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北京夫妻的500㎡乡野茶室:古法改造,推门见苍山

 

在大理苍山脚下,有一家开在僻静乡间的茶馆,没有显眼的招牌,却吸引了北上广的年轻茶客。7年前,70后夫妻老黄和素洁辞掉设计师工作,将北京的房子出租,举家搬迁来大理。2019年开始,他们用2年时间,亲手将一座离家5分钟车程的500㎡乡村老宅院改造成茶室,推门望苍山。

夫妻俩的改造手法十分质朴:保留老房子的木结构,采用当地土法刷墙,家具全使用木头,茶具从各地淘来。 一条家居设计连线了老黄夫妇,听他们讲述从城市人到茶人的转变。

采访老黄和素洁那天,是个工作日,茶室人少,很安静。他们坐在长桌旁,一边沏茶一边通过电话和我们闲聊,电话那头时常传来清脆的鸟叫声和沙沙作响的树叶声。

泡茶的素洁

植物无处不在

夫妻俩分别来自广西和江西,相识于北京,至今已携手22年。他们都曾在4A广告公司做平面设计,2010年女儿小松鼠出生后,素洁成为全职太太,老黄则转战互联网做交互设计。

他们在城市里拥有百平公寓,过得稳定幸福,40岁后,却毅然决定来大理。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北京的冬天雾霾很严重,我们想给孩子更好的环境,也不想再延续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模式 。”

老黄、素洁和女儿小松鼠

2015年的春天,夫妻俩陆续把行李寄走,带着4岁的娃开车一路向西行。早在20年前,他们就多次来大理旅行。“做广告很辛苦,要经常熬夜,我们来到大理一下子就放松了,背包去沙溪古镇、巍山古城玩。那会的大理很嬉皮范儿,跟城市生活是两种体验。”

大理迅猛发展,老黄既感慨又坦然:“这种变化不为个人喜好所左右,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好的一面是,生存途径多了,以前旅行会想如果能留下就好了,却没办法,现在年轻人来大理后,可以保持一种生活即工作的状态。”

夫妻俩在北京时就爱品茶,这几年结伴走茶山、访茶厂,也在线上卖茶,预感时机成熟后,决定创办自己的茶空间, “春里153”就这么诞生了。

春里153

茶室位于苍山脚下的银桥磻曲村,离大理古城12公里。尽管不在闹市,老黄一眼就相中了这儿:“室内和院子各占地250㎡,建筑低矮,推门即可看见房屋背后的苍山。茶人之意不在茶,也在山水之间 。”

背靠苍山的茶室

入口处的两棵李子树交织掩映,形成天然的拱形门,而矮墙和台阶所用的材料,则来自修整院子挖出的石头。

向院门走去,脚下的水泥路面逐渐转换为碎石小路,山野的崎岖感有了,心境也慢了, 能渐进式地被带到茶的氛围里。

茶室院门

院子的围墙由竹子与沙土墙拼接而成,3棵高大的老核桃树遒劲地挺立着,伫立在深色地面一侧。而另一侧浅色地面上,种了些像是芭蕉、蕨类的低矮植物,二者形成天然的“阴阳”关系。

老黄说地面的铺设是意外为之:“老房子这面原本就铺了深色碎石,另一面打算补同色。当时快过年了,师傅赶着回家,就先帮我们铺上装修剩下的灰白石子。我回来一看,深浅对比很有意思,就保持到现在。”

院子

“阴”与“阳”

茶室共有3个房屋。进院门后,左手边是厨房和开放性餐厅,设计呈半敞开式,屋顶像翅膀一样向着苍山伸展。坐在里边可直接眺望山景,坐看四时流转。

这儿原本是白族民居的封闭式厨房,老黄认为太闭塞了,便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改造:大理一年四季气候温和,不过高原日照很强,因此屋顶上层用玻璃盖顶防雨,下层垫竹子散热。

厨房和开放性餐厅

另外两个房屋呈“一字型”铺开,分别是改建的会客厅和老房子,外立面使用调配过的砂浆抹面,未使用任何涂料,保留了砂石的天然质感。灰黄土色的院墙与周围浑然一体,山峦在头顶延续,抬眼即见嵯峨黛绿的鹤云峰。

“一字型”建筑体

从院子进入新建会客厅之前,是过渡的镂空过廊,保留了白族民居的原生形态,过廊既能晒干货,也能乘凉。室内是大开间,无遮挡,只有两根柱子把空间分成3个部分。

过廊

老黄希望,茶室兼顾展示和喝茶这两个功能,氛围更自由随性。左侧是会客区,一个雅致的聚会场所,搭配实木制造的家具。

可时时微调的会客区域

中间是一张长茶台,足以容纳6个人喝茶。

中间的茶台

右侧是小圆桌,有些古朴侘寂的感觉,高层置物架则是在大理朋友的家具工作室定制的,用木头和铁艺组合而成。

右侧小桌和置物架

老房子保持着原始层高,足足有6米。房子二层搭了个榻榻米区,以矮桌作为主体,搭配做旧的土墙和扎染蓝布。

一层的功能分区也有3个。左侧是能容纳10人的黑色大长桌,中间是老黄夫妇的工作区域和小吧台。

老房子

最右侧的5㎡是冥想空间,曾是制作烟叶的烤烟房,如今四面被石头包裹,顶部留一隅可打开的玻璃天窗,可以更好地引进自然光。

冥想空间

在新建会客厅里有一道楼梯,能通向老房子的二层。老黄特意把入口设计得像汽车的滑盖式天窗,透光的同时,没有突兀的造型。

连接会客厅与老房子的楼梯

老黄希望,这个茶室能与自然共同生长:“在改造的这2年里,我们尽可能保留老屋的原始结构和植物的自然状态,减少人工痕迹。”

夜幕下的茶室

靠门一侧全都使用玻璃落地窗,向着院子打开。两扇条窗是室内设计的关键,高度控制在1.6米,跟人的视线持平,成了天然取景框,使得泡茶者的视线不再拘泥于眼前杯盏,更能投向田野和远山。

在室内开窗并不容易,由于老房子的墙身用石头堆砌而成,为了确保安全,凿洞时只能“掏”一小块面积,还得把石头一颗颗搬出来。

黑色钢窗

变化的窗景

老黄对自然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引景入室的设计,也体现在材质上。比如墙面的涂料舍弃了常用的乳胶漆、稻草漆这类成品,而采用了当地的“土法”,跟周边环境更为贴合。

“师傅杨叔说,以前都是用石灰水加泥和盐巴刷墙,颜色用一种叫‘子土’的东西调,只有红、黄、绿、黑几种颜色。调好的石灰水搅拌砂浆,抹出来的墙就是同一色调的。”

土法刷墙

几乎所有家具都用实木材质,且大多源于东南亚地区,是夫妻俩四处搜寻而来的老物件。茶器也大多与老黄夫妇相伴多年,是他们相继从日本、国内的景德镇和大理淘来的。

有客人看到这些器皿后问:“你的古董贵吗?”老黄不爱“古董”这词,认为它明确地界定了社会价值,更愿意称之为“喜欢的器物”。在老黄和素洁看来,茶和器皿都承载着一方水土和文化,它们的价值更在于使用和陪伴、与人产生情感的链接。

茶具

夫妻俩想打造一个回归本心的空间,正如茶引导人们找回对自然的敏感。

譬如秋天,喝一杯用春樱花窨制而成的金萱红茶,茶产自苍山西边的茶园,有淡淡的樱花香气,搭配金萱乌龙种的独特果蜜香,有“素秋见阳春”之感。

老黄和素洁曾在茶室开业前,做了一套商业分析,却发现:“那些人群定位、活动策划在这根本没用,北上广的人会来,市区下关的年轻人也会来,来过的人还会推荐其他人来。”

定期举办茶话会、音乐会、颂钵疗愈等活动

也许正是这儿的风轻云淡,吸引着被禁锢在大城市却向往自然的心。曾有位客人,约摸50岁,专程带着太太从外地来喝茶。他很疑惑地跟老黄说:“我看不出来你这个地方要干嘛?坐下来没有推销,没有叫卖,但来这心境很平静,不同于城里的茶馆。”

也曾有一位95后导演来拍片子,看老黄整个下午都坐在桌子前剥核桃,闲了后也跟着一起剥。他说:“我之前没想过,竟然会坐在大理剥核桃。”小伙子又补充道:“我常常觉得应该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一停下来就觉得焦虑。”老黄坦言从他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忙碌且疲惫。

来大理之后,老黄的生活变慢了,也有更多时间关注花草植物,每天观察植物发生的细微变化,慢慢地品茶,这些都令他很松弛。“我现在一看植物的状态,就知道它是缺水了还是生病了。当你把心思放在这上面,自然就会获得感知能力。”

老黄回忆起刚租下老宅时,周围还是一片荒凉,他坐在里边思考,要设计成什么样?当时也是秋天,院子的核桃熟了,啪啪往下掉,夹杂着树叶的响动声,他瞬间有了灵感:“带大家感受自然,和源于自然的茶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8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