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多年字,执笔的高低松紧问题可能都被我们忽略了
执笔高低松紧对书法有什么影响
书论
文 | 书艺课堂 (ID: shuyiketang)
转载请联系授权
1
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先生在给中央美院美术史系的学生讲课时,曾提到过一点,他说:
“了解书法是怎么写的,用什么工具在什么条件下写的,就能够看出时代的区别。
比如唐朝和宋朝就不一样,唐朝人用的笔毛都比较硬,那时的桌子也矮,高度相当于现在的茶几,要悬着胳膊肘才能写;
宋代有高的桌子了,可以把胳膊肘枕在桌子上写了,所以毛笔也有变化了,书写姿势、工具材料直接影响书写效果。”
张先生的这段话是否引发了诸位的思考:什么样的执笔姿势才是正确的?执笔的高低松紧对书法又有什么影响呢?
大文豪、大书法家苏轼曾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就是强调书法执笔没有绝对标准的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动空间,执笔灵便便可。
但东坡先生人家是高手中的高手,“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凡推求”。执笔还有法?不存在的!
苏轼《黄州寒食帖》
2
但在实际书写过程中,执笔的松、紧、高、低对书写效果确实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执笔产生的脉络。
“指齐一指实一指紧一指死”。
《晋书·列传第五十》中记载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书法故事。
“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就是说,王羲之在儿子王献之写书法时,有一次偷偷地、很调皮地,突然抓了一下儿子手里的毛笔,却发现小小的王献之抓得很紧,“书圣”就感叹:这孩子不简单,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
这段逸事虽然增加了王献之的“明星光环”,也被许多老书友津津乐道,甚至传说中,赵孟頫也采用过相同的方法来测试自己儿子的执笔能力呢!
但从科学的角度证明,笔抓得过紧对书写是不利的。
王献之《中秋帖》(左)王献之《鸭头丸帖》(右)
晋代以后,唐代欧阳询就提出“指齐掌空”,唐太宗也提出“指实掌虚”的理论。从书写实际来讲,欧阳询和唐太宗的理论是符合书写规律的。只有做到“指齐”、“指实”,毛笔才能拿捏的住,才能将力量贯注于笔端。而手掌虚空,就给了毛笔一定的运动和调整的空间。
唐以后,南宋的姜夔提出“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的主张。其实姜夔的理论出发点是想要将书法写灵活的,可惜被清人误解了。
清代有书家明确强调:“全是运腕,指笔永不动。”他将古代书论中“指实掌虚”的执笔方法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主张指死腕活,这也是不正确的。
3
书论中有一种“拨镫法”的称谓。这个“拨镫法”是韩愈受好友柳宗元影响,而柳宗元受教于皇甫阅,皇甫阅受教于徐浩,徐浩又受教于张旭,张旭作为唐代二王笔法的“集大成者”,用笔灵活,线条跌宕起伏,富于动感。
“拨镫法”的核心要领是“推、拖、捻、拽”四个动作,而这四个动作能实现的前提在于,手执笔管不可过紧,要浅一些。这也正如清代周星莲《临池管窥》中所说:“拨镫或谓挑灯,或谓马镫,于义皆是。总之执笔须浅,浅则易于转动。”
韩愈《桃林诗帖》
所以,执笔指可紧,但不可死,“指死”是违反书写的规律,在具体的书写实践中万万不可取。
4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记载,浓墨宰相”刘墉(对的,就是咱们熟悉的“刘罗锅”,但其实人家不是真的罗锅了)。
刘墉
书法史上刘墉握笔的姿势据说是很奇特的,人前人后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是在客人面前写字,他就笔正腕端,采用传统而传统的握笔方法。
而一旦到了他自己的内室书房写字的时候,他就“任情恣性”,不论写大字写小字,都转动笔管,飞快地书写。笔随手指前后左右旋翻飞动,像狮子滚绣球一样。甚至他写到兴奋的时候,笔管还会脱手,飞落到地上。
因而,他是极力主张运用指部的力量的,他认为“诸城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
刘墉行书
总而言之呢,手指的执笔方法过死,就容易导致笔法粗疏没有生气,写出来的线条就会刻板没有生命力,而且写起来也会很吃力。书友们回忆一下自己最初开始写字时候,很累很吃力,因为掌握不好控笔的力度。所以执笔要不松不紧,合宜最好。
5
既然明白了执笔的松紧,那么书友们可能就好奇了,执笔的高低如何把握呢?写不同的书体又有什么区别么?
其实早在晋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就告诉我们:“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卫夫人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正书执笔最好偏低些,行草书执笔最好偏高些。
后来的唐宋时期也有许多相关论述。
最著名的就是张怀瓘所说:
“若执笔浅则坚掣打劲三寸,而一寸箸纸势则有余,若执笔深则束牵三寸,而一寸箸纸势已尽矣。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意在焉”。
到了晚明,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真书宜攝重,故执笔去笔头一寸或寸二分;作行书则稍宽纵,执宜稍远,去笔头可二寸;作草书则运笔流宕,势疾而逸,执笔更远,去笔头当三寸矣!”他还说,执笔不可好奇,但取适意,则力生焉。
启功老写小字
因而,在具体书写过程中:写小字执笔要低些,笔管无名指抵笔处离笔头一寸左右;写中楷或大字,执笔要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和草书笔管要再执高一些,约三寸左右。执笔越高,回旋的幅度就加大,更便于挥运。但过高了,下笔飘浮,写字无力。
看了这篇文章,书友们是不是对执笔的高低松紧有所感悟呢?那就多多实践吧。希望大家都能“心手相合”,“得之于心”,“运之于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