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109
做禮拜(做礼拜),◆謂基督教徒星期天到禮拜堂祈禱。
坐拜,◆跪拜。○《呂氏春秋‧報更》:“顛蹶之請,坐拜之謁,雖得則薄矣。”○[許維遹]集釋:“《禮記‧曲禮篇》:‘坐而遷之。’疏:‘坐亦跪也。坐通名跪,跪不通名坐也。’”[漢][劉向]《新序‧雜事四》:“[麥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長也。’”[清][凌廷堪]《禮經釋例‧通例上》:“婦人之拜皆立,扱地始坐拜也。”
重拜,◆猶再拜。○《左傳‧襄公四年》:“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楊伯峻]注:“重拜,一再而三拜也。”○《國語‧魯語下》:“君貺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
正拜,◆指正式拜官。○[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三:“[忠宣]正拜後,嘗留[晁美叔]同匕箸。”
真拜,◆真除。實授官職。○[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八遷至檢校虞部郎中,[元和]五年,真拜尚書虞部郎中。”○[宋][范仲淹]《答趙元昊書》:“按[漢]諸侯王相,皆出真拜。”○《金史‧完顏阿里不孫傳》:“[完顏阿里不孫]字[彥成]……[興定]元年,真拜參知政事,權右副帥,行尚書省、元帥府于[婆速路],承制除拜刺史以下。”
相拜,◆互相行拜禮。○《儀禮‧鄉飲酒禮》:“司正立于楹間以相拜,皆揖復席。”○[唐][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禮終樂亦闋,相拜送於庭。”
先拜,◆先行礼,表示谦恭。○唐王梵志《在乡须下意》詩:“在鄉須下意,爲客莫高心。相見作先拜,膝下没黄金。”
下拜,◆《左傳‧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楊伯峻]注:“下拜者,降於兩階之間,北面再拜稽首……此為當時臣對君之禮。”後指跪下而拜。○《史記‧孟嘗君列傳》:“[馮驩]結轡下拜。”○[唐][宋之問]《扈從登封告成頌》:“萬方俱下拜,相與樂昇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八回:“[王伯丹]見是先生來了,倒也知道敬重,親自迎了出來,先行下拜。”
望拜,◆1.遠遠望見即行叩拜。言極其恭敬。○《戰國策‧齊策三》:“顛蹶之請,望拜之謁,雖得則薄矣。”○[唐][曹唐]《暮春戲贈吳瑞公》詩:“年少英雄好丈夫,大家望拜執金吾。”○[宋][蘇軾]《贈潘谷》詩:“那知望拜馬蹄下,胸中一斛泥與塵。”◆2.遙望拜祭。○《史記‧孝武本紀》:“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漢書‧禮樂志》:“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天子自竹宮而望拜。”○[元]《日損齋筆記‧辯史》:“請以十月神州地祇之祭易夏至方丘之祭者三人,請上不親祠而通爟火於禁中望拜者一人。”
體拜(体拜),◆禮拜。體,通“禮”。○[唐][劉肅]《大唐新語‧釐革》:“太史令[傅奕]……嘗至[河東],遇彌勒塔,士女輻輳體拜。”一本作“禮拜”。
四起八拜,◆舊時後輩向尊長行的一種最敬重的禮節。
四拜,◆1.古代表示莊重的拜禮。○《戰國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水滸傳》第二三回:“哥哥不棄[武二]時,就此受[武二]四拜,拜為義兄。”◆2.[明][洪武]九年定大祀拜禮:迎神四拜,飲福受胙四拜,送神四拜,共十二拜而畢。參閱《明史‧禮志一》。
手拜,◆古時跪拜禮的一種。兩手先到地,同時頭低下去,到手為止。○《禮記‧少儀》:“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為尸坐,則不手拜,肅拜;為喪主,則不手拜。”○[鄭玄]注:“肅拜,拜低頭也。手拜,手至地也。婦人以肅拜為正,凶事乃手拜耳。”○[清][夏炘]《學禮管釋‧釋婦人拜》:“手拜者婦人之喪拜,亦立而為之。○[鄭君]云‘手拜,手至地’是也。手拜別於肅拜者,但俯下手,手不至地為肅拜;手深至地為手拜。肅拜低頭,則手拜亦低頭可知。”
省拜,◆省視叩拜。○[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無隱》:“以卑貧所係,是未獲省拜;故憑某以達信耳。”○[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六:“太史公夫人墳墓欲省拜,公文集當論次,此二事懸心腑間牢甚,必當一往。”
三拜,◆長跪後兩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為拜。重複三次,謂之三拜。(1)古人相見以再拜為常禮,唯遇特殊情況乃三拜,以示情切。○《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時,始改三拜為常禮。○《周書‧宣帝紀》:“﹝[宣政]元年九月﹞詔諸應拜者,皆以三拜成禮。”參閱[趙翼]《陔餘叢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對眾賓行禮,不及一一相拜,僅以三拜表示。○《儀禮‧鄉射禮》:“主人西南面三拜眾賓,眾賓皆答一拜。”○[鄭玄]注:“三拜,示遍也。”○[賈公彥]疏:“三拜示遍也者,眾賓無問多少,止為三拜而已,是示遍也。”(3)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業歸敬。○[宋][道誠]《釋氏要覽‧禮數》:“今釋氏以三拜首,蓋表三業歸敬也。○《智論》云:內式禮拜,大約身口業也。佛法以心為本,以身口為末。故三拜為禮數也。”
起拜,◆1.起身下拜;起身拜謝。○《漢書‧佞幸傳‧董賢》:“單于乃起拜,賀[漢]得賢臣。”○[唐][于鵠]《贈不食姑》詩:“見人還起拜,留伴亦開田。”○《宋史‧富弼傳》:“[英]託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臥車中,聞命輒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清][趙文哲]《牟珠洞》詩:“[衛公]失品題,[米老]徒起拜。”◆2.起用,拜官。○《宋史‧趙普傳》:“[安易]言其非便,請許納鐵錢,詔從之。九年,起拜宗正少卿,知[定州]。”參見“起用”。
奇拜,◆古九拜之一。一拜。
女人拜,◆女子立拜屈膝之狀。一說以兩手當胸前,身體微曲為禮。○《景德傳燈錄‧普願禪師》:“師與[歸宗][麻谷]同去參禮[南陽國師]。師先於路上畫一圓相云:‘道得即去。’[歸宗]便於圓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續傳燈錄‧明辯禪師》:“以坐具搭肩上作女人拜,曰:‘莫怪下房媳婦觸忤大人好。’”
面拜,◆當面親自拜謝。○《禮記‧郊特牲》:“大夫有獻弗親,君有賜不面拜。”○[孔穎達]疏:“君有賜不面拜者,謂君有物賜大夫,大夫不面自來拜。”○《照世杯‧百和坊將無作有》:“次日,見[鶻淥]傳進帖子來道:‘[屠太爺]來面拜了。’”
龍拜(龙拜),◆榮升。龍,通“寵”。○[宋][蘇舜欽]《感興》詩之三:“大臣尸其柄,咋舌希龍拜。速速伐虎叢,無使自沈瘵。”○[沈文倬]校:“[陳]本云:龍似當作寵。”
禮拜天(礼拜天),◆星期日。基督教新教謂基督[耶穌]在該日復活,故拜上帝禮儀多在此日進行。○[沈從文]《從文自傳‧辰州》:“每到禮拜天那天,就吃一次肉。”○[丁玲]《消息》三:“一天只做七個鐘頭工,加了工資,禮拜天還有戲看,坐包廂,不花錢。”
禮拜堂(礼拜堂),◆基督教新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稱耶穌堂。○[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大秦國》:“屋下開地道至禮拜堂一里許。王少出,惟誦經禮佛。遇七日,即由地道往禮拜堂拜佛。”○[清][薛福成]《西人七日禮拜說》:“禮拜者,謂入禮拜堂拜[耶穌]也。”○[劉半農]《牧羊兒的悲哀》:“他遠望山下的平原:他看見禮拜堂的塔尖,和禮拜堂前的許多墓碣。”
禮拜日(礼拜日),◆禮拜天。○[清][薛福成]《西人七日禮拜說》:“泰西以星、房、虛、昴四日為禮拜日。”
禮拜(礼拜),◆1.古代禮節,對人施禮祝拜以示敬。○[漢][班固]《白虎通‧姓名》:“人拜所以自名何?所以立號自紀禮拜。自後不自名何?備陰陽也。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見意,屈節卑體,尊事之者也。拜之言服也……所以先拜手後稽首何?名順其文質也。○《尚書》曰‘[周公]拜手稽首’。”○[陳立]疏證:“《周禮》九拜,所謂吉拜、凶拜是也。推之禮拜,則[殷]人宜先稽首後拜手。○[周]人宜先拜手後稽首矣……凡臣見於君皆然。○《洛誥》云‘[成王]拜手稽首’者,此自[成王]特尊異[周公],非常禮,亦如平敵相拜始用頓首。而《左傳‧文七年》[晉][穆嬴]乃頓首於[趙宣子]也。”參閱《周禮‧春官‧大祝》。2.信教者向神行禮致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何次道]往[瓦官寺],禮拜甚勤。”○[唐][劉禹錫]《送僧仲剬東游兼寄呈靈澈上人》詩:“晴空禮拜見真像,金毛玉髻卿雲間。”○《雲笈七籤》卷五:“《耆舊傳》云:﹝[雷平山]真人[許君]﹞在此洞石壇上燒香禮拜,因而不起,明旦視形如生,壇今猶存。”○[清][薛福成]《西人七日禮拜說》:“禮拜者,謂入禮拜堂拜[耶穌]也。”◆3.猶星期。連續排列的七天的計算單位。○[茅盾]《手的故事》八:“壯丁上操快將兩禮拜了,立正稍息還沒操好,怎麼能上前線!”◆4.猶星期。指星期天。○[冰心]《兩個家庭》:“我走了進去,三哥站起來,笑着說:‘今天禮拜!’”◆5.猶星期。與“日、一、二、三、四、五、六”連用,表示一星期中的某一天。如:禮拜一、禮拜日(也作“禮拜天”)。
九拜,◆1.古代祭祀時的九種禮拜形式。◆2.九次禮拜。○《黃庭內景經‧常念》“存漱五牙不飢渴”[唐][梁丘子]注:“常以立春之日雞鳴時入室,東向禮九拜,平坐,叩齒九通。”
進拜(进拜),◆按一定的禮節給人加官升爵。○《後漢書‧荀爽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新唐書‧后妃傳下‧懿宗妃郭氏》:“及即位,以妃為美人,進拜淑妃。”○[宋][蘇舜欽]《杜公讓官表》:“臣聞朝廷之尊,本乎擇吏,使才者進拜,拙者伏藏。”
交拜,◆1.相對而拜。舊時的見面禮節。○《後漢書‧馬援傳》:“[述]盛陳陛衛,以延[援]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高駢]﹞與[師鐸]相見於[延和閣]下,交拜如賓主之儀。”○[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凡新考選給事到任後,三日不出門,待諸先輩來拜,行交拜,禮也。”◆2.舊時婚禮中新郎新娘對拜的儀式。俗稱“拜堂”。○[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禮异》:“[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鮑廷璽]﹞吃過三遍茶,請進洞房裏和新娘交拜合巹。”○[郭沫若]《黑貓》三:“第二天是新娘到門,結婚的最高潮便在那夫妻的交拜。”
家拜,◆政府派人去某人家中授予官職,以示禮遇。○《後漢書‧徐稚傳》:“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後舉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李賢]注:“家拜,就家而拜之也。”
回拜,◆回訪。○《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次日,[趙爺]去回拜,會着,彼此敘說起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一回:“我恐明日一早要到關上去,有幾天不得進城,不能回拜他。”
虎拜,◆[召穆公]名[虎],[周宣王]時人。因平定[淮夷]之亂有功,王賜給他山川土田,[召穆公]稽首拜謝。○《詩‧大雅‧江漢》有“[虎]拜稽首,天子萬年”之語。後因稱大臣朝拜天子為虎拜。○[明][陶宗儀]《送邵升遠應聘之京》詩:“天威咫尺黃金闕,虎拜三千白玉墀。”○[明][張居正]《擬唐回鶻嗢沒斯率眾內附賀表》:“瞻龍顏而有喜,肅虎拜而揚休。”○《再生緣》第十三回:“黃金闕上旌旂動,白玉階前劍珮搖,虎拜已完分左右,跪倒了,[東平]千歲美英豪。”
胡拜,◆胡人拜坐之法,右膝跪地,豎左膝危坐。○《宣和遺事》後集:“亦有巫者,綵服畫冠,振鈴擊鼓,於前羅列,血流布地,請為首者,皆跪膝胡拜,言尤不可辨。”○[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西僧》:“予在都下遊[西山][宏化寺],遇西僧數輩,持螺唱梵,胡拜於佛前。”參見“胡跪”。
還拜(还拜),◆回答別人的跪拜敬禮而下拜。○《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十三妹]把身子閃在一旁,也不來拉,也不還拜,只說了一句:‘這倒不敢當此大禮。’”
過拜(过拜),◆前往拜訪。○[宋][曾鞏]《代人謝余侍郎啟》:“疏闊已甚,抵棄未能,輒布聽聞,方虞訶譴,屬小兒過拜,辱餘論之見存。”
方三拜,◆[唐]詩人[方干]的綽號。○[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詩人[方干],亦[吳]人也。○[王龜]大夫重之。既延入內,乃連兩拜。亞相安詳以答之,未起間,[方]又致一拜,時號‘方三拜’也。”
兒拜(儿拜),◆兒女對雙親所行的拜禮。舊題[漢][伶玄]《飛燕外傳》:“[婕妤]事後,常為兒拜。”
端拜,◆1.正身拱手。○《荀子‧不苟》:“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楊倞]注:“端拜,猶言端拱。”一說,冠而後拜。○[宋][陳叔方]《潁川語小》卷下:“端,冠也。‘端拜而議’,乃冠其首而後拜。”◆2.猶致敬。○[宋][洪邁]《容齋四筆‧欒城和張安道詩》:“拳拳如此,忠厚之至,殆可端拜也。”
道拜,◆屈膝之拜禮。○[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兩膝齊屈,如今之道拜。”
大禮拜(大礼拜),◆每兩個星期休息一天,休息的那一天叫做大禮拜。如:他是歇大禮拜的。
大拜門(大拜门),◆謂高官。○[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二摺:“可便是大拜門[撒敦]家的筵宴。”
大拜,◆指拜相。○[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李晟]﹞與[張延賞]有隙。及[延賞]大拜,二勳臣在朝,[德宗]令[韓晉公]和解之。”○[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二》:“[永嘉]([張孚敬])登第時,年逾五十,主司見而憫其老也。○[永嘉]憾之,其後大拜,竟不及門云。”○[清][孔尚任]《桃花扇‧設朝》:“若論迎立之功,今日大拜,自然讓[馬老先生]了。”
傳拜(传拜),◆[唐][宋]風俗,謂因人在遠方或深閨中,使人代拜見,以示敬意。○[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二》:“[唐]風俗,人在遠或閨門間,則使人傳拜以為敬。本朝兩[浙]仍有此俗,客至欲致敬於閨闥,則立,使人而拜之。使人入見所禮,乃再拜致命。若有中外,則答拜,使人出復拜客,客與之為禮如賓主。”
朝拜,◆1.謂禮拜神佛祖先。○[南朝][梁][陶弘景]《授陸敬游十賚文》:“今故賚爾鋀石澡灌,手巾為副,可以登齋朝拜,出入盥漱。”○[唐][李商隱]《中元作》詩:“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慶曆]三年九月丁卯,上幸[天章閣],召中書、樞密院官,朝拜[太祖]、[太宗]御容,觀內庫瑞物。”○《西游記》第五七回:“[木叉]情知是尋[行者],更不題起,即先進去對菩薩道:‘外有[唐僧]的小徒弟[沙悟凈]朝拜。’”[王西彥]《鄉下朋友》:“每隔五十步或一百步,總有一個讓登山朝拜神靈的善男信女們歇力的地方。”◆2.臣屬跪拜帝王。○《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3.拜謁;拜見。○[聞一多]《“一二‧一”運動始末記》:“在整整一個月中,作為四烈士靈堂的聯大圖書館,幾乎每日都擠滿了成千成萬、扶老攜幼的致敬的市民,有的甚至從近郊幾十里外趕來朝拜烈士的遺骸。”○[蕭乾]《海倫‧斯諾如是說》楔子:“而且歷盡數十載滄桑,她的語氣更加肯定,自信,我像是來朝拜一位預言家。”
策拜,◆謂帝王以策書命官。○[唐][康駢]《劇談錄‧命相日雨雹》:“[崔相國]、[豆盧相國]同日策拜。”○[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宿直者,離家獨宿,人情所貴,其人初蒙策拜,故以此相處。”
參拜(参拜),◆以禮進見上級或輩分高的人;瞻仰敬重的人的遺像、陵墓等。○《戰國策‧秦策四》:“[秦王]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唐][韓愈]《雨中寄孟刑部幾道聯句》:“秋潦淹轍跡,高居限參拜。”○《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請﹝[郡王]﹞至方丈坐下,長老引眾僧參拜。”○[冰心]《南歸》:“在你重過飄泊的生涯之先,第一次參拜了慈親的墳墓之後,我才來動筆!”
不拜,◆1.古代以拜為謁見上級的禮節。武官披甲,屈伸不便,允許不拜。○《禮記‧曲禮上》:“介者不拜。”○《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2.不接受任命。○[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奉使京師,除尚書刪定郎,不拜。”○《宋書‧南平王穆鑠傳》:“﹝[元嘉]﹞二十六年,進號平西將軍,讓不拜。”○[宋][洪邁]《夷堅乙志‧劉若虛》:“後七年,始以特奏召試大廷,又入五等為助教,納敕不拜。”
拜職(拜职),◆除授官職。○《北史‧邢邵傳》:“每[洛]中貴人拜職,多憑[邵]為謝章表。”○[宋][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詩:“分臺拜職榮先入,抗疏辭恩恥橫覃。”
拜章,◆1.拜受慰問表彰。○《國語‧魯語下》:“《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四牡》,《詩‧小雅》篇名,傳為勞問使臣之作。2.上給皇帝的奏章;上奏章。○《南史‧蕭子雲傳》:“﹝[子雲]﹞年十二,[齊][建武]四年,封[新浦縣侯]。自製拜章,便有文采。”○[唐][劉禹錫]《賀赦表》:“新歲拜章,遙獻[南山]之壽。”○[金][元好問]《禮部閑閑趙公秉文》:“每聞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則拜章,小則為當路者言,殷勤鄭重,不能自已。”◆3.對鬼神的祈禱文。○[宋][郭彖]《睽車志》卷一:“[段氏]母病,[賁]為拜章祈福。”
拜陰壽(拜阴寿),◆舊時為死者做生日稱“拜陰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這一回要拜陰壽,不免又去請[伯明]來主持一切……[伯明]代他舖張揚厲起來,甚麼[白雲觀]七天道士懺,[壽聖庵]七天和尚懺,家裏頭卻舖設起壽堂來,一樣的供如意,點壽燭。”
拜義(拜义),◆猶言拜認。○[元][無名氏]《東平府》第三摺:“相邀了這各處教首,都是好漢,拜義灑家為師。”◆补证条目■犹言拜认;结拜。○元无名氏《冻苏秦》楔子:“那蘇秦孩兒不肯做莊農人家生活,逐朝每日,則是要讀書寫字,他拜義了箇哥哥,姓張名儀。”○《水浒传》第六三回:“這個兄弟,姓郝,雙名思文,是我拜義兄弟。”
拜意,◆致意的敬詞。○《水滸傳》第八八回:“俺的[宋先鋒]拜意統軍麾下。”
拜興(拜兴),◆謂跪拜和起立。○[唐][常袞]《賀冊皇太后表》:“候金冊以拜興,承瑞寶以俯受。”○《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信口稱呼,親翁忽為親媽;無心贊喝,該拜反做該興。”○《儒林外史》第三七回:“[虞博士]走上香案前,[遲均]贊道:‘跪。升香。灌地。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復位。’”參見“拜起”。
拜相,◆被任命為宰相。○[宋]徐度《卻掃編》卷上:“[韓康公]、[王荊公]之拜相也,[王岐公]為翰林學士,被召命詞。”○[清][葉廷琯]《吹網錄‧訂舊聞證誤之誤》:“[心傳]謂據國史[章文獻]……[寶元]元年拜相。”○《況鍾和周忱》:“[明成祖]在打到[南京],作了皇帝以加,任命七個官員替他管理機密事務,叫做‘入閣’,後來叫做‘拜相’。”
拜下風,◆谓居于低下的位置向人行礼,表示心悦诚服。○语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宋苏轼《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江山養豪俊,禮數困英雄。執板迎官長,趨塵拜下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較手足,願拜下風。”
拜物教,◆1.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種形式。指原始人將某些特定的物體,如石頭、樹木、武器等,當做神靈來崇拜。○[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那些把社會主義同窒息和枷鎖,甚至原始拜物教之間劃等號的人,才是應受到萬眾唾棄的千古罪人。”◆2.比喻對某種事物的迷信。如:金錢拜物教;商品拜物教。
拜問(拜问),◆1.跪拜訊問。○《後漢書‧方術傳上‧樊英》:“嘗有疾,妻遣婢拜問,[英]下床答拜。”◆2.敬詞。表示恭敬地訊問。○《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道:‘不敢拜問尊官尊姓大名?’”◆补证条目■敬词。表示恭敬地讯问。○《水浒传》第十五回:“不敢拜問先生高姓?貴鄉何處?”
拜望,◆1.看望他人的敬詞。○《宣和遺事》前集:“臣曰:‘今葭莩已得拜望,故敢以詩請。’上大笑。”○《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小事何消掛懷。天色晚了,改日拜望。”○《紅樓夢》第一○五回:“有錦衣府堂官[趙老爺],帶領好幾位司官,前來拜望。”○[張潔]《誰生活得更美好》:“他讓我給您捎個信,過些日子想來拜望您。”◆2.古時月食時祭祀叩拜。○《逸周書‧小開》:“正月丙子拜望,食無時。”○[朱右曾]校釋:“望,日月相望也。○《周禮‧太僕》:贊王鼓,日月食亦如之。○《春秋》傳曰:日食則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月食無文,準《太僕》之文,當亦用幣,故云拜望。”
拜天地,◆新郎新娘叩拜天地。舊時結婚儀式程序之一。○《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掌禮人在檻外喝禮,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綠野仙蹤》第二一回:“北方娶親,總要拜拜天地。○[許寡婦]為自己孀居,家中又無長親,眾客委派[尹鵝頭]領[不換]夫婦拜天地主禮,燒化香紙。”○[侯寶林]《婚姻與迷信》:“裏邊供好了天地碼兒(神紙),上好了香,兩個人磕頭,拜天地;拜完了天地,上床對臉兒一坐。”
拜堂,◆1.舊時婚禮的一種儀式。指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及其後的拜舅姑和夫婦交拜。○[唐][王建]《失釵怨》詩:“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吳祖光]《闖江湖》第二幕:“客人都到了,就等着接[靈芝]拜堂成親啦!”參閱[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花燭》、[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清][翟灝]《通俗編‧儀節》、[清][趙翼]《陔餘叢考‧拜堂》。2.基督教教堂,稱為禮拜堂,或省稱拜堂。○[梁啟超]《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泰西通商之地,皆有拜堂以崇其教主。”◆3.佛教語。僧侶升大寺住持職、進入寺院時所行之禮。
拜臺(拜台),◆1.廟裡或墳前供放祭品的臺。○[吳組緗]《山洪》二一:“[東老爹]把兩只茶桶擱在土地廟的拜臺上。”○[沙汀]《煩惱》:“[劉久發]嘆息着,順下鋤頭在墳園拜臺上坐下來。”◆2.舊時謂演員於戲演完時由二人戴紗帽、穿紅袍向臺前臺後作揖致禮。○《新華日報》1940.4.2:“從鬧場起直到拜臺止,是足有七八個小時的光景。”
拜歲(拜岁),◆拜年。○[魯迅]《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九》:“譬如要辦[上海]居民所最愛看的‘大出喪’,本來算不得烏托邦的空想,但若腳色都回家拜歲去了,就必然底地出不出來。”◆补证条目■拜年。○《五灯会元·青原下十世下·万杉寿坚禅师》:“歲旦,上堂:‘有一人不拜歲,不迎新。’”○《醒世姻缘传》第三六回:“回到縣裏,那裁縫還不曾拿到,只得退了回衙,家中拜歲飲酒。”
拜書(拜书),◆寫信給別人的敬詞。○[唐][韓愈]《上賈滑州書》:“遂拜書家僕,待命於[鄭]之逆旅。”○[前蜀][韋莊]《送崔郎中往使西川行在》詩:“拜書辭玉帳,萬里劍關長。”○[宋][陳亮]《與章德茂侍郎書》:“方圖拜書,乃辱八月一日所賜台翰,捧讀再四,惶恐無地。”
拜壽(拜寿),◆拜賀壽辰。通常是向年長者過生日表示祝賀。○[宋][梅堯臣]《送李庭老歸河陽》詩:“時平獨往還,拜壽觴屢舉。”○《紅樓夢》第二六回:“你明兒來拜壽,打算送什麼新鮮物兒?”[冰心]《南歸》:“母親不住的催我,快攏攏頭,換換衣服,下樓去給父親拜壽。”
拜首,◆見“拜手”。
拜手,◆亦稱“拜首”。◆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跪後兩手相拱,俯頭至手。○《書‧太甲中》:“[伊尹]拜手稽首。”○[孔]傳:“拜手,首至手。”○《漢書‧郊祀志下》:“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唐][王維]《送陸員外》詩:“拜手辭上官,緩步出南宮。”○[唐][李白]《比干碑》:“[天寶]十祀,余尉於[衛],拜首祠堂,魄感精動。”一本作“拜手-拜手”。○[宋][道誠]《釋氏要覽‧禮數》:“拜首,謂以頭至手,即(《周禮》)第三空首拜也。”○[清][顧炎武]《日知錄‧拜稽首》:“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則為長跪。首至手則為拜手,手至地則為拜,首至地則為稽首,此禮之等也。”○[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拜識(拜识),◆1.拜見認識。○《元典章‧臺綱二‧禁治察司等例》:“任所並巡按去處,並不得拜識親眷,因而受人獻賀財物,如違,以贓論。”○《水滸傳》第九四回:“只因無個門路,不獲拜識尊顏。”○[歐陽予倩]《桃花扇》第一場:“想不到江湖上有這樣磊落光明的豪杰,那一定要去拜識。”◆2.結拜兄弟;要好朋友。○[賀敬之]等《慣匪周子山》第一場:“我在民團上拜識可多哩。”
拜時(拜时),◆舊時婚姻欲速成時采取的權宜措施。古制婚有六禮,若遇非常之時,急於嫁娶,也可臨時變通。其制以紗縠蒙新婦首,至夫家,夫揭去蒙紗,因拜舅姑,便成夫婦,六禮悉捨,名為“拜時”。參閱《通典‧禮十九》。參見“六禮”。
拜石,◆1.拜受俸祿。○[南朝][梁][庾肩吾]《謝湘東王賚米啟》:“不待候沙,同新渝之再熟;無勞拜石,均遼倉之重滿。”◆2.[宋][米芾]擅書畫,知[無為軍]時,州治有巨石甚奇。○[芾]見之大喜,曰:“此足以當吾拜。”遂具衣冠拜之,呼之為兄。世稱“[米顛]拜石”。事見[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參閱[宋][費袞]《梁溪漫志‧米元章拜石》、《宋史‧文苑傳六‧米芾》。
拜師(拜师),◆拜認老師或師傅。如:拜師學藝。◆补证条目■拜认老师或师傅。○明郑晓《今言》卷三:“王賓者,吴中高士,願受元禮方書。元禮索賓:‘拜師事我,我與方書。’”
拜生,◆拜生日,拜壽。○[巴金]《秋》一:“去年[婉兒]在[馮]家生了一個兒子,上月帶了兒子來給三嬸拜生。”○[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二:“一盤壽桃,一盤壽麵……拜生之後,本想到內室煙盤側去陪陪[錢親翁]的。”
拜上,◆1.代人傳語致意或托人傳語致意的敬詞。○《水滸傳》第二十回:“[晁頭領]哥哥再三拜上大恩人:得蒙救了性命,見今做了[梁山泊]主都頭領。”○《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你拜上你家老爺,說[金老爺]的字是在京師王爺府裏品過價錢的:小字是一兩一個,大字是十兩一個。”◆2.拜上帝。○[洪秀全]把基督教教義與農民革命思想結合起來,組織拜上帝會,後來即依靠這些會眾舉行[太平天國]起義。○[清][張漢]《鄂城紀事詩》:“二十五人同拜上,各歸司馬各投軍。”自注:“拜上者,拜上帝。”
拜容,◆叩拜祖先遺像。○《遼史‧禮志一》:“告廟、謁廟,皆曰拜容。”
拜親(拜亲),◆拜見朋友的父母。表示關係親密。○《晉書‧荀崧傳》:“﹝父[頵]﹞與[王濟]、[何劭]為拜親之友。”○《梁書‧到洽傳》:“[樂安][任昉]有知人之鑒,與[洽]兄[沼][溉]並善。嘗訪[洽]於田舍,見之,歎曰:‘此子日下無雙。’遂申拜親之禮。”○《顏氏家訓‧風操》“一爾之後,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友之敬”[清][盧文弨]補注:“古者與其子相友則拜其親,謂之拜親之交。”
拜錢(拜钱),◆1.看望新娘時贈送的禮錢和禮物。○《金瓶梅詞話》第三五回:“明日[吳大妗子]家做三日,掠了個帖子兒來,不長不短的,也尋什麼件子與我做拜錢。”○《中華全國風俗志‧奉天‧營口婚嫁之風俗》:“拜天地後,女始改裝,各為客裝煙一次,客賀以錢,名曰拜錢。”◆2.受人禮拜而給的錢物。
拜起,◆跪拜起立。古時多為祭拜或行禮的一種儀態,常多次重複。○[漢][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豈有身帶三綬,職典大邦,而不顧恩義,生心外叛者乎……行步拜起,何以為容?”[漢][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知恤下人,躬自暴露,拜起靈壇,勤亦至矣。”○[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翁照]﹞平生有謙癖,拜起紆遲。”
拜年,◆新年拜家中尊長及到親友處祝賀。○[元][歐陽玄]《漁家傲》詞:“繡轂雕鞍來往鬧,閑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正月元旦……夙興盥嗽,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清][阮大鋮]《燕子箋‧購幸》:“有心來拜年,端午也不遲。”○[丁玲]《過年》:“在堂屋裏,把紅氈打開,鋪在蒲團上,大家互相磕頭作揖拜年。”
拜內(拜内),◆見“拜納”。
拜母,◆1.叩拜母親。○《後漢書‧袁閎傳》:“﹝[閎]﹞以母老不宜遠遁,乃築土室……旦於室中東向拜母。”◆2.拜見好友之母。參見“升堂拜母”。
拜命,◆1.謂拜謝厚命。命,吊問之辭。○《左傳‧莊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弔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杜預]注:“謝辱厚命。”◆2.受命。多指拜官任職。○《南史‧歐陽頠傳》:“尋授[郢州],欲令出[嶺],[蕭勃]留之,不獲拜命。”○[唐][岑參]《送顏平原》詩:“吾兄鎮[河]朔,拜命宣皇猷。”○[宋][王安石]《賀慶州杜待制啟》:“伏審拜命宸章,作藩侯閫。”○[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故拜命僅期月,即託疾引去矣。”
拜門(拜门),◆1.登門拜謝。○《孟子‧滕文公下》:“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元史‧趙孟頫傳》:“初,[孟頫]以[程鉅夫]薦,起家為郎,及[鉅夫]為翰林學士承旨,求致仕去,[孟頫]代之,先往拜其門,而後入院,時人以為衣冠盛事。”◆2.新婚夫婦首次往拜岳家。也稱回門。○[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其兩新人於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門禮。”○[明]徐充《暖姝由筆》:“今人娶婦之明日,婿率妻具禮同至妻家拜禮,名拜門。亦曰回門,又名轉馬。若有鄉地遠者,或婿獨行有之,或擇別日有之。”◆3.某些少數民族,男女自由結合後生子,因同至女家行子婿禮。○[宋][洪皓]《松漠紀聞》卷上:“[嗢熱]者,國最小……邂逅相契,調謔往反,即載以歸,不為所顧者,至追逐馬足,不遠數里,其攜去者,父母皆不問。留數歲有子,始具茶食、酒數車歸寧,謂之拜門,因執子婿之禮。其俗謂男女自媒勝於納幣而昏者。”○《元典章‧禮部三‧婚姻禮制》:“外據拜門一節,未曾舉復,照得國朝[蒙古]婚聘并自來典故,內俱無如此體例,此係[女真]風俗。”○[元][李五]《虎頭牌》第二摺:“我也曾吹彈那管絃,快活了萬千,可便是大拜門撒敦家的筵宴。”撒敦,蒙古語,親屬;有親緣關系的。◆4.舊指拜在有名望或有權勢者的門下,自稱門生。○[清][梁同書]《直語補證‧門生》:“[徐幹]《中論‧譴交篇》云:‘有榮名於朝,而稱門生於富貴之家者。’是今拜門生之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一回:“[趙嘯存]由[福建]藩司升坐了[福建]巡撫。○[伯芬]一面寫了稟帖去賀任,順便繳還憲帖,另外備了一份門生帖子,夾在裏面寄去,算是拜門。”◆5.舊時謂新官上任,入署前先拜儀門。
拜禮(拜礼),◆1.行拜謝或致敬之禮。○《儀禮‧聘禮》:“明日,賓拜禮於朝。”○《史記‧孔子世家》:“[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宋][何薳]《春渚紀聞‧點銅成庚》:“復取白藥少許投之,砂始融化。出火視之,真金也。○[空]拜禮稱贊云:‘目所未見也。’”○《宋史‧王溥傳》:“[太祖]嘗問[趙普]拜禮何以男子跪而女子否。”◆2.受人禮拜而給的禮物。
拜客,◆1.拜見客人。○[唐][李賀]《申鬍子觱篥歌》序:“歌成,左右合譟相唱,朔客大喜,擎觴起立,命花娘出幕,裴回拜客。”○[巴金]《滅亡》第三章:“在賀客盈門音樂齊奏中,他看見她和那個姓[賴]的一起出來拜客。”◆2.猶拜訪。○[巴金]《家》十五:“[覺新]和他的三個叔父都坐轎子出去拜客‘辭歲’。”○[姜妙香]《追懷往事》:“因[蘭芳]到那裏後,拜客不周,得罪了一些當時有勢力的人。”
拜金主義(拜金主义),◆崇拜金錢,以金錢為中心的思想。○[王鍾麒]《中國歷代小說史論》:“近世翻譯[歐][美]之書甚行,然著書與市稿者,太抵實行拜金主義,苟焉為之。”○[魯迅]《而已集‧<塵影>題辭》:“在拾煤渣的老婦人的魂靈中看見拜金主義。”
拜金,◆崇拜金錢。○[章炳麟]《建立宗教論》:“非說無生,則不能去畏死心;非破我所,則不能去拜金心。”○[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一章三:“這是一個徒知拜金與徒爭‘生意眼’而絲毫沒有‘社會目的’的作家,所必然會墜入的深淵。”
拜節(拜节),◆節日裡向尊長或親友祝賀。亦特指拜年。○[宋][吳自牧]《夢粱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元][馬臻]《客中長至日偶成》詩:“鄰家聚飲分冬酒,稚子來需拜節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九回:“只有過年過節,由[映芝]領回去給婆婆拜年拜節,不過住一兩天便走了。”○[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這一次她又帶着自己的孫兒剛由鄉下來拜節。”
拜教,◆拜受教誨。○《國語‧魯語下》:“《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
拜見錢(拜见钱),◆1.向初次來參見的下屬所索取的錢財。○[元]代官吏勒索錢財的一種名目。○[明][葉子奇]《草木子‧雜俎》:“[元]朝末年官貪吏污……其問人討錢,各有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2.初次見面時尊長給卑幼者的錢物。○《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回:“俺們都拿着拜見錢在這裏,不白教他出來見。”◆补证条目■向初次来参见的下属所索取的钱财。元代官吏勒索钱财的一种名目。也泛指见面礼。○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宋公明在那裏?請出來和俺拜兩拜。俺有些零碎金銀在這裏,送與嫂嫂做拜見錢。”
拜見(拜见),◆謁見尊長。亦用為一般訪晤中對被訪者的敬詞。○《史記‧封禪書》:“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後娶》:“[基]每拜見後母,感慕嗚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視。”○《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那船頭的婆娘進艙來拜見奶奶。”○《儒林外史》第十回:“這是晚生無緣,遲這幾日,纔得拜見。”○《儒林外史》第十回:“讓進艙內,彼此拜見過了坐下。”○《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晚生久聞大名,如雷貫耳,要想拜見拜見。”◆补义条目■亦指拜见钱;见面钱。○《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狄婆子甚是喜悦,拜匣内預備的一方月白絲綢汗巾,一個灑線合包,内中盛着五錢銀子,送與薛如兼做拜見。”
拜假,◆拜授臨時官爵。○《逸周書‧克殷》:“[叔振]奏拜假,又陳常車。○[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王。”○《三國志‧魏志‧鄧艾傳》:“銜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新唐書‧河間王孝恭傳》:“明年,拜[信州]總管,承制得拜假。”
拜會(拜会),◆訪晤他人的敬詞。○[唐][元稹]《鶯鶯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三國演義》第三七回:“[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水滸傳》第四九回:“數年不曾拜會,尊顏和姆姆一般模樣。”○《人民日報》1987.11.27:“﹝[韓菁清]﹞昨天下午和今天下午分別拜會了[梁先生]的好友[冰心]和[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
拜官年,◆[清]制,除夕清晨宮廷、官府行拜年之禮。○[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除夕》:“京師謂除夕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陞殿受賀;庶僚叩謁本管,謂之拜官年。”
拜官,◆授官。○[唐][李頎]《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詩:“吏部明年拜官後,西城必與故人期。”○[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唐]制:丞郎拜官即籠門謝。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則拜舞於階上,百官拜於階下而不舞蹈,此亦籠門故事也。”○[元][陳基]《次韻鄭有道喜王季野府判南歸》之一:“故人日下拜官歸,河水南來似帶圍。”
拜府,◆敬詞。謂到府上拜謁。○[田漢]《咖啡店之一夜》:“謝謝老伯伯,一定要去拜府。”
拜服,◆1.佩服、欽佩之極。○《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只這書法也寫得這等鳳舞龍飛,真令人拜服。”○《大馬扁》第十三回:“自此[林旭]也拜服[譚嗣同]不已。”○[魯迅]《花邊文學‧“莎士比亞”》:“不但[杜衡]先生由他的作品證明瞭群眾的盲目,連拜服[約翰生]博士的教授也來譯[馬克斯]‘牛克斯’的斷片。”◆2.跪拜俯伏。○[明][高啟]《謝賜衣》詩:“臚呼遙捧賜,拜服望[蓬萊]。”◆补证条目■佩服、钦佩之极。○明许浩《复斋日记》卷上:“公怒曰:‘渠輩累請出軍,而戎事尚未習若此!若徇渠所請,豈不敗事乎?’皆重杖之,令習一月。再閲之,則軍成矣。公又言曰:‘今竟何如?’諸將拜服。”
拜風(拜风),◆謂海豚在候風期浮沉出沒。○[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海豚魚》﹝集解﹞:“[藏器]曰:‘海豚生海中,候風潮出沒……’[時珍]曰:‘……數枚同行,一浮一沒,謂之拜風。’”
拜發(拜发),◆謄好奏疏,供在案上,焚香叩拜後發出。○《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卻說那[河]臺一面委員摘去[安老爺]的印信,一面拜發摺子,由馬上飛遞而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凝思片刻,他低下頭來,看看[鄭崇儉]拜發奏疏的日期,計算一下。”
拜斗,◆禮拜北斗星。道教祈禱的一種。○[元][無名氏]《爭報恩》第四摺:“自從你下在牢裏,我替你拜斗。直到如今,你饒了俺,我買餅好肉鮓,裝一卓素酒,請你吃。”○[明]徐渭《君從》詩:“龍號真人親拜斗,繡衣使者自焚香。”○《醒世姻緣傳》第四回:“[晁大舍]慌了手腳……許願心,許叫佛,許拜斗三年,許穿單三年,又要割股煎藥,慌成一塊。”○[清]徐喈鳳《會仙記》:“[淑貞]偕姊妹朝暮焚香拜斗念佛,與[丹忱]並坐,而不復與同寢。”
拜德,◆拜謝恩德;禮拜大德。○《左傳‧昭公十六年》:“[子產]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亂,敢不拜德?’”[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三摺:“我拜德不拜壽,我把哥哥擒于山寨,觸犯着賢士,休怪,請賢士穩穩安坐,受取[馬武]八拜。”
拜從,◆拜师受业。○《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聞得李一帖名頭,那一個不來拜從門下,希圖學些方術。”○《镜花缘》第九五回:“倘蒙指點,情願拜從爲弟子。”■也指敬伏听从。○《豆棚闲话·陈斋长谈天说地》:“鄉人稱爲奇異,奉爲佛母拜從的,不及一年,約有萬人。”◆向神道等祈求。○《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官人之事,奴已拜從五道將軍,但耐心,一月之後必然無事。”
拜辭(拜辞),◆1.亦作“拜詞”。行拜禮辭別。○《南史‧王弘傳》:“[弘]時喪居,獨道側拜辭,攀車涕泣,論者稱焉。”○《敦煌曲子詞‧搗練子》:“堂前立,拜詞娘,不角(覺)眼中淚千行。”○《水滸傳》第二二回:“﹝[宋江]、[宋清]﹞都出草廳前,拜辭了父親[宋太公]。”◆2.用為辭別的敬詞。○[唐][元稹]《鶯鶯傳》:“一昨拜辭,倏逾舊歲。”◆3.表示謝絕。○《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當時[唐明皇]寵了[楊貴妃],把[梅妃][江采蘋]貶入冷宮,後來思想他,懼怕[楊妃]不敢去,將珠子一封,私下賜與他。○[梅妃]拜辭不受。”
拜詞(拜词),◆見“拜辭”。
拜春,◆立春日互相慶賀。○[清][顧祿]《清嘉錄‧拜春》:“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
拜別(拜别),◆1.告別的敬詞。○[唐][項斯]《留別張水部》詩:“省中重拜別,兼領寄人書。”○《儒林外史》第十回:“京師拜別,不覺又是半載。世老先生因何告假回府?”◆2.謂叩拜告別。○《水滸傳》第二回:“[史進]當時拜別了師父,灑淚分手。”○[郭沫若]《<棠棣之花>的故事》:“不久他的母親死了,又服滿了三年之喪,[聶政]有一天晚上便和他的姐姐去拜別母親的墳墓,要獨自往[濮陽]地方去探訪[嚴仲子]。”
拜表,◆1.上奏章。○[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謹拜表并獻詩二篇。”○[晉][李密]《陳情事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唐][韓愈]《感春》詩之四:“前隨[杜尹]拜表迴,笑言溢口何歡咍。”○[清][曹寅]《聞恢復長沙志喜》詩之一:“將軍敬拜表,天子喜披書。”◆2.對神拜獻祈禱文。○《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愛子[王雱]病疽而死,[荊公]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設七七四十九日齋醮,薦度亡靈。○[荊公]親自行香拜表。”
拜本,◆向皇帝上奏本。○《天雨花》第七回:“為官三載思親甚,拜本陳情告養親。君王以孝治天下,准其終養轉回程。”
拜拜,◆1.[台灣]風俗,每逢佳節或祭神日,大宴賓客,俗謂之拜拜。◆2.英語bye-bye的譯音。謂再會。
百拜,◆1.多次行禮。○《禮記‧樂記》:“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鄭玄]注:“百拜以喻多。”○[唐][呂溫]《河南府試贖帖賦得鄉飲酒詩》:“百拜賓儀盡,三終樂奏長。”○[宋][蘇轍]《禮論》:“天子諸侯大夫卿士周旋揖讓,獻酬百拜。”○[清][顧炎武]《日知錄‧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于百。”○[郭沫若]《歷史人物‧屈原研究》:“固執文言的夫子們對於前者叩頭百拜,對於後者則肆口漫罵。”◆2.猶言萬分。○《老殘游記》第七回:“能得先生去為我幫忙,我就百拜的感激了。”
八拜之交,◆指結拜兄弟或姐妹的關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摺:“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明][許自昌]《水滸記‧召釁》:“記得去年有個[戴宗],曾到[鄆城]來,與我為八拜之交。”○[清][李漁]《意中緣‧借兵》:“與小弟有八拜之交。”亦省作“八拜交”。○[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摺:“他有個八拜交的姐姐是[趙盼兒]。”○[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摺:“賢弟!我與你是同鄉人,又是從小裏八拜交的兄弟。”◆补证条目■指结拜兄弟或姐妹的关系。○夏衍《赛金花》:“你知道家严跟莲公是八拜之交,他们又都得老佛爷宠眷,说上去的话没有不灵。”
八拜交,◆見“八拜之交”。
八拜,◆1.封建時代對世交長輩所行的禮節。○[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俄[潞公]代[魏公]為留守,未至,揚言云:‘[李稷]之父[絢],我門下士也。聞[稷]敢慢[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視[稷]猶子也,果不悛,將庭訓之。’公至[北京],[李稷]謁見,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語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2.指結為異姓兄弟。○《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當下[徐信]遂與[劉俊卿]八拜為交,置酒相待。”○[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摺:“臣與[英布]同鄉,又是少年八拜至交的兄弟。”○[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八拜相交,三年間隔,只是回頭欠早。”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