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水竹非凡 益阳独秀

 

——益阳水竹凉席的生活美学和工匠精神

益阳水竹凉席是一种用特殊竹材——水竹剖篾制成的凉席,俗称“水竹篾簟子”,由于制作工艺精巧,益阳水竹凉席有着“明如玉、平如水、软如帛”的美称,它精美异常,享誉古今,驰名中外,益阳也因此被誉为“水竹凉席之乡”。 随着生产技术发展和生活方式变迁,在大工业流水线产品大军的冲击下,竹制手工品节节败退,当年居家必备且畅销国外的“水竹篾簟子”如今盛况不在。但在益阳赫山区,还有一批老手艺人固守着水竹凉席最后的阵地,在残冬的一隅绽放着一抹映眼的鲜红。

竹艺人对水竹的选材着严格的要求。

三千年历史 水竹脉络源远

春季的会龙山街道花香路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树木葱茏、花香四溢,而过路的人如果不留意,不会看见益阳水竹凉席加工等字样,更不清楚这里曾是闻名日本、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的《益阳牌》水竹凉席生产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基地。

虽然地标上这里叫花香路,但当地人仍喊它小地名——茅竹湖,岁月匆匆,历千百载,姓名未变。一种竹“族”的历史在这里积淀。史料表明,益阳水竹凉席的发明和起源应在战国之前,至少已有两、三千历史。《益阳县志》记载的水竹凉席已有600多年历史,在《益阳县志》“森林培育”一节中写到:“县境申家滩、茅竹湖、石壁湖一带盛产水竹,元末明初,当地人民就用水竹制席。”证明那时水竹制凉席业已相当发达、成熟。

然而,民间对水竹凉席的历史渊源有着自己的解释。

目前仍在当地编织水竹凉席的主要传承人之一的申家滩沈氏,其家谱记载:“先人沈知进迁益不十年……幸有邻好肖甲同徙……再移西南之申家滩茅竹湖种水竹。滩畔猗猗深翠十数亩。岁以箢簟为家人生产。”这些都是水竹凉席生产的佐证。沈知进,字魁茂,号涤泉,公元1709年生,1767年殁,葬茅竹湖月形山。邻好肖甲与沈知进同徙益阳者,据益阳肖氏总祠志大护公志所载,即肖公肖维朝(生卒不祥)是时肖、沈二人伐竹破篾织席,是益阳水竹凉席业近代鼻祖,时称肖沈二家。肖沈二家历来一直秉承祖业,制作水竹专利,世代父传子教,恪守“传男不传女”之祖训。到民国初,都不收外姓徒弟,后来才在亲族中传开。

竹艺人对水竹的选材着严格的要求。

1952年,肖雨梅、郭保庭发起并组建茅竹湖水竹凉席生产合作小组,1953年经谢林港乡盛英才提议转为“益阳县茅竹湖水竹凉席生产供销合作社”。1955年成立“地方国营益阳县凉席厂”。自此,从事凉席生产的艺人(16岁以上)均为国营益阳县凉席厂职工。凉席由家庭作坊式生产转为工业生产。

如今,益阳县凉席厂早已人去楼空,这栋带着苏式建筑风格的老红砖房已成危房,是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但在当年生产最为旺盛的年代,曾经有近300多的工人,创作了一个一个关于水竹的传奇故事。

竹有万千 唯水竹独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里、阿联酋等外国友人来益阳参观学习水竹凉席生产技艺。八、九十年代,对手工技艺苛求至极的日本,也发函至省外贸公司,点名要肖沈两家的水竹凉席。益阳水竹凉席为何有这样高的声誉?为何如此受世人喜爱?首先要从水竹凉席选用的材质水竹谈起。

竹有万千,为何独选水竹制席?

多数益阳凉席的老艺人认为,水竹在一百多种竹子中最适合做凉席。他们认为,楠竹粗大,剖篾亦粗,斑竹硬犟,剖篾亦硬,毛竹、油竹、实竹等皆有节密鼓突、肉厚、质脆。只有水竹节稀身直,且性软节平,质地清凉,表皮细密平滑,纤维柔软坚韧,色泽均匀无斑点,竹香淡雅悠远,剖成篾丝之后,优异质地更为凸显。

已制成半成品的水竹篾。

74岁的沈治安,是沈氏第八代传人,原益阳凉席厂的老厂长,12岁拿起劈篾刀,就再没有放下,他对水竹材质有着60多年的研究。他上山挑选的水竹时,一定要是看水竹周边的生态环境,要选当阳通风、山边水边开阔的地方和缓坡上生长的水竹,他才下刀。“选水竹要看地点、同时也要看时间,同样是水竹,益阳的水竹比其他地方要好。我们春天不砍竹,到立冬时节才下刀。”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益阳县凉席厂生产规模大,出口任务重,本地水竹供不应求,他到南方各地采购水竹,从四川采购回来的水竹打成筒料、剖成篾丝后很难晾干,显得油腻,经过几年的研究,他发现,四川山多山高,水竹多生于山谷之中,日照偏少,湿气重,雾气多,这种环境生长出的水竹,从竹笋开始就吸饱了水份,没有挥发,所以含水量过大,影响了竹质篾质,导致编织不紧,久后缩水稀松。同样,春天的水竹含水量重,也会影响水竹质量,冬季才是取材的好季节。

妙思巧手 非凡竹艺

经过千百年的陶冶、改进,益阳水竹凉席有一套极其讲究的制作工艺程序,编织时全部靠手工操作,篾篾相织,紧密异常,平整方正,做工非常精巧。

从砍竹、下料、剖篾、拉丝、蒸煮到编织、锁边,先后要经过近二十道工序,男女分工不同,男性负责砍竹、下料、剖篾、拉丝、蒸煮,称为“上手功夫”,编织、锁边由女性负责,称为“下手功夫”。沈治安做了60多年的“上手功夫”,刮篾技术堪称一绝,但他很谦虚,遇到一些高难度的技术问题,他总会深思熟虑才下刀,有着匠人的独有的严谨和谦虚。附近哪家工厂遇到篾起黑点霉变的情况,都会找他帮忙。

水竹凉席之所以讲究,就是竹艺人剖篾后只选用头青一层织席。一般每市寸宽度可织篾丝十二根,精细的工艺凉席可达三十六根,跟人的头发丝差不多粗细。虽然每平方米重量只有470克左右,但一铺长2米、宽1.5米的水竹凉席需用上等水竹3.5公斤以上,不需用的部分要全部剔除。同样一张规格为1.8米、长2米的水竹凉席,通过前期的“上手功夫”,凉席可以做成正常的2.5公斤重,还可以重刮,轻到1公斤。水竹篾的轻重、头青的多少就掌握在竹艺人的分寸之间。

要刮出“鳝鱼脊、乌龟背”的水竹篾,需要有非常高超的手工技巧。一副老花镜、一块软牛皮、一把锋利的刮刀,沈治安动作利落,左手压条,右手轻轻一拉,就刮出如青青的竹花,不一会,他就将一捆篾刮好了。这些年,几乎所有益阳艺术凉席所特需的飞篾、压篾、嵌篾等,均是出自沈治安之手。

传统水竹凉席讲究纹直线正,素雅洁净,编织时纹路非常精巧,有“人”字纹、“卍”

字纹、“梅花”纹、“连环”纹不等,通过篾片的挑、提、飞、压的技艺,可编出本色或着色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图案,尽显精巧技艺之能。

也许只有茅竹湖这样的盛产水竹之地,才会出现多个技艺非法的能工巧匠。1951年出生的彭菊红,是肖氏第九代传人,9岁跟着父母学习编制凉席,从最初的小角、到0.5平米的大角,再到能出售的水竹凉席,她经历了3年时间,当然,手指冻得开裂、鲜血直流是常事。

传承人彭菊红在编制水竹凉席。

在益阳凉席厂老宿舍楼里长大的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凉席厂职工,在众多老艺人培训下,她的编织技法日渐纯熟,篾条紧扎匀称,特别是艺术凉席的飞篾、扣篾、压篾,收放自如,能准确表现图案的线条和人物的形象,尤其擅长用平面编织的嵌插手法表现行草书法的各种字体。1999年10月,益阳举办国际竹文化节,组委会安排彭菊红和何卫文编制的“99’国际竹文化节会徽”,当时彭菊红家正在建房子,她放下家里的一切活,一头钻进编制会徽的工作中,两个多月,不分日夜,边织边改,终于用精细的水竹成功编制成了会徽,获中国竹文化节国际博览会金奖。

作为传统竹艺的奇葩,益阳水竹凉席在益阳人的眼里是珍宝。

“三伏”炎夏,睡在水竹凉席上,暑热消散,如清风徐来,竹香悠然,随着使用时间推移,水竹凉席的颜色慢慢由青绿转成桔红、棕红、晶莹剔透,极为古雅,散热性能也越来越佳。而经久耐用、30年不霉不蛀,更被人们视为神奇之物。千百年来,益阳人对传统的水竹凉席独爱一筹,不可或缺。虽受到市场冲击,这种非凡的民族工艺也将继续传承,走出新的轨迹。

水竹凉席制作技艺亟待传承

“做篾匠赚不到钱,可我是做这门手艺的,丢不下啊。”4月10日一早,在赫山区会龙山街道花香路,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沈氏第九代传人沈安国无奈地感慨,他一边说,一边将木椅搬出堂屋,准备刮篾,为即将到来的夏天准备水竹凉席原料。尽管他知道,对于习惯了麻将席和空调的人们来说,水竹篾凉席的销售不会进入他所期待的旺季,但他的手依然停不下来。

沈安国今年55岁了,他跟所有的老职工一样,对益阳水竹凉席厂有感情、对水竹篾有感情,舍不得放弃曾经引以为豪的事业。沈氏第八代传承人、83岁的郭友章看见他刮篾,端着一杯茶前来扯谈。两代传承人对话依然是关于水竹制作、水竹制作技艺传承。

水竹凉席是传统手工产品,非三年五载不能掌握全部技术,非十年八载不能出成果,属“十年磨一剑”的慢工细活,再加上其他替代品的冲击,水竹凉席在市场上占的份额比重不大。沈安国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一幅宽1.8米、长2米的水竹凉席将近需要12个工,但目前市场上这种凉席才卖一千左右,算下来一天的工钱也就几十块钱,当地有技术的一般都改行了。年轻人基本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生产队伍日见萎缩。

记者翻阅了肖沈两家的传承谱系,目前,沈家已传承至10代,肖家传承至9代,传承人年纪基本都是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沈氏第八代传承人郭友章告诉记者:“本地习俗,凡是有出嫁的女儿,娘家都会准备水竹篾凉席当嫁妆,如今,这种传统也渐渐不兴了。”

沈氏第八代传承人沈治安的小女儿的“下手功夫”特别好,编制竹席又快又好,比平常的竹艺人要快一倍,有一次他忙着赶工,打电话要小女儿帮忙,却被泼了一盆冷水:“爸爸,我回来帮你编两天,当不得我打一手牌赢的钱多,您莫劈了。”说着,沈治安又叹了一口气,摇着头搬着一捆竹篾走远了。

本期编辑:莫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