古代官员规定要佩戴的腰包,不是装钱的而是装文具的
欢迎关注紫禁生活馆~
清代香囊有着长久的历史。唐代《步辇图》中的使者腰带上垂挂着一长方形筒。之后则可以见到采用这种结构囊或筒的文物实物。
将唐代《步辇图》中禄东赞所佩长筒,与《张果见明皇图》所绘相比较,除了筒盖有无贯耳这一细节无法分辨之外,其他方面都一致,可以推定就是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方式。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注意的是,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有云:“乌贼……海人言,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算袋,两带极长。”唐人认为,乌贼鱼的形状很像算袋,原因之一在于它有两条长须。
14世纪末 佚名 《人物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老妪所骑牛背上挂有一只长筒,也是一条绳索兜底而起,穿
这不禁令人联想,上述囊筒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如果采用绳索兜底套穿贯耳的形式,那么在罩盖上方一定会有两条长长的绳头,正与乌贼的长须相似。
如此,或者可以推测,算袋就是采用了以绳索贯穿袋体与袋盖的形式。
辽 香盒(香囊)
据《旧唐书》“舆服志”:“上元二年又制: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仍佩刀子、砺石。武官欲带者听之。”
初唐制定的制度,居然要求文官都在腰带上系挂手巾、算袋、刀子、砺石,明显是粗犷的游牧生活作风的余绪。
所谓“算袋”,大约最初是用于盛放“算筹”之袋,或者与盛放算筹的袋子形态相近,所以有此一称。之所以规定文臣必须佩算袋,应是为了在其中放置笔、纸笺甚至袖珍砚盒等办公用品,同时也可以用来携带文书。
辽 金链白玉竹节盒
考虑到这些因素,认为算袋是制以较硬的材质、拥有长圆或长方的筒身,乃是合理的猜测。因此,表达初唐时代题材的《步辇图》中,使者禄东赞身上所佩正是一只“算袋”,应该是可以推出的结论。
清 鲨鱼皮多用蒙古餐具筒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唐初沿袭游牧生活方式的规定显然无法适合安定下来的贵族官僚们,所以,到睿宗景云中,规则便已改为:“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其刀子、砺石等许不佩。”玄宗开元年间,又改为:“百官朔望朝参、外官衙日则佩算袋,余日则否。
”挂在唐代文官腰带上的算袋最终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点缀,只在重要官方场合出现一下,却从日常起居中消失了。
这或许可以解释,何以唐代绘画中不见佩戴算袋的中土官员的身影,偏偏在吐蕃使者的腰带上出现这种挂袋的形象。如“鲨鱼皮多用蒙古餐具”所证明,这种形式的挂袋更为适合以迁移为常态的游牧生活。
原文作者:孟晖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1年8月刊《算袋与诗筒》(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删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