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最低两元一块的国货老字号香皂,没想到在杨浦还有这段感人的故事

 

说起老上海的味道

除了各类美食

还有一块蜂花檀香皂

承载着一代上海人的记忆

其实,老味道记忆的背后

还藏着一份坚守与爱心

从1928年诞生至今,蜂花檀香皂九十余年从未更换过手工包装,不仅为了守护一代人对于檀香皂的记忆,更是为了帮助杨浦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2007年,在杨浦区残联的协调下,蜂花檀香皂手工包装牵手“阳光之家”,输入“蜂花檀香皂手工包装”劳动项目,助力智障学员的技能培训和康复训练。目前,杨浦区共有4个阳光基地引入了手工包装项目,涉及学员近400名。蜂花檀香皂每年销量三千万块,目前有一半的包装都出自阳光基地的学员手中。

记者来到大桥残疾人阳光综合服务中心的阳光基地,探索手工包装蜂花檀香皂的背后故事。刚走进阳光基地,就能看到一个个身着红色马甲的学员熟练地包装着蜂花檀香皂,他们劳动的样子和普通人并无差异。

据阳光基地管理人员陈红根介绍,“大桥阳光基地和上海制皂有限公司的合作始于2009年,目前有二十几名固定学员,大家都是按劳分配,学员们一天能包140箱的肥皂,包装速度快的学员一个月收入可达五千元。”

2005年,患有腿部残疾的陈红根毫不犹豫地来到了阳光基地,“残疾人可以更好地帮助残疾人。”如今已经63岁的他,到了退休享福的年纪依旧坚持在阳光基地为学员们提供服务。与陈红根同岁的黄卫国曾是制皂厂的员工,退休后来到了大桥阳光基地,“孩子们非常单纯、可爱,他们一直跟我说希望我能做到90岁,帮他们一起搬肥皂。他们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他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会在这里一直做下去。”

今年30岁的胡勇超身患多种残疾,来阳光基地工作了11年。在区残联和街道的帮助下,他读完了上海开放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在这里包肥皂很开心,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出去就业、融入社会。”

在陈红根心里,“基地就是学员的‘娘家’,如有可以,我们还是希望学员们能够走出去,经过培训、能力不错的学员有的去了修理厂、还有的去了酒店、商超、快递公司等。如果他们觉得外面不好,我们也随时欢迎他们回来。”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就在距离大桥阳光基地一公里不到的杨树浦路上,记者在皂厂的产品陈列室内看到了百余件产品,除了大家熟悉的两元一块的上海硫磺皂,上海药皂等老牌香皂,皂厂也一直致力于研制符合年轻人消费观的产品,例如,固本系列的护肤、洗护、美容仪器系列产品等。

“阳光基地的学员包的都是最基础款的檀香皂,对他们来说难度不算太大。”上海制皂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珍明表示,由于学员的算术能力不太好,曾出现过一箱中少装肥皂的情况,“我们公司会对消费者进行赔偿道歉,不会追究学员的责任。”

“我们也没有指标性的要求,只要他们尽力去做就行。”据了解,2017年上海制皂厂有限公司在安徽含山,建造了化妆品级的自动化流水线基地,皂厂也曾考虑过采用机器来包装,经计算,机器包装比手工包装整整便宜了10%的价格。之所以一直没有采用生产线进行包装,上海制皂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珍明说,“一是考虑到消费的使用习惯,尤其是阿姨妈妈她们对手工包装很有情感,另外就是考虑到阳光基地的学员们。”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仲锦思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