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茨岩塘镇红色故事——三双布鞋
文/贵韶华
在故乡的山坡上有一座长满青草的坟茔,坟茔里有一位叫刘春山的老人,陪伴老人长眠的有三双千层底的布鞋,其中一只布鞋还有一个很大的洞,有洞的布鞋为什么会陪伴在刘春山老人的身边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峥嵘岁月里,去探寻这三双布鞋背后的感人故事。

那是1935年5月的一个夜晚,一支部队踏着清冷的月光,从望乡台向茨岩塘挺进。这只部队叫红军,这只部队打土豪,分田地,帮穷人,扩队伍。扩红的浪潮在土家山寨里一浪高过一浪。茨岩塘岩板村有一户刘姓穷苦人家。这家的父亲叫刘光文,哥哥叫刘吉富,弟弟叫刘春山,因常年受到地主老财的压迫,不是挨打就是挨饿,父亲刘光文对着两个儿子说:红军来了,说不定跟了他们有活路,走!我带你们去当红军!就这样,18岁的刘春山跟着父亲和哥哥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参加红军后,刘家父子在红军平等互助的温暖氛围和铁一般的纪律中,一颗叫“革命信仰”的种子,悄悄地在他们心底萌了芽。因表现优良,父亲刘光文当上了包谷乡肃反主席。可是当时,红军刚立足茨岩塘,兵力不足两万,国民党为了阻断中央红军与之会师的机会,竟派来30万重兵围剿,一时间,硝烟四起,民不聊生……受到残酷形势的影响,父子三人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因战事频繁,纪律严明,在茨岩塘当通讯员的刘春山已很久没有父亲和哥哥的消息了,病榻的母亲缝制了三双布鞋交给他,嘱托他交给父亲和哥哥,还嘱咐他三件事:一要忠心,二要英勇,三要为穷人谋活路。刘春山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并把三双布鞋用包袱背在背上。
当晚,刘春山接到命令:赶到望乡台口头传达“望乡台打狙击的红军班马上撤出战地,抄小路赶到半寨集结”。收到命令后,刘春山立即跑步奔向望乡台,可途中不幸被敌人发现,枪林弹雨中,“砰”的一声,一颗子弹狠狠打在了刘春山的后背,刘春山倒了下去……清醒过来的刘春山摸了摸后背,发现自己并没有受伤,原来是身后背着的三双布鞋,为他挡下了致命的子弹。此时的刘春山明白,若是后退肯定能保住性命,但消息带不到,任务就无法完成,在望乡台战斗的战友们就会面临牺牲的危险,刘春山摸摸布鞋泪如雨下,坚定地在心里说:就是死,我也一定要把消息带到!可是,妈,您叫我带给爹和哥哥的鞋子怕是带不到了,妈,不孝儿春山给您磕头,磕头,磕头了!正是有了这种向死而生的信念,刘春山燃起斗志,匍匐在杂草中继续前进,浑身被乱石和杂草磨破了,鲜血不断渗出,终于,刘春山爬出一条血路逃脱了敌人的追捕,完成了传达的任务,保住了战友们的性命,而他的脚也从此留下病根。
1935年12月,刘春山随红六军团十八师离开茨岩塘开始突围长征,由于旧疾复发,刘春山的脚冻得开裂流脓,但他一直舍不得穿布鞋,也一直打探着父亲和哥哥的消息。师长张振坤看到之后,主动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他,还批评道:好好的布鞋不穿穿草鞋,你看你脚都流脓了!刘春山笑着回答说:这鞋是我妈做的,好的两双一定要带给我爹和我哥!后来由于脚伤严重实在无法行走,师长张振坤只好留下六块大洋将他送至一户李姓人家养伤。可养伤中的刘春山不知道的是(哀伤),父亲刘光文,于1936年被国民党抓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后壮烈牺牲(放资料作证图片),哥哥刘吉富至今下落不明。这三双布鞋,也成为了刘春山心中永远的遗憾。
每当我回到故乡,看到山坡上那座长满青草的坟茔,我就仿佛看到了那三双主人没有穿过的布鞋,我就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我一次又一次地叩问自己:为什么今天的祖国如此强大?为什么今天的乡村如此美丽?为什么今天的人民如此幸福?那是因为党的英明领导!那是因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那是因为革命先烈的无悔付出。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