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家长禁止孩子玩手机,听说这样不好呢,怎么办?
孩子成长之路上,爸爸妈妈对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不可以”、“不许”、“不要”,但是却鲜少有孩子能做到令行禁止。
有的孩子反倒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你说不,他越是要做,颇具叛逆小魔王的风格。
比如这样的对话:
妈妈:从明天开始你就不能玩手机!
孩子:我不要!
妈妈:你不要没用,我是你妈,我说了算!
孩子一脸不服气,等到第二天,手机还是在他手上。
于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陷入了一场权力之争,妈妈觉得:“你必须听我的!”孩子则认为:“我也有自主的权力!”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这样的对抗通常发生在一些个性比较强的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仗着身上天然的权威,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听话和配合,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一招越来越不奏效。
因为孩子也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也有自己的需求,为了反抗你,他们就会拖延、哭闹、不配合。
这种权利之争发生得越多,孩子往往也越叛逆。
所以,当你过度禁止孩子玩手机时,孩子往往偏偏要玩,其本质不是因为手机诱惑力太大,而是孩子不想屈服于你。
喊他做作业、吃饭, 喊了好几遍,都是哦哦、嗯嗯应付两声。
有一次,妈妈实在气不过,抢过孩子手里的手机,当着孩子的面摔得稀烂。
孩子被妈妈吓住了,几天都不敢提要手机,然而过了一周,孩子还是想方设法地玩手机。
妈妈不让他玩,他就偷偷地玩。有一次,甚至把同学的手机带回家,晚上在被窝里玩。
这位妈妈的经历,很多父母都不陌生,大人们又是没收、又是摔东西、又是监控,但是孩子对手机的兴趣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愈演愈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禁果效应”,意思是,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
当孩子因为外力被迫禁止接触一些事物,他反而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更多的好奇心。
比如你把巧克力放在高高的橱柜里不让孩子吃,孩子就越想吃,这种禁止反而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吊胃口”。
手机也是一样,你越是禁止,手机越是会引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手机搞到手,争分夺秒地玩,对手机的渴望也更深了。
这就是所谓的“不禁不为”,“越禁越为”。
完全隔绝孩子与手机
并不实际
孩子对手机的好奇,不是简单地禁止就能浇灭。
如果所有的禁止都有用,教育就不会如此艰难。
在这个时代,完全禁止孩子不去接触电视机、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并不实际。
即使学校禁止、家里禁止,孩子还有可能从朋友、同学那里可以接触,我们无法保证孩子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完全不接触到手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