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挂灯笼
一座山海关隔绝了东三省,本是塞北苦寒之地,一辈辈白山黑水的好儿女经营下来,变成了中国的一座大粮仓。天下第一雄关的隔绝也得寒北儿女格外的团结,一句“我是东北人”就把东三省变成了一个省,这在中国的其他省份是万万不可能的。也是这一方水也产生了与其他省份并不相同的民风民俗。
漫长的冬季总是和严寒分不开的,天寒地冻的,一切都和冻字有了关系,那时家家冬天都要包豆包的,到了十二月天凉了,下了几场雪,家里就要把秋天磨的大黄米面拿出来,和了面,烀好的红小豆捣了攥成球,和好的黄米面揪成剂子,包上红豆馅。包好后上锅蒸,蒸上两三锅放到外面冻上,想吃的时候拿回来在锅里一热,沾着白糖吃,总是吃不够。除了冻豆包还要有冻梨、冻柿子,买了一筐放在外面,想吃了捡了一盆回来用水一缓,缓透了,拿一个放在嘴里一咬,酸甜的汁水流的满嘴都是,实在是东北冬天最解渴的水果。过了腊八杀了年猪,买回的猪肉也要放在外面冻上,东北的冬天屋外就是最大的天然大冰箱,白菜萝卜也可以冻上,吃的时候拿回来用水一抄,沾着大酱,就着大碴子粥实在是天下第一下饭菜。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在为过年准备的,而提到过年,又有一项民俗是别处没有而独属于东北的,那就是东北的挂灯笼,灯笼这东西不论大江南北自然是都有的,但东北的挂灯笼和别处却又不同,我们东北是要用细细长长的一根树杆,挖一个坑固定在院子里的,这灯笼杆是不能低了,高度吗自然是高过屋顶才可以,上面固定一个三角架,三角架上有一个滑轮,绳子穿过去,一头系着灯笼,用手拉着绳子,把那灯笼高高挂起来,灯笼亮着,从除夕亮到十五,挂的越高越好。每家的灯笼都不一样,有圆的,有方的,还有象征连年有鱼的鱼灯,不过多以方形的宫灯为多。我家比较穷,最初的灯笼最四方的宫灯,大年二十八、九就要开始糊灯笼了,买来的五彩纸,将灯笼四面糊上,再用五彩纸剪成穗子,在四面点缀。总要把灯笼打扮的漂漂亮亮的,里面放上蜡烛,只等除夕夜点亮了挂起来。每年在灯下糊灯笼总是我最喜欢的事,看着那光秃秃的框架在我手里变成一件漂漂亮亮的艺术品,实实在在让人兴奋。
到了大年初一,走亲戚时一路走来,看看谁家的灯笼漂亮,谁家的寒酸,逐一点评,实在是看不够的风景,最让人眼热的是一种转灯,这灯外面是透明的玻璃,里面是一个圆柱心,点燃蜡烛里面的圆柱就会转起来,圆柱上面有各种图案也会随着转起,那图案有美女、生肖、花卉,多种多样,实在是让人喜欢的不得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家里也开始换上玻璃灯笼,里面的蜡烛也变成了电灯泡,亮亮堂堂的,不过我还是喜欢剪一些“喜”字,美女的图案贴在上面,装点起来总是很有成就感,再后来灯笼也越来越先进了,街上有卖的很便宜的,各种各样的灯笼,商家会把灯笼装点的漂亮亮,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再也不用我自己动手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淡得如同敞开盖子太久的一瓶陈年老酒,几乎没了味道。现在,老房子拆迁了,家人都搬到楼上去住了,没有了院子,自然也没有灯笼杆,没有了灯笼杆连挂灯笼这种习俗也就没有了。现在到东北只有在农村才偶尔能见到挂灯笼的习俗。
这几年也走过不少地方,发现过了山海关就没有了这种竖灯笼杆挂灯笼的风俗了。不少地方过年会挂灯笼,但院子里却并没有高高的灯笼杆,灯笼也不会挂的那么高。上网上查了一下,这习俗似乎是起源于满族,满清一统天下时,这习俗逐渐被汉族学了去。可是北京的满族并不少,满清统治天下三百年,可为什么北京人没有这习俗,不可解。这似乎是独属于黑土儿女的浪漫习俗,但愿他会一直流传下去,不要消失。
壹点号 云里生活的鱼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