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是什么把健康年轻人逼上轮椅?

 

文章作者:北风雪林

广州和杭州等地的年轻人选择电动轮椅上下班的新闻,已经被热议了好几天,我原本是不准备写的。

因为这事“违反逻辑”,我认为是“纯属炒作”的假新闻。

首先是因为传统的电动轮椅价格动辄8000到一万,价格是电动单车的几倍,同时速度只有1.2km到6km之间,这样的性价比,上班族会选来通勤?

第二个原因是我注意到网上传播最高的电动轮椅视频,都是一群年轻人排着队的从办公楼驶出,转一圈又驶入办公楼,搭乘电梯上下楼,最后回到工位上。

这种风格像极了“电动轮椅”的视频推广软广告,于是我当作炒作假新闻略过。

直到我发现“光明网”,“央广网”,“环球网”都开始报道“年轻人选电动轮椅”事件,这三家网媒分别对应的是哪家官媒大家都知道吧?那还真值得我研究一番。

它们将“年轻人选择电动轮椅上下班”作为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还上升到“一代人的精气神”与“是否违法”的高度,不过我调查之后,却有截然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先来回答一些“网上认为是智商税,无数据炒作”的网友,那就是今年以来电动轮椅厂家似乎敏锐算到了“年轻人”的选择,部分电动轮椅的速度明显提高,在保留五档调速的基础上,速度早已超过了6km的限制。

另外,在多家电商平台上,今年上半年畅销的电动轮椅都是3000左右的价格,已经明显低于常规电动车。

至于电动轮椅最被质疑的续航里程问题,许多年轻人在大城市租住的地方距离公司的通勤里程在10公里以内,而主打续航里程的电动轮椅,常规续航里程达到25公里,根据商家的宣传,如果加装他们的大容量电池,续航里程甚至能达到60公里,已经超过绝大多数电动单车了。

至于这一轮“年轻人选电动轮椅上下班”是不是商家宣传噱头,我们看看上半年电动轮椅的销量数据就知道了。

根据统计,电动轮椅相关品类产品今年上半年增长60%,在今年618期间,电动轮椅相关销量增加44%。

很显然,我国残疾人增长率不可能如此恐怖。即便算上我国老龄化加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增多,但是一年之内,60%的增量还是极不正常。

唯一的解释,就是有大量四肢健全的年轻人在今年上半年选购了电动轮椅,而今年上半年,绝大多数都没听过“电动轮椅上下班”的宣传热搜。

所以,年轻人选电动轮椅就是今年上半年的“真实选择”,而不是少数人“摆拍”的。

在我们固有印象里,电动轮椅一般是残疾人或者年龄太大,身体机能退化的人选择的,正常人用起来“非常羞耻”。

可现在大城市的年轻人, 为什么将“选择电动轮椅上下班”视为刚需呢?

我看“九派新闻”的分析,他们将现在年轻人选择电动轮椅直接与“躺平”和“不愿奋斗”挂钩。

对比十年前年轻人敢于“走出舒适区”,敢于“出去闯”,一代年轻人选择“电动轮椅”,被看作“颓废生活观”的体现。

我注意到有许多网友在评论大城市年轻人选择电动轮椅时,第一印象也是“懒惰”,“颓废”,“不思进取”等等!

我认为部分网友看这问题的视角陷入误区。选择电动轮椅的年轻人,是用来通勤的,也就是每天长途跋涉上下班的打工人,而不是在家里用电竞椅打游戏的啃老族。

另外,从电动轮椅的销售市场来看,目前年轻购买群体集中在广州,杭州这样超一线和一线城市,留在这些城市搏杀的年轻人,还是有梦想与斗志的,也不是很早就回到小县城“投入舒适圈”的躺平一族。

因此用“懒惰”,“拒绝奋斗”来批评“轮椅年轻人”,是不符合现实的。

与《九派新闻》担忧“轮椅年轻人”代表“跨掉的一代”不同,光明网则从中发现了“大量商机”。

光明网和央广网对市场调研后,都发现“年轻人对电动轮椅的需求”,会带来电动轮椅的产业升级。

接下来电动轮椅厂家会根据年轻人需求,制造更加宽,更加舒适的电动轮椅,针对年轻人需求,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关注到“电动轮椅”市场的潜力,准备加大投入和研发入局。

看了这两家媒体的分析,我只能说真是“丧事喜办”的典型。

我虽然不认同九派新闻那一方认为“年轻人选电动轮椅”是可耻选择,但是我也不认同光明网等媒体将之宣传成“未来新兴产业”,视作“可喜的选择”。

我认为年轻人选择电动轮椅上下班,并不可耻,但很可悲。

这不是他们躺平和拒绝奋斗,而是为了奋斗,聪明才智运用到极限想出的办法,是被迫的选择。

电动轮椅这么慢,广州和杭州年轻人为什么选择它上下班?

因为这两个城市今年都出台了更严格的“电动车禁令”。

年轻人为什么选电动轮椅?

因为电动轮椅虽然慢,但是可以在人行横道行驶,拥有“超级路权”。

而且电动轮椅“不用上牌”,“不用强制佩戴头盔”,交警和城管都无权执法。

现阶段的法律,只对那种燃油的“残障助力车”有监管,对于电动轮椅,只有无数“便利措施”。

而且最重要的是并没有规定“只有残疾人才能坐电动轮椅”,也没有规定“年龄要达到70或者80岁”,才能坐电动轮椅。

在广州和杭州,缺乏经济基础,甚至没有落户的年轻人,距离买车还很遥远,电动单车通勤,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这两座城市的“电动单车强监管”,消灭了电单车,却没有消灭打工人的通勤需求。

怎么办?遭遇强监管的年轻人,只能向“弱监管,多激励”的方向流动,电单车被全方面无死角严管。

电动轮椅却有差不多的续航里程,超级路权,超长质保,没有监管,有通勤需求的年轻人当然会选电动轮椅,尽管慢一些,但是“超级路权”,一路畅通无阻,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弥补绝对速度的缺失。

这和年轻人是否四肢健全无关,这些城市的年轻人都不是住在公司里,通勤需求摆在那里,我们不能强迫每个人都“跑步上下班”。

正是这些车没有考虑年轻人的通勤需求,就一刀切的“官僚主义禁电单车”,才导致年轻人都涌向“电动轮椅”。

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绝不会是“光明网”畅想的上市公司的喜宴,而是人行道与交通的更大拥堵,残疾人权益的进一步压缩,社会公共空间的进一步被挤占。

当然,这口锅绝不应该扣到被迫变通,法无禁止的年轻人头上。

许多人分析,当“电动轮椅上下班”的优势成为热搜,全网传播,大家争相效仿后,下一步一定是“强监管,严标准”的降临,将年轻人的这条后路斩断。

但我要说,“电动轮椅”可以有更严的技术标准和乘用标准,可是“废掉年轻人这条选择后路”的前提,是对年轻人的“通勤需求”先一步满足,对“电单车一刀切强监管”进行纠错。

在“监管电动轮椅”前不撤掉“电单车禁令”,这和“拆桥之前不为老百姓先建桥”有什么差别?

没有法学教授和舆论大V站台,这些被“逼上轮椅”的年轻人,就不能有别的选择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