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自古以来,春耕都是我国每年立春之后的重要农事活动。我国古代帝王非常重视春耕,如故宫博物院藏有《胤禛耕织图》册,其中绘制了雍正本人及他的福晋们春耕的场景。该图册共有52幅图,含耕图、织图各23幅,未定稿图6幅。其中,耕图包含“浸种”“耕”“溉灌”“插秧”“收刈”等内容,织图包括“浴蚕”“捉绩”“采桑”“攀花”“裁衣”等内容。《胤禛耕织图》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一系列与春耕相关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智慧。

“耕”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农田中,一老者一手扶曲辕犁,另一手扬鞭策牛犁田;牛鼻有绳穿过,绳子两端与犁梢相连;牛脖上有轭套住,牛轭亦用绳与犁盘相连;不远处,雍正站在田间小道上,面露笑容,观摩犁田。

曲辕犁源于耒耜,耒为手柄,耜为下端起土的部分。耒耜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已存在,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用)、犁铲(破土用)、犁箭(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随后的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卷八百一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轭,便于牛转身,可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

“溉灌”绘制的是灌溉农田场景。画面近处,雍正帝站在田间小道上,利用桔槔带动戽斗从小河中取水,然后倒入稻田中;画面远处,4人手扶着翻车的横支架,脚踩着翻车的踏板,不断地将河水引上来,以灌溉农田。

桔槔类似于水平杠杆,其一端悬挂有重物,另一端悬挂有戽斗。戽斗盛满水后,产生的力矩不超过重物产生的力矩,因而很容易被抬升及搬运。翻车是指龙骨水车,主要由两块长条形槽板、多块卧于槽板内的横向刮板、大小木轮等构件组成。其中,横向刮板由木链条连接成整体,类似于龙骨;木链条两端分别连着大小木轮。使用时,小木轮一侧作为“龙尾”被置入水中,大木轮一侧作为“龙头”被置于岸边,岸上的操作人员脚踏大木轮上的踏板,带动木链条循环转动,并顺势带动横向刮板转动,横向刮板则“刮”着水往上抬,使之流入岸上的农田中,其原理类似于现代刮板式输送机。而实际上,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翻车,如《农政全书》卷十七就载有“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桔槔和翻车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的科学工具,亦为重要科技成果。

“攀花”是《胤禛耕织图》中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雍正的福晋们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

织锦所用的提花机,又称花楼机,主要由多根水平与竖向相交的木条通过巧妙的方式连接而成,用于织造复杂锦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之“乃服第二”部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我国早在商朝就有提花机,随后被不断改进,到宋代已经非常成熟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此外,《胤禛耕织图》册中,几乎每幅画的上方均有雍正帝的题诗。其中,“耕”上的“青鸠呼雨急,黄犊驾犁初”,“溉灌”上的“桔槔声振鼓,戽斗疾翻车”,“攀花”上的“织绢当织长,挽花要挽双”等内容,不仅生动描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场景,而且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手段,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智慧的文字印证。

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来源: 科技日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