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嫔的头饰有多讲究?从颜色、材质、样式都要体现一个关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等级制社会。
在这种社会里,每个人都会受到传统伦理纲常的限制。
臣子要服从君主,儿子要服从父亲,妻子要服从丈夫。
大家都不能逾越,否则便会遭到社会的歧视。
但站在人权角度来说,三纲五常以及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的。
所以为了这些规则看起来更加“合法”,等级较高的人往往都会通过展示自己的种种“美德”、财力与实力,去合理化这种不平等。
而头饰就是这样一种工具。

清代银鎏金双龙戏珠点翠凤冠
不同于我们现在完全按自己的审美进行头饰选择。
在清代,头饰的色彩、形制甚至制作材料大有讲究。
其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如果随意逾越,甚至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清代妃嫔头饰的颜色选择
事实上,清代的头饰颜色等级区分比较复杂。
因为清王朝的创立者来自满族,也即女真族。
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颜色等级观念。
而且在入关之后,也一直非常注意保留自己文化中的独特性,比较抵制汉化。

但归根结底,满清也是中国王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维持统治、争取汉人的支持,统治者们不得不向汉文化“妥协”。
彼时,他们尊崇中国传统儒学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颜色观。
中国传统的“颜色观”,总结而言就是“五色观”。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
阴阳家也顺势崛起,提出自己的五行观念。
即,“金木水火土”这五行。
这种观念或许在现在看来非常落后和封建。
但在当时,作为一种理解世界的哲学观,“五行观”朴素却有效。

此后,历朝皇帝与百姓逐渐接受了这种世界观。
根据阴阳家的说法,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对应的特殊颜色。
水属性对应黑色,火属性对应红色,木属性对应青色,金属性对应白色,土属性对应黄色。
这种对应看起来有些难以让人理解。
水怎么会对应黑色,金又为什么会是白色呢?
事实上,这是由于春秋战国的阴阳家起源自周代。
而周代的五行是根据地理划分的。
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五行的原型应该为“东南西北天地”。

课本中的“天地玄黄”其实本意为“天玄地黄”。
即,天的代表色为黑红色,地的代表色为黄色。
而东西南北的代表色则分别为青、白、赤、黑。
除了玄之外的五种颜色,被称为“正五色”。
阴阳家兴起时,很可能是先将五种属性对应好了不同的方位。
接着,其按照传统,赋予这五种属性对应的方位颜色。
正五色本没有什么等级制度。
但五行学说兴起后,五色被统治者选中,成为彰显天命与等级制度的工具。
比如,根据这个学说,秦是水属性。
也就是水德,应该崇尚黑色。

而汉代后,由于黄色为地的对应属性色,黄色地位逐渐被统治者拔高,成为皇帝的专属色。
到了清朝时,依然如此。
根据五行学说,清朝属水德,本应尚黑。
加之努尔哈赤起兵时也是用的黑旗。
但黑色本就不适合作为饰品的颜色。
所以根据中国的传统五色观,妃嫔中头饰的颜色中地位最高的当属黄色无疑。

而根据满人自己的颜色观,黄色的地位也是最高的。
其实满人的颜色观和中国的五色观很相似,只不过更加简单朴素。
在满人先祖的眼中,正色有“黄、白、蓝、红”四种,分别对应着大地、水流、天空、太阳。
八旗的颜色也是根据这种“四色观”划分的。
每种颜色划分为镶、正两旗。
比如蓝旗有镶蓝旗和正蓝旗两种旗帜。

八旗中各旗的地位本没有什么高低,颜色也没有太多的等级观念。
但黄色的镶、正两旗,以及正白旗这三个旗是由皇帝直接统辖的。
因此根据满人的文化,黄色地位依然最为尊贵。
其次为白,再次为红,最次为蓝。
汉族传统五色观与满族传统四色观最终造就了清代头饰的等级审美。
根据二者融合而来的审美观念,黄色最尊贵,白色次之。
红色用于婚庆、典礼。
黑色用来铺垫、衬托。
色彩等级观念下的头饰饰品选择
清代的妃嫔往往喜欢用珠玉来装饰自己的头发。

但珠宝的选择大有讲究,不仅要考虑到财力,还得考虑到自己所处的地位。
这其中,最通用、最不用担心“犯忌讳”的就是翡翠。
翡翠原本是一种鸟的名字。
这种鸟羽毛有红、绿两种颜色,体积小巧。
而我们现在说的翡翠,是一种原产于缅甸的玉石。
彼时,清朝曾多次与缅甸进行战争。
缅甸的玉石也就随之大量流入到了清朝,并被命名为翡翠。

由于翡翠多为绿色,而绿色并不是什么五行色,也与清朝的四色观不冲突。
所以翡翠身上的等级色彩很低,所有等级的嫔妃都可以使用。
能够区别等级的无非也就是制作工艺与翡翠自身的品质。
而且绿色虽然不是正色,但却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感觉,暗含着孕育之意。
对于只要为皇帝生下儿子,后半辈子便能有所依靠,甚至受到皇帝宠爱的妃嫔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寓意。
因此,各级嫔妃都非常喜欢用绿色的翡翠来装饰自己的头发。
同时,在皇家眼中,金银本就不是稀缺之物。

所以在清代的后宫中,一般不对金银的使用做出具体限制。
各级妃嫔如果想要靠金银展示地位,一般都依靠制作工艺分出高下。
但有一种东西是被明确限制使用的,那就是珍珠。
在清代后宫中,金银只是点缀,珍珠才是区分等级的主角。
这一方面是因为珍珠比较珍贵。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清代,黄色最尊贵,但却是皇家的标准色。
用来区别皇家与普通人尚可,但很难在内部区分等级。
而珍珠纯白,白色又正好是第二尊贵的颜色。
因此珍珠就被选中,成为区分后宫内部等级的物品。

珍珠根据产地的不同,主要有东珠、南珠、南洋珠、西珠四种。
南珠为广西所产,西珠为欧洲进口,南洋珠则为东南亚所产。
南、西、南洋三种珠宝虽然也很珍贵,但在地位上并不算太高。
四种珍珠里面最能体现地位的,其实是东珠。
东珠又名北珠,是产自东北松花江的一种淡水珍珠,质量极高,宋代就已经非常出名。
满族以东北为根据地,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才夺得中原,对东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自然,他们对东北的特产也非常重视。

正巧,东珠的产量非常低。
因此清朝统治者规定,一般而言,只有太后、皇后在举行大型仪式的时候才能佩戴。
无论是平民还是亲王、大臣,一律不得无故佩戴。
甚至都不能无故保有,要不然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而且,由于东珠是皇帝上朝时所戴冠冕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当时,如果妃嫔能够佩戴东珠,是受宠的象征,也是地位的象征。
而其他珍珠则根据珍贵程度,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等级与地位。

总体而言,由于颜色与贵重程度的区别,玉石、珍珠主要分成两种。
一种是比较高级的黄、白、青饰品。
比如金色的黄金、青色的玉石、银色的珍珠、银器。
而红、黑则比较低级。
比如红色的玛瑙、绒花,黑色的旗头。
簪子、钿子中的等级色彩
要论清代宫廷中最能体现等级色彩的,无疑是钿子。
钿子和簪子看起来应该是一类物品,但实际上天差地别。

钿的意思是把宝石、珠玉等物品镶嵌在器物上,成为一种装饰。
清代的钿子就是用各种材料编成“钿胎”。
然后将各种珠玉物品或插在上面、或粘在上面,扣在脑后。
这样做,自己看不见,只有别人能看见。
基本上只是为了用来区别等级。
清代的“钿子”分为三种。
新结婚的妃嫔用凤钿,年纪特别大的太后等用半钿,而其他没有特殊情况的则用满钿。

在这场“钿子竞赛”中,区别地位的方法很简单。
谁的工艺复杂、颜色高贵、用的珠玉多,那么谁在后宫中的等级就越高。
比如,一般的宫女,冷落的妃子,钿子上只有寥寥几片廉价玉石。
钿胎的颜色也基本全是黑色,更别提珍珠。
而皇后等高级妃嫔的钿子则华美得多。
钿胎用大量金丝打底,上面嵌满了白色的东珠,青色的玉石和大量黄金饰品。
佩戴上这种钿子,哪怕再无知,也会对这种人肃然起敬。

同时,簪子也是区别等级的重要物品。
簪子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佩戴的日用簪,也称实用簪。
这种簪子主要用于日常佩戴,材质、颜色都乏善可陈,多为金、银这些在宫里并不稀缺的普通物品。
另一种簪子是装饰簪。
这种簪子的装饰品则要丰富得多,材质也更贵重,更能区分等级。
甚至有的簪子上面装饰有一整串的珍珠,非常尊贵。

但不得不说,长时间戴着装饰簪,对于妃嫔而言,实在是太累了。
因此,装饰簪一般只在重大的节日、庆典、仪式时才佩戴。
总结
汉族传统的“五色”与满族的“四色”相碰撞,最终形成了清朝独特的头饰色彩审美与色彩等级。
清朝的头饰是集宋、元、明优点的集大成之作。
如今,满族早已融入中华文明。
对于清朝的头饰色彩文化,我们应该持更包容的态度,并将之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周礼》
《清史稿》
《周易》
《大清通礼》
《考古学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