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人文甘孜」争奇斗艳的藏族牛羊毛编织种类,你知道多少?

 

01

藏族牛羊毛编织种类概述

藏族编织工艺用品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寒地带生存的必需的生活用品,其用料主要以本地所产牛羊毛为主,故此,编织技艺广为普及,几乎家家有一部织机,人人操一柄纺锤,即使是在逐水草而居的高寒游牧区,编织牛羊毛生活用品仍然是牧民游牧生产活动中最热心从事的一项手工艺劳作,也是展现他们艺术创作天赋的园地。于是在统一的民族传统工艺风格中,孕育出了五彩缤纷、格调质朴的各类编织工艺品,成为雪域藏民族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藏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生产生活工具,如纺织类的工艺品主要有藏被、地毯、藏服、藏族妇女装饰物、毛织口袋等。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纺织品主要有氆氇、藏被、帐篷等,因纺织工具和纺织技术的不同,藏族传统的纺织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采用牦牛的绒毛纺织的褐子,用于缝制帐篷和袋子等,其纺织工具简易,容易操作,纺织物品较为粗糙,适用于游牧环境,第二类是采用绵羊毛纺织的呢子,根据纺织的精细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氆氇为代表的精细纺织品,另一种是未剪绒毛的纺织品,以藏被为典型,这类纺织品做工精细,纺织工具较为精巧,工艺略为复杂,第三类是主要采用绵羊毛和牦牛绒纺织的藏氆氇,其工艺复杂,图案精美。

02

争奇斗艳的编织工艺品

(1)典雅质朴的“氆氇”

“氆氇”是藏语译音,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床毯等的主要材料,举行礼仪时也作为礼物赠人。氆氇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氆氇是藏族人民普遍使用的手工艺品。被视为手工织成的毛呢,是制作服装和鞋帽的主要原料。藏族地区不产棉花,但产羊毛,因此,用羊毛制作的氆氇就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原料。氆氇的起源悠久,据汉藏史料记载,在13世纪的明代,民间就把它当贡品馈赠。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通常情况下,将羊毛用纺锤捻成线,借助老式木梭织机手工操作,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可以织70 ~ 80厘米。

氆氇,是藏区最常见的一种手工织成的毛呢,是制作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

氆氇品种较多。藏族社会已普遍把它当作朝贡和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明史》上也明确记载,当时藏区的阐化王(首府设在山南乃东)所贡方物中,就有氆氇一项。《红楼梦》一百零五回,写宁国府被抄,物件中有氆氇三十卷。按朗杰雪一带的算法,约合六百米。可见明末清初年间,氆氇不仅藏于皇帝的内库,也为王公贵族所拥有。

编织氆氇的宽度均为25厘米,按照长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规格。长约4米,适宜做男装。长约2.8米的适宜做女装。长约3.3米的男女服装均可。为藏人服饰制作的主要原料,也是藏区纺织品中的一个象征和代表。氆氇通常宽25厘米,因为长度不同,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种类。第一种为上等氆氇,称为“谢玛”或“噶央”,是由羊绒制成,通常为贵族等上层社会人物的衣料。第二种称为“布珠”,质量略次于“谢玛”,由羊肩部和背部之毛织成,通常用于制作藏袍和裤子。第三种称为“噶夏”,即彩毡,多用羊的胸毛和肩毛为料,通常用于制作长袍和围裙邦典。第四种称为“泰尔玛”或“梯珠”,属中等氆氇,选材不限,多为棕、黑二色,通常用于制作藏袍或僧人的袈裟。第五种名为“格毡”,由山羊毛织成,质地相对粗糙,多用于普通百姓制作卧具和缝制口袋。第六种为“朱珠”,种类较多,其中长绒和短绒较为普遍,均为高级卧具原料。第七种为“漆孜”,选材不限,通常用于制作冬装。谢玛氆氇,属上等氆氇,选用羊颈下之毛织成,编织技术高超,是贵族的专用服饰衣料;噶夏氆氇,又称“布珠”或“彩毡”,是做长袍和“邦典”的原料,常用来制作糟粑袋或衣边饰条;泰尔玛氆氇,又称“梯珠”,是中等氆氇,此品种多为棕黑二色,常用来制作藏袍和僧服;格毡氆氇,是用山羊毛织成的粗毛布,其特点是结实,不透水,常用来缝制口袋、卧具,农牧民亦用来缝制服装;朱珠氆氇,分有长绒和短绒两种,质地较厚重、保暖,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故只有少数贵族和寺院高僧才能享用,常用于制作卧具或“达冈木”(即大斗篷);漆孜氆氇,是最普通的一种毛织品,一般用于制作农牧民冬装的衣料。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每卷长1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每寸(约3.3厘米)达230根,制成藏袍有良好的防潮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

根据编织原料的不同,藏氆氇又可以分为五种,即绒藏氆氇(以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抗高寒动物山羊、牦牛,骆驼颈、肩、背部绒毛为原料编织而成)、纯丝藏氆氇(特指“柞绢丝”)、丝毛藏氆氇(“柞绢丝”和“西宁大白毛”混合织成)、仿古藏氆氇(采用我国古老藏氆氇植物染色法,配以优质“西宁大白毛”为原料)、天然色藏氆氇(以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特有藏系绵羊毛为原料,经人工分选出七种颜色,纺成天然色纱,无需染色就可编织)。

从其功用来区分,藏氆氇主要分为宫廷用氆氇、寺院用氆氇和民间用氆氇三类。宫廷用氆氇主要装饰皇宫殿堂,彰显庄严、富丽。据史料记载,元代仁宗皇帝的一个正殿就铺设地氆氇77平方米,前殿4块225平方米。寺院用氆氇包括禅氆氇、蟠氆氇、柱氆氇、挂氆氇、法舞氆氇和门帘氆氇等,既讲求实用性,又传达着佛教元素,所以寺院用氆氇的图案和配色都极为讲究。民间用氆氇种类繁多,其实用性更为突出,居室内的卡垫、炕氆氇、地氆氇,游牧常用的鞍氆氇、坐垫等,既能防潮御寒,又能装饰装点,都是高原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氆氇的花色品种,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而最典型的是条色氆氇,它是用各种色线织成的宽窄不等的彩条呢。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花型大约20种,每种由7 ~ 11个颜色组成。它的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于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于每个循环间以5厘米左右的白色或黄色彩条格隔开,格内印以4枚或5枚红蓝或红紫色十字做点缀。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同于毛花氆氇,但价格便宜,适于低档衣料镶边之用。条花氆氇工艺,在当代呈现出色彩纯净、鲜明的时代特色。色带排列自由活脱中显现和谐、生动,五色、七色作近似彩虹的色彩分布,更显有序合理。色带逐渐变宽,使“绕谢”现条趋于平和。有的色阶已发展到十余种,色样结合色调布置更显艳丽。另有一种以邻色三到五个色阶,间以深浅变化做色带排列,每条色带仅一至二公分宽,呈现色彩单纯、协调、严瑾细腻的视感。条花氆氇制的小围裙以三至四条氆氇横向拼合,横行的色带相互错落,产生一种美妙的律动效果。用条花氆氇作外袍的领边、襟边、袖边、鞋帮装饰性也很强,几乎成了藏族风格的代表。另一种彩色氆氇是在织成的白毛呢上印染彩色条纹和十字图案,此花藏语称“加洛”,意指“从内地汉区带回”。商人去汉区交换商品时,发现内地的许多器物上有“十”字纹,回藏后,便在氆氇上印上“十”字纹并带往汉区销售。据说销路出乎意料的好。此后,印有“十”字纹的各种氆氇便在藏区风行。这种扎染十字纹氆氇,色彩浓重深沉,织纹粗而密,以扎染法作团花、十字花等简约的图样。花纹呈单体横列,以紫色底白色花为主,有的氆氇还要制作花纹,例如“噶珠哇”的戏袍有蓝色花纹,骡夫的服装有黄色格子,都是用手一点一点拧成的。近期发展出彩底白花、彩底深色花及条花等样式。常用来装饰藏装的领口、袍边,也是缝制外袍、鞋帮、旅行袋的优秀面料,是当代工艺回归传统工艺的典型作品。

(2)简洁亮丽的藏被

藏被在藏语中称为“祖丑”,亦称栽毛被,是世代生活在世界屋脊高寒地带的藏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御寒用品,也是传代性的家财。传说在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就有藏被生产,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藏被的特点以羊毛为原料、面料清洁、铺放后平整、手感柔软、质地紧密而厚重,经久耐用。藏被编织独特,它是在用羊毛编织成的长约2米,宽约1.5米的经纬线底板上采用栽植的工艺将捻成一簇簇的羊毛栽植上去,有如天生的羊皮一般。藏被的规格主要有单股线的藏被、双股线的藏被和三、四股线纺织的高级藏被,重量也比较重,有十斤、十四斤、十六斤重的,最重的有二十五斤。藏被有素色和彩纹两种。素色均为白羊毛本色。彩纹是将染成红、黄、蓝、绿的羊毛和白羊毛搓捻成一簇簇相间组合栽植到底板上,形成彩虹般简洁、亮丽、艳美的横条状花边。有的则随个人喜爱任意发挥,在藏被上装饰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纹饰,如《吉祥八宝图》等。由于纺织藏被时的原材料产量较低,制作藏被成本很高,所以在旧藏区,只能供给王宫贵族使用,一般的家庭没有经济能力纺织和购买。

(3)异彩纷呈的藏毯

藏毯是藏区传统工艺品种具有特色的工艺品之一,具有各种色彩和图案的藏毯,统称为“卡垫”,备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主要用于家庭和寺庙铺垫。从史料中了解到,藏区卡垫在元朝时期就有了发展。据藏文文献《年曲琼》记载,元初,萨迦法王八思巴担任大元帝师,结束了藏区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藏区的经济由此得到了发展。

藏毯主要以羊毛、牛绒、羊绒等作为原材料,具有弹性大、耐磨、有光泽等特点。地毯的图案设计极为重要,就我国少数民族毯而言,各个民族毯的图案均有不同。新疆毯主要以伊斯兰风格的图案为主,宁夏毯主要以四方和八位为主,蒙古毯的表现形式多样,图案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藏毯的图案设计具有丰富的佛教内容,尤其在寺庙中使用的藏毯图案主要有金刚柞、八吉祥、佛人、龙纹等。藏毯的染色主要以植物原料加工制成,具有传统、环保、色泽柔和、不易褪色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编织方式是“8”字扣和“马蹄”扣,是在一根经线上包含一个打结圈的单裁绒结,这种方法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藏毯使用的方法是重叠连环扣,即可以在绒纱的同时缠绕在经线和编织杆上,可连续操作,提高劳动效率。藏毯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藏区的藏族人民都以藏毯作为室内装饰,藏传佛教的寺庙里不可或缺的也是藏毯,是工艺品市场也不能缺乏的重要工艺品。通过不断地发展,藏毯逐渐成为一种产业。伊朗是波斯地毯的发祥地,是了解波斯文明的窗口,作为世界手工地毯主要生产国之一的伊朗,地毯产业遍及了大部分的省份,所编织的纯手工地毯精细典雅,堪称手工地毯的巅峰之作,诚然价值也是极其昂贵,成为世界地毯市场上的高端产品。许多年来,波斯毯备受欢迎,被称作“软黄金”,成为投资和收藏的重要工艺品,收藏波斯毯将来会成为一种奢侈。

相较而言,手工藏毯的地位并不亚于波斯毯,在国际地毯市场上的地位也逐渐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源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毯技术却被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占有,导致一度让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手工地毯生产和出口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藏族地区手工藏毯的秘诀被传授到了尼泊尔,尼泊尔运用这个技术使其手工藏毯的声誉变得极高,也成为世界著名地毯生产国。

藏族民间编织物品种繁多,不拘一格。可谓天花落雨,异彩纷呈。如牛毛编织的口袋纹饰千姿百态,色彩单纯,纹饰简洁,格调厚重高古;放牧用的“俄多”,既可当鞭子,又是抛石器,纹饰色彩的组合富于节奏感;妇女的花边腰带,色彩明快、纹饰流畅。民族特色浓郁的藏被,简洁而夸张,挂包则因人而异,随心所欲。同时,民间传统编织工艺中的如条编、皮筋编、藤编、竹编、毛线针织等,也在保持藏民族民间审美风格的前提下,在工艺上有相应的改进,使其更科学和实用。还使审美上的民族民间味更深厚;由内地工艺原料制作的绎丝唐卡、刺绣唐卡、藏绸腰带底纹、五彩哈达图纹装饰编织等,仍以藏族传统审美需要为宗旨,客观上形成了藏族编织工艺美术的组成部分。还有一种西南少数民族的织花锦带由藏族工匠织出,也别具藏族风味,由此强化了丝锦质编织工艺与藏族审美追求的一致性。

精美质朴的藏族民间编织工艺是藏民族在游牧、农耕生活中所创造的优秀而古老的文化传统,藏族当代编织工艺更是在新时代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在形式上创新,内容上纳新,材料上更新,并产生了风格不变的藏族传统工艺,藏族特征鲜明,其时代气息、文化品位、社会意义等都在藏民族的风格上得到全面展示。它使21世纪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多姿多彩,浸透着民族性格、理想追求、审美情趣。饱含着藏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情,是藏族物质生活追求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的完美体现,因而极富魅力,藏族民间编织工艺是浩瀚的藏族民间艺术海洋中的一朵绚丽的花朵。

(来源:微甘孜,素材:甘孜文广局;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刘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