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来打卡的博山陶琉大观园,你是否知道那些精美陶瓷背后关于博山陶瓷厂的历史和印迹?
来淄博,除了八大局和烧烤灵魂三件套,网红打卡地,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也是众多游客的最为青睐的地方。那些精美的琉璃制品和陶瓷制品,仿佛一下子从沉睡中醒来,焕发着本该有的光彩。
可能连那些商户都不明白,博山陶琉大观园怎么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有大批的游客涌进来,以至于原先的一条室内老街根本容不下,于是很多商家就在户外支起了棚子,摆起了摊位。在市场里,各色新颖的琉璃挂件,各种式样的茶器摆件,各色鲜艳的成套餐具,各个店铺都在热销,原先的库存不到半个月就清空了,商家开始忙着生产补货。
陶琉大观园里的记忆
走进博山陶琉大观园的市场,恍如一脚迈进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的墙面和梁上,至今还有上个世纪的标语。这个建于1991年的专业陶瓷琉璃市场,30年来一直不温不火地存在。多数博山陶瓷琉璃企业都在这里设有专卖店,售卖的产品也多是本地的陶琉产品。
在陶瓷琉璃大观园市场里,别看那些店面陈旧,你可能想象不出,也许就在某个摊位前,和你聊天向你推荐产品的,就是一位陶瓷大师。
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市场
“这里有着我们太多的记忆,这里的每一件产品,我们都视若珍宝,它们是哪一年生产的,又是如何保存到现在,我们都如数家珍,它们沉寂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拨云见日了。”一位张姓的店铺老板说。
其实很多店铺老板都和张先生一样,一直没明白陶瓷琉璃大观园是怎么火起来的。一位在市场里有着近30年开店历史的刘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昨天还冷冷清清,第二天早晨我还在睡懒觉,媳妇突然来电话告诉我,让我赶紧起来,说大观园里来了好多好多的人,都是年轻的大学生。”
“想想真有些感动,是那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动,好多留存的产品都卖了,有些还是我下岗前在厂子里生产的。”刘先生指着柜子上面的一件产品说:“这是最后一件了,没舍得卖,留个念想。”
刘先生说的下岗前的工厂,就是山东博山陶瓷厂。在陶琉大观园里,有不少像刘先生一样的开店老板,都是博山陶瓷厂的下岗员工。
曾经辉煌的博山陶瓷厂
博山陶瓷厂位于博山区山头镇。山头,有着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早在宋代就有陶器问世,素有“陶镇”之称。新中国成立前,山头私营窑场圆窑星罗棋布,约有140余座,主要生产套五盆、荷花碗、红泥壶及瓶、坛、罐等产品,畅销国内。建国后,陶瓷厂在山头一家私营窑厂和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地方国营企业。
1949年,山头有私营窑厂59家。1950年7月,淄博专署机关开展生产自救,行政科用5000斤小米作资本,在山头租赁私人圆窑一座,筹建建华窑厂。同年9月26日正式建厂,时为公营,有职工64名,主要生产陶碗和套五盆。1951年1月初试制细瓷。同年5月改为地方国营。1952年,圆窑增至7座,职工增至200余人。
1952年,以建华窑厂为主,由山头、北岭、五龙、福山等地的“建华”“建博”“大建”“华成”“大生”等19处机关生产窑厂和窑业公司“聚东”“同盛”“双成”“三合益”“瑞祥”等7处合营窑厂,通过两次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窑业总厂,下设北岭、山头两个分厂,共有职工469名,圆窑26座,年产日用陶瓷629万件,耐火砖1270吨,低压电瓷83吨。全厂固定资产7.93万元。1953年12月,总厂厂部由博山税务街迁至山头矾沟街。
1954年2月,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窑业总厂改称山东淄博窑厂,年产日用陶瓷1532万件。同年,成型设备由电机轮代替了手摇石轮,产品由自销开始转向商业选购。1955年山头部分私营窑厂其中5家私营窑厂公私合营。
1956年1月,在全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高潮中,山头私营窑厂全部公私合营。同年6至8月,山头新老公私合营36家窑厂、5家釉、3家碱厂、家笼坊和1家私营作坊并入本厂,全厂固定资产57.30万元。
八十年代博山陶瓷厂手绘釉下彩滑石瓷礼花牡丹壶
套五盆
套五盆是当年的“网红产品”
1957年4月,山东淄博窑厂正式改称山东博山陶瓷厂,时有职工2116名,年产日用陶瓷4534万件。全厂固定资产80.1万元。同年,产品开始由商业选购改为包销。1958年大炼钢铁使用圆窑炼铁,陶瓷生产蒙受损失,年产量比上年减少约1060万件。
1960年又有山头陶瓷厂并入博山陶瓷厂,至此,完成了合社并厂任务,基本确定了企业规模。同年,职工增至4208名,有圆窑103座,年产日用陶瓷7653万件,全厂固定资产293.3万元。
1963年建成全国第一条简易煤烧日用陶瓷隧道窑,开始代替旧式圆窑。1964年试制成链式烘干机,同年建成隧道烤花窑,以后改为链式辊道烤花窑,实现了烧成、烤花连续化,带动了成型连续化。1965年全厂日用陶瓷年产量达9224万件,其中出口瓷达272万件。
1966年下半年,受那一时期的特定环境影响,日用陶瓷年产量开始逐年下降。1969年年产量降为5640万件,当年亏损64.84万元。1970年后产量开始回升,1976年达到8840万件。
当年博山陶瓷厂生产车间一角
从1976年起,陶瓷厂迎来辉煌的发展时期。先后研制投产宝石瓷、新玉瓷、翠玉瓷、碧玉瓷、棕(白)无光釉、结晶釉等新瓷质和新釉面。1979年日用陶瓷年产量达9749万件,1981年出口陶瓷年产量达到3655万件,1982年年利润总额达302万元,以上三项均是建厂以来至1985年以前的最好记录。
到了1991年,博山陶瓷厂有职工5500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11个车间,12条隧道窑,工业总产值7518万元。日用陶瓷产量7603.65万件,其中出口瓷4006.67万件,宾馆瓷893.99万件,滑石瓷(包括象牙瓷)340.99万件,内销成套瓷2857、38万件。全年实现利税666.3万元,出口创汇842万美元,成为当时国内陶瓷厂最辉煌的地方。
然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改变,博山陶瓷厂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始渐渐地被市场淘汰。1999年6月,博山陶瓷厂终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亚洲最大”就此成为历史。
博山陶瓷厂虽然破产,但“国企”所培养的陶琉人才和生产技艺犹在,也因此“催生”了陶琉大师们的陶瓷作坊,为博山陶琉产业的集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原先的博山陶瓷厂厂房经过改造,成为博山新颜神古镇中的艺术风景。
博山陶瓷厂那些著名商标
有着辉煌历史的博山陶瓷厂曾获得过无数荣誉。仅1978年之后就先后获得国际金奖5个,国家银奖1个,其中“宝石”牌色瓷、“博山炉”牌滑石瓷、“泰山”牌装饰挂盘等先后被轻工部和省一轻厅评为优质产品。
那时候,由于博山陶瓷厂的产品种类繁多,每一种商标用于何种产品,都有一个大致的规定。如“宝石”牌主要是宾馆瓷和宝石瓷,“泰山”牌主要是日用细瓷,“博山炉”牌主要是滑石瓷,“春晓牌”主要是象牙黄瓷,“博陶牌”主要是卫生瓷。如果你在陶瓷琉璃大观园淘到这些牌子的产品,那你一定是淘到宝贝了。
“宝石牌”色瓷自1977年投产以来,成套茶餐具从15头到92头,有80多个花色品种。“新谊”“新丽”“新塔”“新征”“新佳”等茶餐具造型各异,器形线条挺拔而有变化,与现代建筑室内陈设协调统一,富有时代气息。薄膜丝网花纸《松竹梅》《水仙花》《敦煌飞天》等装饰图案,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特点。
“宝石牌"色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产量曾经达到年产3000万件,宾馆用瓷相继供应北京旅游局、燕翔饭店、华都饭店、香山饭店、昆仑饭店等单位,并出口到澳大利亚、东南亚、美国、东欧等国家。
“泰山”商标主要用于日用细陶产品上。细瓷是以长石、石英作为主要原料的一种普通白瓷。山头镇在建国前即有细瓷,1942年私营“益丰釉厂”开始试制细瓷罗汉碗和壶类产品。1951年1月,山东博山陶瓷厂开始试制细瓷,1953年由北岭分厂正式组织生产,主要有茶具、汤平盘。1961年后开始生产出口瓷平式杯碟。
1982年以后,内销瓷产品在瓷色和釉面上进行多种色调的试验,先后加入色剂试生产出曙光、碧玉、翠玉、茶金笔细瓷色釉,而后,增加内销成套瓷餐茶具、酒具,其中组合扇形和六角餐具及寿星酒具成为收藏市场紧俏的藏品。
“博山炉”牌商标主要应用于滑石质瓷,滑石质乳白瓷具有白度高、半透明度好、机械强度高、釉面细腻光润等特点,适合制作高档日用瓷和陈设瓷产品,可与骨灰瓷媲美。
1972年山东博山陶瓷厂试验室开始试制滑石瓷,1975年研制成功,1983年4月滑石瓷荣获国家创造发明三等奖。
滑石瓷主要产品有花瓶、山花茶具、礼花茶具、丰收盖杯、酒具、温酒杯、皮灯等。主要采用釉下五彩、新彩和釉上、釉下花纸等装饰手段,画面美观大方,雅俗共赏,深受用户欢迎。1979年滑石瓷丰收盖杯被选为中南海和国务院国家用瓷,而后又有滑石瓷五头文具被选用。
山东博山陶瓷厂生产的滑石瓷花瓶、礼花茶具、丰收盖杯等现在一直是收藏市场的宠儿,许多收藏者都在寻觅这些产品。
一个市场终于成为“市场”该有的样子。建于1991年的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如今已经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现在的大观园,不仅本地陶瓷产品卖得好,景德镇、潮州、德化的产品也在这里聚集,博山琉璃产品尤其火爆,大观园已经完成了从区域小市场到国内大市场的转变。
(图片均来自网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