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这里是郑和下西洋必去之地,海内外体制最高的官方建筑,信徒无数

 

南京天妃宫是一座明代皇帝敕建的宫庙,建于明永乐五年即1407年。这里供奉的天妃就是人们信仰的妈祖,妈祖的本名叫林默,公元960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传说因为她出生后好几个月都不会哭,因此她的父亲给她取了此名。 这位善良的民间女子,生前帮助百姓预测天气、采药治病、救助海难,28岁时,因为在海上救人而献身。于是岛上的渔民们就为她建庙,将她奉为海神,到了宋代妈祖受到朝廷褒封,先后被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信俗。

在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建造了很多的妈祖庙。 明永乐三年即1405年,明成祖朱棣委派总兵太监郑和第一次远下西洋,开拓海外关系,发展海上贸易。郑和在下西洋航行中,多次遇到风暴,幸亏得到海神妈祖的护佑,才得以平安归来。他奏报朝廷,将成绩归功于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大为感动,于是赐建了“龙江天妃庙”。

明初,仪凤门外至江边的地方称为“龙江”,朝廷在这里设得税关,也称“龙江关”。永乐七年,朱棣以神灵有护助大功,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同时正式将天妃庙赐额为:“弘仁普济天妃之宫”,俗称“天妃宫”。永乐十四年,朱棣又为龙江天妃宫亲自撰文并写下了为天妃歌功颂德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至此成为海内外妈祖宫庙规格、体制最高的官方建筑,“御制碑”至今已存600年,是现存妈祖碑刻中的极品,是全世界范围内妈祖文化最高规格的文化遗存。

郑和将海神天妃作为他的精神支柱,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之前及归航后,都要专程前来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 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妃诞辰日,人们都会赶到天妃宫焚香祈福,从而形成传统的下关妈祖庙会。由于岁月、风雨、虫蚁、战争等因素,天妃宫遭遇过多次的毁坏和重建。 现在的天妃宫是2005年新建成对外开放的,整个建筑由东西两组院落构成,采用明代皇家寺院建筑形式和空间造型,屋面及墙体色彩均以明代皇家建筑规格呈现,等级最高,尺寸高低、大小均不同于官制、民间的宫庙建筑。天妃宫分三进院落,正殿为“弘仁普济天妃宫”,供奉妈祖,右殿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

天妃正殿大门上的牌匾“圣德崇光”四个大字是由福建的妈祖祖庙赠送的,天妃正殿是专门为了供奉妈祖神像而建,是天妃宫的中枢所在。妈祖圣像高310厘米,底座26厘米,长宽均为165厘米,为脱胎工艺,福建莆田制作。神像是仿照福建眉州祖庙天妃样貌制作,传承了祖庙天妃正宗神像的神韵,外面是进口红木和香樟混合而制的佛龛,坐落在石刻基座上。整个圣像高大庄严、端重威仪、栩栩如生。左右配青铜浇筑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神像威武勇猛。

碑亭中所立石碑就是明成祖朱棣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这是明成祖朱棣的楷书。古天妃宫最初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之后有富商在原址上面建筑了规模不大的庙宇称古天后祠,后抗日战争时期,古天后祠被毁,唯一幸存之物就是这座御碑。现这座碑现在存放在静海寺内,为600年前的文物。现在这座碑亭内的石碑是用青石按照1:1的比例复制而成的。天妃宫碑是我国唯一一块由皇帝撰文颂扬妈祖的石碑。碑额上雕刻着四条黐,中部碑身雕刻着明成祖朱棣亲自撰书的碑文,碑座是善驮重物的赑屃。在旧时下关有一句俗语:“三月二十三,乌龟爬下关”说的就是下关妈祖庙会也称乌龟会。这一天周边的人都会来祭祀妈祖。

2012年11月,南京天妃宫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天妃宫加深了海峡两岸文化上的历史认同感,成为南京对台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3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