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8264超级说明书——智能穿戴与户外运动

 

智能穿戴能否顺利杀进户外市场?

现在,智能穿戴设备越来越多,而且很多还都打上了户外运动的标签。眼镜、手环、手表已经司空见惯,加上耐克发布的智能运动鞋,加拿大OMsignal公司研发的智能T恤,你可以从头到脚把自己武装起来。不过这些装备能够提供的功能却比较单调,主要有:运动量、运动轨迹、卡路里消耗、睡眠监测、社交分享,他们真的适合户外户外动吗?能否做的更好?运动量时刻监测身体状态,统计运动数据,帮助用户掌控运动强度。现在野外,户外运动更多时候需要坚强的毅力,即便是在很疲劳的时候,也要坚持下去,事后的数据分析意义不大。而且由于技术原因,户外运动爱好者需要时时关注的心率、血压等身体状况数据,智能穿戴设备还不能准确收集,更谈不上对身体状况的预警。

运动轨迹受到跑步、骑行爱好者的青睐,不过更大的意义是在探险者遇到真正的生命危险——迷路并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的时候,可以利用GPS的持续定位功能找回来程路线。结合海拔监测,也可以让使用者准确了解当前所在位置。卡路里消耗、睡眠监测和社交分享更适合日常生活,对于户外运动意义不大。前两项的数据结果都是结合对运动量和身体状态运算得出,如果通过长期数据统计,针对使用者体质情况,为体能状况作出预警,也许更适合户外运动。

除了以上几点,价格也是阻碍户外运动爱好者接受智能穿戴设备最主要因素。除了手环,很难找到千元以下的智能穿戴设备,而且真正高大上的手环也并不便宜。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鞋服现在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从小批量生产变成价格实惠的大众产品。

李宁+小米 中国版的耐克+苹果?

在国内市场来说过去一年运动化智能穿戴方面,最大的新闻莫非与小米联手李宁了。

耐克曾经是穿戴设备的弄潮儿,但在行业的激流到来时,它却选择了退居幕后,并把一切都系在了苹果身上,这种做法显然是明智的,因为苹果能完成许多耐克完成不了的事情,特别是随着Apple Watch和HealthKit的推出,可以帮助耐克卖出更多的运动鞋和服饰产品,并收集更多的数据以进一步完善其Nike+服务。

小米和李宁所选择的路数,也同样是行业的基础模式,通过鞋底芯片记录和传输数据+移动端分析和指导,最终给出一套健康监测和参照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4年阿迪达斯就推出了能够针对传感器监测到的信号,而自动变换鞋内空间、鞋底减震性能和适应运动员脚步跨度的智能跑鞋“Adidas-1”,这可比当前只有监测卖点的智能跑鞋要牛掰多了,而且还需要知道的是,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因此不存在什么数据回传和交互、制定计划甚至是社交分享等功能,这款跑鞋实现这一切功能的基础,就在于其内置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模块。

也就是说,现在小米和李宁所走的路,与十一年前来说甚至可以被看做是退步,但同时我们也大概可以预测到,类似Adidas-1这种真正智能化的方案在未来也一定是小米和李宁所会努力的方向。

不过不管怎么样,在这一切的背后,最宝贵的东西还是数据。只有在掌握了数据之后,厂商们才能够提供更加到位和贴心的私人定制化体验,因为对于用户来说,数据是毫无用处的,他们真正需要了解的是问题,例如自己是否有什么疾病,又需要针对运动做哪些改进,最终确切的知道关于自己身体和生活的一切,也就是说,数据才是真正实现行业价值的根源所在。

虽然模式不同,但也不耽误我们把李宁与小米的合作当成是前者的翻版,毕竟穿戴设备的智能化是大趋势,而在这里面,没有服务和数据仓库的纯硬件开发商或者服装厂商都活不下去,但单打独斗显然也不是好路子,如果能够互相合作,那么显然是省时省力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米和李宁的合作,除了本土化的门当户对之外,也不难窥见其挖掘未来的野心。

而现在让穿戴设备变得更多元化和更专业,就是在为数据的积累打造一个基础,毕竟光厂商在上面使劲没有用,用户不买单最终还是白搭,只有让产品本身有足够的购买吸引力,才能让用户参与创造出数据来,也就是说,加强服务,本身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海外市场同样陷入增长瓶颈期

在海外市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智能手环品牌——Fitbit、Misfit和Jawbone

Fitbit:在最早一批崛起的可穿戴初创中,Fitbit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一家。不过,尽管顶着智能硬件第一股和全球最大的智能手环、手表厂商的光环,但资本市场仍然对Fitbit的前景忧心忡忡。自去年8月其股价上涨至51.64美元的最高点后,其走势便一路下滑。今年1月12日,Fitbit股价大跌12%并首次跌破当初20美元的IPO发行价;而如今,其股价也一直在20美元以下徘徊并仍趋于下行。实际上,Fitbit当前的市值只有约34亿美元,即上市首日达到的62亿美元的一半。

自身的利润率和来自苹果的竞争是资本市场担心的主因。对于后者来说,AppleWatch在中高端市场的绝对控制力正制约着Fitbit在价格上的定位。尽管其刚刚在美国CES大展上推出的Blaze智能手表拥有彩色的显示屏、5天的续航和199美元的价格,但分析师仍然对这款产品的竞争力持怀疑态度——S&PCapital分析师安吉洛·奇诺(AngeloZino)的观点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Fitbit应该专注于开发成本低于100美元、主打运动健康功能的产品,而不是与AppleWatch正面交锋。

Misfit:单就市场规模来看,Misfit的实力并不与Fitbit处于同一量级之上,但二者的关注度比肩,尤其是在前者以2.6亿美元“卖身”全球第三大腕表集团Fossil之后。实际上,Misfit只做了“一款”手环。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创业至今,Misfit典型的产品运动追踪器Shine、升级款Shine2和低价衍生款Flash,其核心设计元素都是一样的。而这似乎也契合了Fossil对于时尚的理解,根据官方的说法,收购帮助Fossil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并借力在消费电子市场建立了人气和口碑。

Jawbone:相比于上市的Fitbit和傍上大款的Misfit,Jawbone的处境便不是太乐观了——尽管其已经在1月17日拿到了新一轮1.65亿美元的融资,但据传其估值已经遭遇腰斩。

创立16年,从生产手机到制造各种配件,再到转型推出可穿戴设备,累计融资总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但至今尚未实现盈利的Jawbone让外界充满了疑虑,而其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一系列动作也在印证这种担心。6月2日,Jawbone宣布裁员4%,称公司在架构调整后无法为更多人提供合适的岗位。11月21日,Jawbone再次裁员15%,关闭纽约办事处,并缩减了匹兹堡和加州森尼韦尔(Sunnyvale)两个办事处的规模。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公布的最新数据,在2015年第三季度,Jawbone已经被甩在了前5名之外。根据第5名步步高(BBK,旗下小天才儿童手表产品)70万台的出货量和3.1%的市场份额来看,其销售数据已经低于这一数字。而就IDC此前公布的报告来看,当年第二季度,Jawbone的出货量约为50万台,当时排在第7位。

结语:探路者设合资公司野玩,发展智能穿戴业务;思凯乐智能眼镜投向市场;多个品牌智能手环集中发布;云狐不只做三防手机,也开始做智能手表;小米与李宁合作做跑鞋……可以看出智能可穿戴设备已从概念转化为产品进入生活。那么国内的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呢?小编认为智能穿戴是个门槛不高的大生意,做出一个产品容易然而这背后的服务与数据整合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积累成型的。

—END—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