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不得却又肃然起敬:那些失败的VR试验品
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猫斯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7年已经过去三个月了,有很多前几年值得期待的科技事件也许会在今年发酵成熟。这些新科技很可能从此刷新人类的生活,改写人类文明的模式。这其中,可以大大增强人类生活娱乐的虚拟现实装备也让人拭目以待。
“虚拟现实”这个技术虽然最近被炒得很火,但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有科幻作家像预言家一样做出了对这种科技的预测。小说家斯坦利·温鲍姆在他的科幻小说《皮格玛利翁眼镜》中就描述了这么一种可以眼镜里看到另一个世界的虚拟现实眼镜。这部科幻小说也因此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早预测。当然和科技史上很多所谓的预测一样,这个预测究竟是科幻作家做出的靠谱的、有方向性的预测,还是仅仅只是撞大运遇上了这一股潮流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按照科幻作家们自己的说法,科幻作家并不擅长预测未来,他们只是利用一个未来的背景讲述当下的故事。
《皮格玛利翁眼镜》的经典场景,戴上眼镜的人仿佛进入了如梦的爱河
的确,《皮格玛利翁眼镜》创作的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人做出了靠谱或者不靠谱的虚拟现实尝试,这种尝试绵延至今持续了七八十年,不幸的是失败者居多。那些能够留存到现在,让人们仍然记住并且津津乐道的发明寥寥无几。这条路上的大多数黑科技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渐渐的变成了一段黑历史。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科学家做出了用途非常狭窄的虚拟现实装备,设计目的是训练飞行员。一战时期,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飞行员和制空权在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可以用来侦察敌军动向,更可以用来投弹。这才有了后来二战时期丰富多彩的空中格斗。但是训练飞行员非常昂贵,按照现在的说法,一位战斗机驾驶员从新手训练到王牌飞行员的花费大约是和他人体等重的黄金。各国空军当然对低成本大批量训练飞行员的设备趋之若鹜,这也就成为了虚拟现实最早的应用。美国空气动力学家爱德华·林克(Edward Link)设计了一款可以模拟风速、风向、飞机震动的设备。但这款设备是一个商业上的大败笔,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天文价格让一向财大气粗的军方都大呼吃不消。
这设备感觉像那种投币会摇晃的游艺玩具
在此基础上,有一位叫莫顿·海利克(Morton Heilig)的科学家——按照现在的说法来说是个多媒体专家,开发了一款充满天才意味的超现实多媒体设备。他曾在法国马赛服役做医疗兵,被法国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的他,退役后开始在法国各地学习艺术和哲学,逐渐地发展出了自己对艺术的一套新观念。他认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仅仅只是诉诸了人类的视觉体验,而忽视了其他的五官。现代人类精神世界需要更为丰富的体验,艺术家应该允许观众全方位地享受一件艺术品。以此为指导思想,他在1950年代开发出了一款叫做Sensorama的机器。
1984年,Morton Heilig正在使用他的Sensorama
这款机器的模样和使用方法可以参考拉洋片加街机:观众把头塞到一个屏幕里,背后有凉飕飕的电风扇吹风,手柄和凳子都会随着电视机内播放的画面震动。为了给这个设备设计适配的电影,海利克甚至自己亲手改造了一台摄像机去拍第一视角的摩托车手视频。这一部被称为《摩托车》的视频也被现在的虚拟现实从业者追认为是虚拟现实影片鼻祖。
不过这种早期的虚拟现实并没有人机之间的交互性,观众其实只是被动地观看了一场具有触觉加成的电影。比起现在对虚拟现实游戏的定义,这个设备提供的更像是所谓的4D电影。最糟糕的是,Sensorama在商业上非常失败,其原因恐怕主要是当时的摄影技术。几乎黑白的画面、抖动的拍摄技巧以及带有毛刺和延迟的视觉体验实在是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一个好的想法就这样夭折在了技术的极限上,让当时很多科学家都扼腕叹息。
不过海利克没有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就灰心丧气,他选择了卷土重来。十年后,他又推出了另一款头戴式的虚拟现实设备Telesphere Mask。这件设备从造型上看已经和现在的虚拟现实设备非常接近了:一个铁制的大眼镜,连接在电视显像管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根据海利克的专利文件,这个头戴设备并不重,这也就意味着观众可以很轻松地戴着这个设备。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水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很强的精简能力。更惊奇的是,在那个电视机都还只是黑白显像管的时代,这个VR设备竟然已经可以给观众提供彩色的画面了。海利克的技术思维可以说比现在的谷歌都还要黑科技。
这款设备和现在的低成本VR眼镜几乎相同,唯一的问题是不能调整瞳距
悲剧这时候发生了,从技术上讲相当超前的这副眼镜严重滞销,在市场上无人问津。倒不是因为技术不够先进或者用户体验太差,而是因为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没有人有能力为这款设备提供良好的软件支持。它的遭遇就像曾经的塞班系统和后来的Windows Phone一样,由于行业生态的忽视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发明家海利克最终也没有实现把他的发明转化成实际财富。
海利克金钱上的收益几乎为零,名誉上的收益似乎也被人抢先了一步。美国科学家伊万·苏瑟兰(Ivan Sutherland)在1968年开发了一款被称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虚拟现实设备,被当作了虚拟现实真正成为可行技术的标志。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典故,一位叫做达摩克利斯的大臣当了一天代理国王,结果发现头上悬着一把用马鬃吊着的剑,随时会掉下来。这款设备的结构正和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类似,是从天花板上伸下来的一个虚拟现实眼镜。使用者需要把头靠在这个眼镜上才能体验科学家安排的节目。这款设备从概念和使用方法上都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虚拟现实,在视频制作的原理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改革。与海利克使用特殊摄像机拍摄的第一视角视频不同,这款设备完全使用了电脑模拟的动画场景。苏瑟兰教授甚至还这样说道:“我们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营造的所有物体都让人感觉仿佛和真的一般。”这种宣言也只能姑妄听之,毕竟,在当时的3D动画技术,想必还做不到纤毫毕现的现实模拟。
苏瑟兰的试验机创造的虚拟现实空间,请记得这是1968年的黑科技
达摩克利斯之剑营造的氛围虽然真实,移动却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使用者在套上眼镜之后甚至无法再转动身体,视角和体型都被支架固定了。这种恶劣的交互性很快让玩家丧失了耐心,这款装备也只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就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游戏行业很快就发现了虚拟现实对游戏产业潜在的影响。只不过作为厂商,在设备批量生产的能力和虚拟现实的表现能力到达一定水平之前,他们其实是拒绝推出相关产品的。在推出达摩克利斯之剑二十五年后的1993年,世嘉才终于推出了第一款商业用途的VR眼镜SEGA VR。可惜的是这款设备在发布会上就被试用的观众吐槽戴着不舒服,看着也有点晕。
跟着世嘉凑热闹的游戏厂商不在少数,紧接着倒霉的就是任天堂的“虚拟小子”(Virtual Boy)。这款头戴设备在当年号称能够为玩家提供独一无二的沉浸式游戏体验。且不说这只能提高红黑两色的像素级画面的机子距离“沉浸式体验”差得有多远,光这台眼镜的重量就是世嘉VR的两倍。戴着它,游戏玩家连头都抬不起来,遑论玩耍。
红黑红黑的画面看了就让人难受
与此同时,Tiger也推出了自己的设备:Tiger R-Zone。这款设备比前面提到的两款要轻便一些。轻便付出的代价是,这台VR眼镜只提供右眼视角。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是一台只有一只眼睛能看画面的设备。玩家要是好奇买了这货,就必须闭上左眼或者想办法挡住左眼,只用右眼来承担VR巨大的信息量。戴着这种设备,玩家一会就难受得想自杀了。这差不多也是上个世纪末虚拟现实实验型设备的缩影:它们最终都实验失败了。
除了最重要的头显设备,其他硬件设备在VR里的应用也得到了很多关注。然而不靠谱的设计还是居多。1987年,一家美国初创公司制作了一款虚拟现实手套,甚至还登上了当年《科学美国人》杂志的封面,被认为是游戏界将来的大希望。这个手套本来甚至有可能代替鼠标,成为电脑的新式输入设备,自然也能给游戏玩家创造不一样的游戏体验。但问题是,当时的电脑处理速度实在太慢了。手套在空间中的三维移动想实时在电脑里转化成虚拟人物的变化几乎是不现实的。如果你的电脑连俄罗斯方块都会卡机,你真的还会使用这款手套吗?它的暗淡落幕也就在情理之中。
这种手套最多也只能让电脑里的手做出这种程度的动作了
同样失败的还有1989年任天堂推出的Powerglove。这款手套的失败和最早的VR眼镜一样,就是因为缺乏应用。开发商任天堂在推出手套硬件之后,几乎没有为它配备任何可以适配的游戏。可怜的孩子们发现,拼命争取来的手套连任天堂的王牌游戏《超级玛丽》都连不上。亲爹都不管,第三方也就不拿它当回事了,市面上根本买不到和这款手套有关系的游戏。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Powerglove终于还是在孩子们阁楼的箱子里渐渐生锈了。
看着很中二也很酷炫的手套
即使到了今天,虚拟现实也仍然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主要的毛病有两个:第一是不真实,第二是造成玩家生理不适。
先来看第一点。现在虚拟场景的渲染仍然让人觉得不真实,严重限制了VR的沉浸感。这当然跟游戏主机的处理能力有关系。如果摩尔定律不失效的话,在未来5到10年内我们还是可以预见游戏做得越来越好的。更何况现在已经有了直接将光源的远近信息录入摄像机的光场技术,在理论上这个问题应该能得到解决。乐观来说,栩栩如生的VR落地已经近在眼前了。我们这一代游戏玩家也许能在自己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体会到这种新技术的魅力。
至于长时间的游戏之后玩家觉得眩晕、呕吐就必须从硬件方面解决了。头显设备给眼睛传递的信号是玩家在不停地前进,但是负责平衡和运动感的大脑部位却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信息。两相不协调之下,大脑会判定自己中毒了,为了排出毒物才会想要呕吐。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其实已经有了比较粗犷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万向跑步机。但是这种跑步机价格昂贵、安装又非常不便,也算是个游戏玩家的心病。另外还有一个解决方法是所谓的虚拟现实大气球(Virtusphere),也就是把玩家关在一个圆形的塑料球里,通过球的滚动让玩家在原地向各个方向跑动。这就有点像某种水上游乐项目了。但是这种球个头实在太大,基本只有在军方和游戏公司自己的实验室里才会有人使用。
或许真到了VR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它登堂入室的那一天才会到来。这也算是给近一个世纪以来探索虚拟历史的前辈们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