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日本学者:看不懂中国,电线杆便宜不用,非要多花钱铺设地下电缆

 

文 | 江水霞晖

编辑 | 江水霞晖

前言

日本的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提出一个看似轻松的问题:“你认为中日之间有什么差异呢?”嘉宾们纷纷抛出自己的看法,从饮食文化到生活习惯,应有尽有。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答案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一位知名日本学者简单地说了一句:“我在中国经常看不到电线杆,我感觉中国的电网很奇怪。”

这句话,就像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原来在我们寻常的生活周围,竟隐藏着这样一个看不见的巨大差异。

日本专家表示完全不理解,中国为何要将电线埋藏地下,因为这无疑增加了建设难度和维护成本。对一个电力供应并不稀缺的国家来说,何必大费周章呢?这无端增加的麻烦,在日本专家眼里是极不合理的。

中国城市电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城区人口激增,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继续发展的关键。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高度重视电力和交通等基础工程建设。

步入21世纪,中国基建投入持续攀升,并逐渐由过去的“追赶式”转变为“引领式”,无论是高铁网络,还是电网覆盖,中国都已跃居世界前列。

仅过去一年,中国就新增输电线路3.4万公里,再次刷新纪录,在电网建设方面,中国采用的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不仅确保了人口密集区的用电可靠性,也使偏远地区享有充足电力,电网的延伸直接推动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中国电力设施建设已经实现质的飞跃,这直接奠定了产业升级的基础。“没有电不能发展工业,没有强大的电网体系不能建设电力强国。”

这句话最能体现中国对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与中国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至今还存在严重的用电缺口,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都受到制约。

这恰恰凸显出中国在基础建设上的独特成功之处,这是长期规划和重点投入的结果,可以说电网建设是中国基建领域的一大“明星”。

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今天,高品质的电网体系更显重要,它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国的电网建设道路正值黄金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设施仍十分薄弱,大部分城市使用简陋的木质电线杆架空送电,线路老化导致供电经常中断,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电网系统。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电力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原有的电线杆已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供电事故时有发生。

为彻底解决这个隐患,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地下电力缆线,这一行动非常及时。到80年代中期,许多城市的电线杆已经挂满交织的电线,墙体开裂、电线外露的情况比比皆是。

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下电缆不仅美观,还能有效避免供电事故,中国国土辽阔,光靠电线杆维护成本太高,地下电缆埋设后不易腐烂,也较少受天气影响。

这大幅降低了电力部门的日常维护负担,地下电缆确保了大城市的用电安全,也使维护成本达到最优,这正是中国大规模推广地下电缆的原因所在,供电稳定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中国的这一决策完全基于对人民群众利益的考量。

日本与中国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国土破败,百业萧条,为尽快重建家园,日本只能在短时间内使用成本最低的电线杆进行应急电力供给,这成为日后长期沿用电线杆的主要原因。

后面日本经济逐步恢复,也意识到电线杆存在的问题,但是政府财政极为困难,无法承担大规模的地下电缆改造,何况日本国土狭小,气候温和,电线杆的安全隐患并不突出。

此外日本土地私有制度成熟,政府征用私人土地改建地下电缆,法律操作难度和补偿成本极高。相比之下,电线杆只需要占用狭小的道路两侧边缘。

更重要的是,日本多火山地震,地下电缆一旦损坏,找出故障点和抢修都较困难,这也是日本保留电线杆的重要考量。

日本继续沿用电线杆,是基于自身国情作出的理性选择,这与中国大规模建设地下电缆形成鲜明对比,但两种方式都体现出各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治理理念。

这样解释起来,或许日本观众逐渐理解了中国建设地下电缆的考量,对一个国土广袤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电线杆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日本观众也开始反思自己国家的电力供给方式,频繁的台风与地震无疑增加了电线杆的安全风险,这在近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尤为明显。

电线杆上错综复杂的电线也影响了城市美观,于是一向注重实效的日本民众开始展开讨论,日本是否也应学习中国,逐步向地下电缆供电方式转型?毕竟在这个环保与安全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地下电缆无疑更具前瞻性。讨论持续激烈。

争论的焦点在于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投入,日本财政已经捉襟见肘,政府是否有足够决心和资金支持这样长期的基建工程?民众又是否愿意为此付出必要的税收?无论如何,这场讨论推动日本政府和民众认识到,电力基础设施也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进步与民众观念转变,仅仅停留在“维持现状”是不够的,这次看似轻松的中日比较,实际上触动了一个深刻的话题。

它不仅展现出两国发展的差异,也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渴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这是时代的召唤。

中日城市设计对比

中日两国在电力供给方式上的差异,源于各自的国情,但两种方式确实各有优势,中国广袤的国土意味着电力基础设施维护难度大。

地下电缆埋设后,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大幅降低了电力部门的维护成本,这在中国的国情下是非常必要的考量。

此外地下电缆可以避免路面电线杆林立的拥挤场景,为城市提供更宽阔美观的地面空间,这有助于实现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当然地下电缆的建设和维修费用确实较高,发生故障时定位难度也大,但这可以通过提升施工质量来弥补,而日本作为狭小多岛国,电线杆配电具有抢修方便、成本较低的优势。

这更符合日本的国情,另外日本的气候温和,电线外露也较少造成安全隐患,可以看到两国采用不同的供电方式均基于本国国情,但却各有不同的优势,中国重视规划性和安全性,日本注重经济实用性,两国的差异体现了技术路线的多样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城市电力供给方式的选择上,需要考量的方面远比日本复杂得多。

中国不仅要解决数以亿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电需求,还要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支撑经济高速增长,与日本相比中国用电负荷的增长速度和总量都是惊人的。

而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千差万别,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东南沿海多雨湿润。这都对电力设施的选择提出不同需求。

中国必须充分考量各地区差异,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此外中国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兼顾传统风貌保护。

地下电缆有利于保持城市古朴景观,这也是中国的重要考量,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电力基础建设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大,相关的技术方案也需要更全面系统的评估和规划,这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可以说,中国城市电力供给面临的挑战是日本难以想象的,中国政府和电力企业必须充分考量国情和需求,做出技术上精益求精,经济上高效实用的设施布局,这体现了中国治理系统的专业能力。

结语

日本观众对中国大规模使用地下电缆感到不解,这揭示了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异,正如古人云,“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寒”。

两国的电力供给方式,都基于本国的国情做出了不同的技术路线选择,中国更看重规划性、安全性和美观性,日本注重经济实用性和应急能力。

两种方式各有优势,都体现了科技应因地制宜、解决现实问题的治理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也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和治理能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