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布鞋的记忆丨孟金根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再穿布鞋了,而我们年轻时,脚上穿的主要是布鞋。时代不同,穿着也不一样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春秋季节,有点岁数的人穿的大都是南京鞋,小圆口、高鞋帮;年轻人则大都穿北京鞋,方口低帮;大姑娘流行穿用花布作面料的褡攀鞋子。冬天,大家穿的是松紧鞋,鞋面较高,可以盖住脚背,左右两面缝有松紧,穿起来比较方便。还有棉鞋,一般做成蚌壳形的,后来慢慢地仿做军用球鞋一样的鞋形。

那时谈对象,姑娘如果是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会利用劳动之余偷偷地做双布鞋送给对方。我妻子在与我谈对象的时候,就送过我一双她亲手做的鞋子。那鞋子的底是当时很流行的“百沿底”,就是鞋底片的每一片都用白布条沿边,看起来清爽干净。

一双布鞋要从废布头开始。因为新鞋要从纳鞋底开始,鞋底料俗称“百纸”,是废布头粘贴而成的。母亲平日里会积攒下一些旧布头,等到一个大晴天,就先把那些破布洗干净,再放入事先糊好的面糊里,用棍子搅拌到破布头上全粘上面糊为止。再准备一块门板,搬到场上用长凳搭成一个平台,把粘了面糊的布头一块块摊平贴到门板上,贴一块布用手抹平,再贴一块再用手抹平,块与块之间不留间隙,这样一块块地贴,摊到一定面积后(比一张报纸再大一点),再贴第二层、第三层,以此类推。用作鞋底的一般要贴四五层,做鞋帮的一般贴两层。

贴好后,母亲小心地把整张“百纸”揭下来平放到蚕匾里,再放于太阳底下晒,把水分蒸发掉。失去水分的破布头片也就是“百纸”就可以用作鞋底、鞋面的底料。“百纸”凉干,开始纳鞋底,俗称“扎鞋底”。母亲的小箱子里保存着不同年龄穿的鞋底底样。

做鞋底除了“百纸”以外,还有一种材质不可或缺,叫作荷包。母亲会先把鞋底样贴在“百纸”上,再用线扎定,用剪刀沿着底样剪下。剪好一片再剪一片,一只鞋底用几片,要看“百纸”的厚度,一般用五片左右。那个荷包片也同样剪下一片。

片子剪好后,先做鞋底的面片。面片是一片“百纸”和一片荷包片合起来的。用线把两片扎定好,用白布条沿片边缝好,再把剪好的底片合起来,面片的荷包面要朝下,“百纸”面朝上,其余各片一般不沿边,合好后用线扎定好。

开始扎底了,母亲在无名指上套上顶针箍,取一根最大的缝衣针,叫“扎底针”,穿上一根比较粗的线,叫“扎底线”。我的记忆里,母亲就着昏黄的灯光,为我们扎鞋底,而我们就在被窝里听着母亲“扎底线”拉过鞋底的“滋滋声”进入了梦乡。

纳好鞋底,就开始做鞋帮,即鞋面。鞋帮用的“百纸”是薄的那种,太厚的,穿到脚上会顶脚。鞋帮也同样有鞋样,大小形状各异。母亲先把鞋样用线扎在“百纸”上固定好,剪下“百纸”样后在“样”的一面抹上糊好的面糊,再贴到面布上,然后用剪刀依样剪下,再在另一面也同样抹上面糊,贴到里布上,也用剪刀剪下,这样“百纸”的正反面,一面是面料,一面是里料。

接下来,就用布条把鞋面的上口和下口边“沿好”。上口用黑布条或青布条,下口用白布条,上口的黑布条先在面上用滚针缝牢,再把布条翻转过来同样用滚针缝牢……做好后,接下来就是上鞋帮,一般都是从鞋跟开始上,这样比较容易固定鞋面。

鞋帮上好后,为了使鞋子穿到脚上不紧不痛,会用一种工具“增”一下。这种工具我们方言叫“楦头”,可以把新鞋增得大一些,穿起来就比较舒服。童年时的手工鞋呀,凝聚着母亲浓浓的爱。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