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斩首示众,一种最直接的刑罚,观刑也成为一件热闹的事情

 

人类的心中总有一个隐秘的角落,在某个时刻会爆发出最邪恶的念头,酷刑就是埋藏在心底深处的魔鬼,一旦释放出来,就会吞噬心中的善良。

在酷刑这件事情上,无论西方统治者,还是东方统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残酷、冷血。

在惩罚反叛者这件事情上,封建统治者是绝对不手软的,他们甚至会把执行的地方,放在闹市区,就是为了让群众围观,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下,犯人会屈辱的离开这个世界。

一种最直接的刑罚

看电视剧经常听到“斩首示众”这个词,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刑罚。

现在北京的有一个“菜市口”,在古代这个地方就是“斩首示众”的地方。既然是“示众”,那就是允许百姓围观的,都说害怕杀人,可是在封建社会,这样杀人的事情,就好像一个盛会,附近的老少爷们,姑娘小伙都会来观看。

《檀香刑》里描写过这样一个情节,但凡有上刑场的好汉,大家都会起哄,而最后一次活着,有骂着去的,有唱着去的,老百姓最怕什么?最怕不说话的,一声不吭的,因为不热闹。

如果再吆喝几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的词,围观的人就会拍手叫好。

细细想来,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画面,到最后一刻,死已经不是最后的意义了,却成了一场狂欢的盛会。

宋苏轼《东坡志林·论子胥种蠡》:“生则斩首,死则鞭尸。”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数兆于字》:“唐李怀光叛逆,至埋怀村,为马燧斩首。”明袁可立《奏毛帅屡获奇捷疏》:“据所报功级解验,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来,斩首在封建社会,是一件多么习以为常的事情,最狠的是活着时被“斩首示众”,死了还要被“鞭尸”。

在古代中国,执行斩首的刽子手,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原因有二,首先斩首之时必须斩在关节之间,另外由于古代人强调全尸的观念,因此斩首的时候,不能完全砍断而要让首级与身体的皮尚有连接,这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人头落地”并不是真实的状态,事实是“斩首”也不能使身体分离,这已经算是最后的体面了。

东西方的刑罚中,都有这种酷刑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封建统治者都会将斩首这件事情办成一个盛会。

很多国家都有观刑这样一个习惯,这样做是什么目的呢?当然是为了震慑,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词语,叫“杀鸡儆猴”,斩首示众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其他的人看到,谁也不能反抗统治者的意思。

西方与东方的斩首示众又有所区别,中国古代的刽子手会手持鬼头刀,一刀下去吹雪无痕,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工业发展迅速,统治者们就制造了一种机器,专门用来执行这个刑罚,那就是“断头台”。

最后的断头台

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如果执行完毕,就把犯人的首级插在高竿上,悬于公众地方展示,以儆效尤,远望人头像是夜枭站立于树端,称为枭首。虽然其他地方亦有类似枭首的行动,但通常只发生在战场上;枭首刑是把人犯绑在十字架,以矛自脖内端剪下头,略异于斩首。

中国古代斩首示众为何会选择在午时

看影视剧里,经常会有提到午时三刻斩首示众。

在古代人的时间观念里,并不是按我们现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计算的,而是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又分8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当然,时辰和刻,与现在的时间换算,其中会有些许误差,不过,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古时的午时三刻,当于我们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之中温度非常高非常炎热的时刻。

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相生相克”,在这个时刻执行阴气最重的斩首,必然要用阳气去克制。

古代的人多少有点迷信,刽子手和执法官在执行了死刑后,他们自身也有一些不安,害怕鬼魂纠缠,而午时三刻的阳气就足以克制住这么凶险的事情。

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午时的阳气会让凶犯魂飞魄散,不能轮回转世,这是对罪大恶极的人最好的惩罚。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 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看来封建统治者在杀人时,也会有所顾忌,也并不是连天地都不畏惧的。

酷刑是封建统治者心中最隐秘的角落,他们用最残忍的方式去结束反叛者的生命。但是随着文明的曙光照耀世界,这些残酷的手段,都将成为历史,在某些时刻,重新翻开岁月的书页时,就会重新去思考人性隐藏着的东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