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96岁一等功臣:深藏功名大半生,忘了女儿却记得“朝鲜战场”

 

来源:解放军报

■中国军网记者 李响

英雄孙景坤。孙阳 摄

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孙景坤”这个名字,会在近几年的报道中发现这些关键词——“一等功臣”、“抗美援朝老英雄”、“曾被毛泽东接见”……这些头衔,单拿出任何一个都足够让人感到荣耀,而孙景坤却把它们藏了大半辈子。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日前,中国军网记者来到辽宁丹东探访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兵孙景坤,倾听英雄身后的“平凡”故事。

1

和我一块走下阵地的只剩4个人,副连长半道还炸断了腿

位于凤凰山下的丹东光荣院环境优美,孙景坤居住在这里。肖晔 摄

凤凰山下,丹东光荣院,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孙景坤。

洁白的墙面、齐全的家用电器,孙老的特护区房间整洁明亮,床头一件缀满奖章的军装格外抢眼。那是孙景坤最心爱的物件,他来光荣院唯一的要求,就是把军装挂在床前。

军装挂在床头,孙景坤一抬眼便能看到。肖晔 摄

“老人对这些军功章很珍视”,光荣院的护理人员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孙大爷病情加重、神智不清,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但还记得每一枚奖章的来历,还会跟我们念叨他打仗的事儿。”

岁月无声,于孙景坤而言,他人生中最壮烈也最自豪的生命段落,大概都藏在这一枚枚奖章之中。

年轻时的孙景坤。家人供图

故事,要从72年前说起。1948年1月,正在家乡担任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怀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结婚不到一周便主动报名参军,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征战生涯。

数年时间,孙景坤随部队转战辽沈、平津,一路南下解放长沙、海南岛,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

1950年,朝鲜半岛突燃战火,并很快烧到鸭绿江边,孙景坤同战友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战歌奔赴朝鲜。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经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役,永远烙刻在他心底。

虽然言语已不清晰,但孙景坤仍在尽力讲述当年的战斗情景。肖晔 摄

1950年10月27日,飞机盘旋,炮火急袭,整个阵地打得烟尘冲天。营包扎所里,刚抢救完8名伤员的副排长孙景坤已经一天一夜没吃饭,他强打精神,心里盘算着每位战友的伤情。就在这时,营长下达命令,一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他身上——20分钟带弹药增援161高地。

要知道,当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要送补给和人员上去就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此前已有多批战友牺牲在增援的路上,在这种战况之下,20分钟带弹药前往增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间紧迫,孙景坤立即分析地形带9位战友出发,敌人的炮火早就把这一带的道路和交通沟封锁得毫无空隙,要想通过,唯一办法就是从山岗上快跑。

肩上扛着几十斤弹药,4架喷气式飞机在头顶上盘旋,机枪子弹左右前后“嗖嗖”飞过。“把弹药箱子顶在头上,拉开距离!”孙景坤瞅准了敌人的火力盲区,带着战友全力向高地冲锋。

此时的161高地上,战斗已持续了12个钟头,坚守在那的五七部八连二排,在打退了敌人14次冲锋后,整个阵地上只剩下5个没有负伤的战士。在手榴弹和子弹都快打光的情况下,副连长已准备好他的爆破筒——万一敌人打到山头上,就拉着敌人同归于尽。

就在这时,孙景坤带着9个人冲了上来,而且扛着8箱手榴弹和两箱子弹。“来的正是时候,同志们,放心干吧!”副连长没想到会有增援人员,惊喜地喊着。

为了守住这块高地,孙景坤与战友们做好分工,从中午一直守到半夜,先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我一块下来的只剩4个人,半路上副连长的腿还被炮弹炸断了,是一名姓周的战友把他背下来的。”

孙景坤年轻时的照片。家人供图

这是惨烈的一仗,很多志愿军战士牺牲在了战场上;这也是辉煌的一仗,志愿军顽强守住了阵地,孙景坤因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枚。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 听说了么?咱们村的老孙立过大功哩””

孙景坤被授予“丹东好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肖晔 摄

“报告领导,家乡更需要我!”

1955年,孙景坤复员时,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乡与乡亲们共同奋斗。

在回到家乡办理党组织关系时,孙景坤把组织关系、退伍手续交给当地部门,但把各种功绩证明藏起,只用一句“当兵回来了”便把过去的战功和荣誉悄悄掩盖。

回乡第3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并很快被任命为山城村生产队队长。从战场上的副排长到农村基层的大队长,孙景坤对自己要求依旧严格。

带领乡亲修建防洪大坝,孙景坤带头用土篮挑、人扛、手推石头和土,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为让村民们脱贫致富,他组织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把分给自己的40亩田地重新分配给外地迁来的贫困户……

此后几十年,孙景坤不曾向任何人说起自己在战场奋勇杀敌的故事,若不是一次巧合,他的功绩将会被掩埋一辈子,即便是他的亲生儿女也不知道。

孙景坤和大儿子孙福贵聊天。肖晔 摄

几年前,在山城村一造纸厂角落,村民张德胜像往常一样整理书籍,在回收的一堆旧书刊中,一本讲述朝鲜战场故事的书引起了他的注意,身为丹东人,他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格外感兴趣。

张德胜随手翻看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让他停了下来——孙景坤,“这咋和隔壁二大爷名字一样呢?”再细细一看,书本上的照片不就是自己认识的孙景坤么!

“增援161高地”、“击毙数十名敌人”、“荣立一等功”……看着书里记载的内容,张德胜心里一震,连忙拿着书本跑到孙景坤面前。

“孙老,这是你不?”

“不是,你弄岔了。”

“这照片名字都对得上,咋还能有错?”

“那这书上写的啥,你念给我听听。”

“1950年10月27日,副排长孙景坤……”张德胜照着书本,一字一句地念着,当那段浴血奋战的日子被再次翻开,牺牲战友的名字被重新提起,孙景坤垂下头,双手遮着眼睛默不作声。

“当时听完父亲在战场上的经历,我们才知道他为何如此宝贝自己的奖章”,孙景坤的儿子孙福贵回忆,自己小时候曾在父亲箱子里翻出过军功章,那时不懂事不知道来历,拿出去到处玩,父亲知道了大发脾气,“谁也不许动我的奖章,这是我和多少战友拿命换来的!”

就这样,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秘密”,在村里迅速传开了。不少人感到震惊,“都知道他当过兵,没想到他立过这么大功。”也有人感到不解,“那么大的功劳,咋也不见他提要求。”还有人感到惋惜,“如果当初留在城里,可能早就成了国家干部,换成我可做不到”。但更多的人,是钦佩。

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展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孙景坤被邀请为青少年讲战斗故事,在他讲述自己战斗经历时,大家深受震撼。媒体对此作出报道,老人终于拿出压在箱底的军功章和相关证明材料,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真正揭开。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保存着孙景坤的立功证书。李响 摄

2016年5月,当得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在征集历史文物资料时,孙景坤毫不犹豫地把珍藏几十年的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献出来。他对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我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们的事迹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3 我爸这人,是在替他的战友活着””

孙景坤在午休。肖晔 摄

在战场上受过多少伤?孙景坤自己也记不清了,手指、胳膊、大腿、胸膛……全身上下20多处伤疤,至今还有颗子弹留在他的小腿中,孙景坤常开玩笑说,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文物”。

村里常有人念叨:“老孙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以外,啥好处都没有,太吃亏了。”每每听到这些,孙景坤都板着脸回应:“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也没想过要捞点啥。”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8岁上学时,家里凑不出学费,按说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孙景坤坚决不给开。孙美丽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把她的工分从3分涨到7分,孙景坤知道后,要求把女儿的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话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又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

生活有困难时,孙景坤拒绝了政府组织向他提供的帮助,用他的话说,“我那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我还活着已经很知足了,如果再麻烦组织,怎么对得起那些战友。”

很长一段时间,儿女们都无法理解孙景坤的做法,曾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咋也想不通父亲为何对家人、对自己这样“苛刻”。可随着年岁渐长,他们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中韩双方9月27日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9月27日,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因身体原因,孙景坤虽没能前往现场,但他一直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仪式。看着01号运-20专机载着昔日战友缓缓降落,看着礼兵托起覆盖国旗的棺椁,孙景坤眼泪一下涌出,“兄弟们,祖国没有忘记咱”。

英雄孙景坤。家人供图

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孙景坤评价自己一生普通而平凡,他一直认为自己做得太少,奉献得不够……

像孙景坤一样深藏功名的老英雄还有不少,他们从烽火中走来,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见证国家走向强大。如今,这些曾经年轻的战士,岁入耄耋、满头华发,战场上留下的血痕虽已淡去,但岁月从不曾使他们的初心改变分毫。

采访结束时,孙景坤颤抖着手臂,用一个庄严的军礼向我们告别,目光坚定,右手久久不肯放下……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作者:李响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