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莫言的《檀香刑》究竟有多犀利,会让人看到他有鲁迅的七分风骨

 

莫言的《檀香刑》究竟有多犀利,会让人看到他有鲁迅的七分风骨

说起这檀香刑,那可是一种新奇的刑罚:要用上那上好的檀木,仔细打磨成宝剑的形状,放在那油锅里用香油煮上几天几夜,煮制的时候还要加入那些面团和生牛肉。因为香油的缘故,檀香木会变得坚硬而又柔韧,表面极其光滑顺畅。然后从犯人的口中进去,在不伤及脏腑而整跟穿过犯人的身体,因为碰触不到犯人的器官,所以犯人往往都会在行刑柱上日晒雨淋五六天才死。如果活不到这个时间,就会喂犯人参汤来续命。以保证犯人会看着自己腐烂生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终在恐惧和绝望中死去。

这种刑罚残忍程度闻所未闻,把行刑人和时代刻画得犀利无比,这便是出自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看过莫言《檀香刑》的读者不免会感叹,鲁迅先生曾经写出了残忍的筷子手(秋瑾、夏瑜等都曾倒在筷子手的屠刀下),而当代作家莫言则写活了筷子手,不知道莫言大师的笔会有多犀利和残酷,一看便知。

《檀香刑》

《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有趣的是,这篇小说虽然创作于当代,写的却是清末的故事。背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贡献北京和德国人要在山东修建铁路。虽然背景安排在清末,但是莫言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跨距而显得生疏,相反他对背景故事的安排游刃有余,将背景的明线暗线都完美的交织在了一起。同时莫言也很好呈现了自己魔幻的手法,在真实历史的背景下,制造了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难得可贵的是,小说里字里行间都是封建愚昧,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将封建背景下的人性有着很好的诠释,仔细品读,扭曲人性足可见当年鲁迅的七分风骨。然而,独特的血和暴力又赋予了小说别样的心惊胆战。

一.人性的泯灭

刽子手赵甲,正是这起恐怖刑罚檀香刑的实施者。莫言对于这个角色安排的也是别有用心,因为整部小说的发生地点都在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县里进行。而只有赵甲的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到赵甲曾经在高密之外进行着残忍的刑罚。赵甲来高密之前可不简单,他曾是京城刑部的大堂的首席刽子手,是大清朝的第一快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砍过的人头比高密县一年产的西瓜都多,幽默的比喻中透着冷峻,让人一点都笑不出来。作为砍人头的高手,他也精通历朝历代的酷刑。而且他还是一个刑罚“专家”,作为专家自然要是有所发明的,骇人听闻的檀香刑就是赵甲用来讨朝廷和外国人欢心所发明。

​赵甲曾经用阎王闩处死偷盗咸丰皇帝宝物的小太监,这个阎王闩也是一种酷刑,根据莫言的描述,阎王闩这个刑罚就精彩在一双眼睛上。行刑的时候,犯人的两只眼睛从阎王闩的洞眼里一点点地鼓凸出来,约来越大,最后如老母鸡下单一样,噗嗤一声,紧接着又是噗嗤一声,两个眼珠子,就悬挂在阎王闩上了。除了针对眼睛的阎王闩外,赵甲还曾经用凌迟五百刀处死刺杀袁世凯的钱雄飞。

钱雄飞竭力做出视死如归的潇洒模样,但灰白的嘴唇颤抖不止。因钱掩饰不住的恐惧,而恢复了赵甲的职业荣耀。他的心在一瞬间又硬如铁石,静如止水了。面对着的活生生的人不见了,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

然而面对着如此残忍的场景,麻木的大众对此却不以为然。每当执行酷刑的时候,众多看客围住,就像是在看再平常不过的热闹,一个个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甚至还有人喜欢上这种场景,阎王闩刑罚的时候,看官们特喜欢行刑时对眼睛的一松一紧的声音,这等人性的泯灭真叫人不齿和心寒。

​看到这你有没有想到死在“祝福”声中的祥林嫂,那个被酒馆的人取笑,即便是死了也没人关注的孔乙己,夏瑜被处决后大伙无关痛痒的言论,以及那个在行刑车上被人欢笑的阿Q。鲁迅笔下有着太多麻木的看客,就连他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也是因为在日本看到中国人被杀,而周围国人却都冷漠至极。这种麻木的看客心理让鲁迅悲哀地意识到,解决心灵上的愚昧远比身体上的伤病重要。这件事对鲁迅影响颇大,成为他呐喊的根源,人性的泯灭,是当时远比国情更可悲的东西。

回到檀香刑,不仅看客麻木,行刑的赵甲也是毫无半点人性可言。这个干瘪的小老头,谁能想到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呢?他就像是萦绕在乱葬岗上的死神,没有人性的怜悯与同情,对着自己的同类施以地狱般的酷刑。然而就是这样的杀人狂魔,他却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洋洋得意,他自认为自己象征了大清的法律,时不时的就要怀念下自己的所做过的刑罚。就是这样的冷血动物,却在封建时代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由于手段的残忍,做活“精细”,赵甲甚至得到慈禧的召见,皇帝都要把自己做的椅子让给他做,以表彰他对大清所作的贡献。所以对于赵甲来说,除了站在权力顶峰的人,谁不敢对他毕恭毕敬的?就连是后来要用檀香刑杀的亲家孙丙,也只是他以后一个用来沾沾自喜的活计。封建社会的人性泯灭,在赵甲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什么是人?人只是他刑具下的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而已。

二. 旧时代典型形象

那么被施以檀香刑的孙丙又触犯了什么呢?孙丙倒也是个奇人,小人物的他因为妻子和儿子被德国人所杀害,加入了义和团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带着不明所以的乡亲们舞刀弄剑,抵抗德国人在山东修铁路,然而他们哪里会是枪炮的对手。他很快就被抓了起来,因为是个小头头,要施以残酷的刑罚用来杀鸡儆猴,好好镇一镇那些造反的人。这不,刚好遇上了从京城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要给他实施残酷的檀香刑。

这时候孙丙的亲女儿孙眉娘可是急坏了,虽然她是赵甲的儿媳妇,可是赵甲这个刽子手却不会念及半点情面。丈夫赵小甲又有点傻,情人-高密县令钱丁也没作用,只能活生生的看着亲爹被亲家用檀香刑处死,这一家子,可真是“奇怪”。

正所谓官逼民反,小人物孙丙正是那些古代起义军的代表,鼓吹平民的理由也非常符合封建逻辑。支持他造反的父老乡亲,竟是因为修铁路会破坏家乡的“风水”,这对于他们来说可是头等大事。风水坏了那还怎么过?联想到现在流传的话:“要致富,先修路”,某些时间里,铁路是修道哪富到哪,人人都盼望着铁路能修道自己这来。再看书中的人,只能无奈摇头苦笑了,是他们错了吗?其实也不尽然,他们脑中的思想,还有着封建时代的迷信。无独有偶,鲁迅笔下也有着迷信大众的存在,《药》中华老栓迷信人血馒头能治疗儿子的肺结核。从这点看,这比莫言笔下愚昧迷信的大众更要腐朽。

​更让人可笑的是,造反的“义士”也没能看清这件事,他们想造反,却不去务实。孙丙请来了义和神拳,教这些人“神功”,哄骗他们能刀枪不入。这哪里像起义军,这分明就是一群神棍。就像是精神胜利法的阿Q,在心理上自满自足。阿Q的自轻自贱,正是那些迷信群众的写照,充满着保守性格又是的看上去狭隘了些许。最终相似的两类人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的结局。

除了这些旧时期人典型形象外,还有着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物,也正是我认为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知县钱丁。钱丁是古代读书人的典型,他崇尚忠君爱国,对着清王朝展现自己的愚忠,然而作为心系天下的儒生,他时刻为民着想,当百姓要求释放孙丙时,他一直在尽职尽责的为民请命。如果是在古代太平年代,他一定可以成为明君的左膀右臂,然而他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清末。纵然是有心,也很难去办成事。同时他也有着古时读书人的怯懦胆小,在官职和正直之间,几次选择了保全自己。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很复杂的形象,所有旧时知识分子的形象都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无论是鲁迅笔下自命清高的孔乙己,还是夏瑜等一心闹革命的,造福人民的品格,在他身上都有着体现。然而,这世道却不允许他做一个好官。

三.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番分析不难发现,莫言《檀香刑》里众多角色都和鲁迅笔下的典型角色有着相似之处,小说写起了足见有鲁迅的七分风骨。除此之外,《檀香刑》的结尾可以看作是最有特色的地方。鲁迅呐喊的一生,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为了拯救麻木不仁的民众而无情披露。但是,你可有在鲁迅小说中找寻到希望吗?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的这首《无题》是鲁迅后期为了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所写,里边有着坚定革命胜利的决心,但是“希望”鲁迅却没有在作品里给到。不过鲁迅是自己相信希望存在的,他曾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上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或许是因为时代的缘故,鲁迅自己本人相信希望,可是却不愿意在作品中真切描写希望,但是《檀香刑》却有着无数的希望。

小说的结尾,孙丙终究是受了檀香刑,刽子手赵甲也被孙眉娘杀死,那个县令钱丁也背叛了自己一向效忠的朝廷。结局不算太好,但是却真正让人看到了曙光,当一个瘦弱的女子和一个忠君的县令都开始反抗封建的时候,那么离天下老百姓的反抗还会远吗?

​鲁迅一直是莫言喜欢和敬佩的作家,他也曾直言愿意用所有的长篇换鲁迅一部短篇,这部充满血和暴力的《檀香刑》里,有着鲁迅众多角色的“再生”,并且结尾的曙光和希望,又是莫言最难得可贵的地方。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