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夜话 | 任志录:为何赏瓶才是花瓶中的珍品?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花瓶不仅是用来观赏的,它也是一种祭祀礼仪用器。而且从瓶花历史来看,礼仪祭祀花瓶在先,专赏花瓶较晚。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专赏花瓶的应用日益广泛,祭祀礼仪意义的花瓶随着宗教的淡化而日渐式微,尤其是在中国内地。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2022年12月3日,在“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季第十二期活动上,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原所长任志录受邀做客以“中国花瓶小史”为主题, 结合考古资料、图像资料和相关文献,对中国式的花瓶演变做一个全新的解读。
任志录介绍,瓶花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据所见资料显示,中国瓶花肇始于南北朝,完备于晚唐,兴盛于两宋,明清达到顶峰。我们所看到的是,瓶花供在中国寺庙的神龛之上,出现于大户人家的厅堂,摆放在文人的书斋、仕女的闺房。在中国的瓶花世界里有两种瓶花,一是供养之花,以供养佛、神、祖宗,二是观赏之花,仅供观看品赏。
他指出,瓶花小史显示,供养之花与赏玩之花的不同在于:南北朝到初唐为单只瓶,到盛唐之后开始成对出现,此风一直流行至清代。而观赏之花在晚唐出现后,图像资料显示均为单只瓶。由此则引导出所用花瓶之不同,这就是供瓶和赏瓶。“如今公私馆藏和出土的各式瓶瓶罐罐中,可分出花瓶已属不易,要再区分供瓶和赏瓶,实属好事。可是这两种瓶既有不同意趣文化,又有不同形式,别具意义。”任志录说。
具体而言,花瓶从佛教供瓶到中国道教、祖宗祠堂的神龛,称为供瓶。从供瓶衍生到喜庆节日厅堂之上的台座、庭院,是为堂瓶。赏瓶出现于北宋,指的是专赏之瓶插花,其意义完全脱离宗教供瓶的范畴。赏瓶是好事文人的清玩自娱。花瓶的特征是单瓶插花,忌讳双耳,宜小不宜大;赏瓶相搭配的不是供香炉,而是薰香炉、香盒;花的形态有花枝的高低、参差主客;花的品种讲究高雅,首选梅、菊、兰等。供养瓶花讲究案设之美,专赏瓶花追求的是雅致清新。
那么,专赏花瓶对宋代陶瓷及艺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任志录表示,专赏之瓶在北宋晚期宋徽宗时代出现,花瓶制作大为发展。在形制上,出现花口瓶、连座瓶、胆式瓶、玉壶春瓶、花觚等,中国花瓶的形状开始多样化,当然专赏之瓶一定影响到了供瓶、堂瓶等花瓶;装饰上,随着专赏花瓶的发展和普及化,陶瓷装饰由之前的刻划花为主,出现了印花、绘花、模印,在南北方大量应用,白地彩装饰、黑地彩装饰和胎釉装饰普及。而这些艺术形象和技法又进而影响了文人对日常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改进,艺术表现上,瓶花的绘画和诗词也大量出现在了文人的笔下。一时之间,宋代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局面。明清时期,专赏花瓶走上了宽广的花道之路。
任志录说,近年来关注花道、关注花瓶的学者,基本接受了他关于中国花瓶的认识,也即是三个概念:供瓶、堂瓶、赏瓶。“但是我讲的不是花道,而是瓶史。在此我还要告诉读者和嘉宾的是,继续强调的是,赏瓶才是花瓶中的珍品,才有广泛的追求和改进,也是今后依然会引人入胜的话题。”
审读:谭录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