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出行初体验:环境无碍、城市有爱
法学院的学生们坐着轮椅体验残障人士出行情况。
9月10日,深圳北站附近的致远中路上,一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处于“黑屏”状态,车辆川流不息,首次体验轮椅出行的陈同学在斑马线前停留许久,犹豫着过马路的时机,这是发生在“轮椅上的半天”无障碍体验活动现场的一幕。
主角:
律师、就读法学院的学生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城市,深圳目前有哪些新的进展?残疾人群又有哪些改进建议?深圳该如何提升管理温度?龙华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吴浩波联合身边的残友及助残工作者再次发起“轮椅上的半天”——无障碍体验活动。这次的体验主角是律师、就读法学院的学生。在残障人士的带领下,无障碍设施体验者们坐着电动轮椅,经过繁忙的路口,以搭乘地铁、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方式体验残障人士出行情况,寻找问题的答案。
“由于下雨,工作人员在无障碍电梯出口处放置沙袋,轮椅很难跨越,需要外力帮助,这严重影响了无障碍轮椅的通行;路面上不平坦的石砖也很容易导致轮椅偏航;稍微陡的一些坡度对轮椅来说更是灾难,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否则容易摔倒。”陈同学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切身感受无障碍设施的不足给残障人士带来的不便。
感受:
第一次体验“坐着”出门
这是小吴同学人生第一次体验“坐着”出门,他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残障人士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存在这世界上的形态,残障人士的障碍更多是城市管理存在漏洞导致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无障碍建设,社会的各个部分都需要作出努力。”
“沉浸式体验不一样的出行方式和环境,降低半米看世界,实现真正地了解和尊重,一起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社会、为亲友、更为未来的自己。”无障碍体验活动发起人吴浩波向社会发出邀请,期待更多人参与到“轮椅上的半天”无障碍体验活动中来。
建言
肢体残疾者、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律师辛钧辉:培训培养相关职能部门的无障碍意识
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南都记者采访了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的辛钧辉律师,同时,他也是“轮椅上的半天”体验活动联合发起人,一名肢体残疾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法律突破了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局限,以残障人士与老年人为主要使用群体,每一个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人都可以享受无障碍环境,这有力促进了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度,”辛钧辉这样解释新法实施的意义。
辛律师一直在关注新法的推动过程,在他看来,此次新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一大亮点是,强调重点单位、区域、场所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的义务。针对“重建设轻维护”突出问题,对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包括:明确维护和管理责任人,对其所承担的维护和管理职责作了列举;对非法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等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并明确了相应法律责任。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法律具体实施的期望,“要通过培训培养无障碍意识,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社会大众,只有拥有无障碍意识,法律才能执行得好。也希望残障人士在遇到无障碍设施有问题的时候,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人去运用这部法律,这部法律才会越来越重要,才能更好地促进法律的完善。”
宝安区人大代表陈琼:无障碍设施的管养工作是重中之重
而对专家、设计者们来说,每次调研都会发现很多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维护所面对的挑战非常多。硬件设施层面存在短板,诸如城市里连续性不足的“断头”盲道,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存在安全隐患。
深圳市宝安区人大代表陈琼表示,无障碍设施的管养工作是重中之重,可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全面排查,按照职能划分进行深入督查;精准发力、针对施策,在安全、方便、适用等方面下功夫,为残障人士提供“有爱无碍”的社会环境。她还认为,无障碍建设的优化需要更强的动力和更可行的标准,9月1日起即将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正向循环,促进大家在法律的指引和约束下,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工作做到位。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建立首要责任机制和常态联席协商机制
深圳是最早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城市之一,深圳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城市硬件环境、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如何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这一有利条件,推动深圳建设全球无障碍城市标杆?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提出她的思考。
耿旭认为该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深圳在无障碍城市建设先行示范上又迈出关键性步伐。但是法律的制订与出台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效果还是要看法律的执行。这意味着相关部门在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过程中,一要提升问题识别能力,要充分以需求为出发点,展开广泛调研,抓住核心问题,避免做无用功,真正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公共价值。二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合作沟通能力,建立首要责任机制和常态联席协商机制,协力解决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多头管理问题,真正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疑难杂症”得以解决,三要提升效果评估能力。建立无障碍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效果评估,同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避免“头重脚轻”情况,真正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
统筹:潘莹瑜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实习生 陈子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