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实地走访福州、莆田、泉州,看数字经济下的产业升级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福建特派记者 任筱楠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陶震】编者的话: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经过多年发展,“数字福建”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实地走访福州、莆田、泉州三地,深入了解当地优势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果,看数字技术如何为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能量。
福州:数字赋能,步入发展新赛道
“要致富,先修路。物联网新基建等数字技术就是当下福建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新‘路’,把5G、供电、机房等‘路’修好,让数据能够收集、存储、传输,并打通应用,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在城市管理、便民生活、养老保障等领域造福人民。”
正如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副总裁孔鹏所言,记者走访福州时感触最深的,除了侨乡民众对海洋文化的浓烈情感外,还有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为这艘倚靠海洋经济发展的巨轮注入的新动能。
福州物联网测试认证中心 赵鹏 摄
小到水电煤气智能缴费、二维码识别,大到数字人民币和数字公民建设,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福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3年我们就和农业部合作,在猪耳朵上标上二维码,批发市场可以通过扫描,对猪饲料等生猪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进行溯源。”新大陆科技集团创新发展中心常务副总经理林林告诉记者。
二维码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载体。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这家中国POS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凭借二维码站上科技潮头。据林林介绍,2010年,新大陆集团成功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打破了西方对该技术及其标准的垄断,在二维码支付领域跻身全球前三。
如今,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福州城市发展的“新马车”。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福州市数字经济规模已从2018年的28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6100亿元,占GDP比重超50%。
搭建起技术底座后,数字技术也成为福建侨乡文化和福文化的有效传播介质,帮助福建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向外传递福建人民的乡情和底蕴。
“目前,数字出版成为行业热词。我们教育系统、发行集团、印刷平台都在思考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让我们从传统的产品提供商转变成内容服务商,通过数字媒介将优质内容和家乡故事向外传递。”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何强说道。
5G核心网 赵鹏 摄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传统的出版业正插上腾飞的翅膀,把福建故事、闽文化传播得更远。“比如我们推出了一家全新的5G阅读空间。很多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华侨、华人,都会通过我们搭建的数字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家乡故事。”何强告诉记者,线上阅读正成为福建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不仅如此,在通过数字技术推广文化故事的背后,海峡出版集团还进一步把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具象化,打造成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的产品,与数字内容一起通过数字平台推广。
坐落于福州西南闽侯县的闽越水镇度假区也在利用数字技术,将闽越历史、海上丝路、福文化等注入旅游体验中。“文化旅游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对历史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闽越水镇度假区的实景沉浸大秀《寻梦·千年闽越》,就运用裸眼3D投影等一系列声、光、电、水、火、影、音科技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八闽大地的千年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历史。”龙旺集团副总裁郑铨凯介绍说。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福州多个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福州的数字经济正呈现出“涌现效应”,拉动更多企业和产业步入这条发展新赛道中。
数字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产品标准不统一、设备无法互联互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发展“痛点”。为此,在物联网领域,福州成立了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作为公共服务平台,该实验室旨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尤其是为实力欠缺的中小企业进行共性技术赋能,提供标准测试、人才培养等一站式服务。
“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作为桥梁和纽带,推动龙头厂家、产业上游与下游终端和企业互动,帮助其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并帮助中小企业与政府项目对接,助力更多物联网技术落地以及推动企业成长。”据孔鹏介绍,2017年,该实验室与福州水务集团合作,帮助其解决30万台智能水表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上传准确率差、上传时间过长、耗电量太大等一系列问题。数字技术也给生活插上了便捷的翅膀,智能水表安装完成后,原本复杂的人工抄表转变成简单的无线自动抄表,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该项目也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窄带物联网(NB—IoT)智慧水务商用项目之一。成立6年来,该实验室年均业务增量超20%,业务涉及燃气、水务、电力、运输、消防、车路协同、汽车、港口、农业等多个领域,成为福州集群化数字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态建设方面,福州已形成福州软件园、海西高新园、马尾物联网产业园、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协同发展的态势,形成了福州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带,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莆田:定制鞋,数字转型的缩影
“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一样的脚,”莆田双驰定制工坊的工作人员一边说着一边引导消费者站上位于商店正中位置的脚部测试仪,“想要定制一双完全适合自己的鞋子,了解自己的双脚是第一步。”这名男性消费者站上测试仪十几秒后,他的足长、足宽、足背长、足弓高等数据便呈现在仪器界面上。系统大数据还会自动分析推荐适合他脚型的款式。此外用户还可以对鞋的颜色和图案进行个性化定制。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快两个小时,消费者便能拿走专属定制的鞋子。这种买鞋先量脚的购物新方式正是莆田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转型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定制工坊内可自动配楦的“机械臂”。赵鹏 摄
“莆田鞋”是这座闽中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标签之一。据了解,2022年,莆田鞋服产业实现规模产值1460亿元,其中,鞋业规模产值1200多亿元;鞋年产量达16亿双,约占全国的10%。与此同时,鞋服产业还承载了50万人的就业,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不过,长期以来,以出口代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让莆田鞋业自主品牌发展薄弱。随着代工企业的利润被不断挤压,以及国际贸易形势更加复杂,如何从“制造”转向“创造”,如何让莆田鞋业在产能、技术、工艺上的优势得到更充分地释放,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难题。去年,莆田市鞋业协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申请注册“莆田鞋”集体商标,显示出当地鞋业从模仿到自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而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莆田鞋业也在向创新、向科技要动力。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企业不仅更了解市场需求,也能不断提升生产效能。
双驰定制工坊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个性化定制工厂的模式不仅满足了目前消费者的健康诉求和个性化需求,也能让企业避免量产带来的高库存压力。这家定制工坊采取的是“前店后厂”的模式,体验店的玻璃墙后,便是其智能制造车间。走进其中,记者发现,这里并不像传统制造业车间那样工人密集。来回穿梭的机器人在搬运鞋面、“机械臂”可实现自动配楦、智能立体库可自主取料……据介绍,目前该智能车间的个性化定制鞋日生产能力达到1500双,综合降本率达30%。
据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施晨峰介绍,目前莆田市已推动32家鞋企纳入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鞋服行业存在生产工艺复杂、客户需求多样、综合成本攀升、品牌营销较弱等难点痛点。对此,莆田开展精益化制造、智能化排产、柔性化改造、个性化定制等应用场景实践。除了双驰鞋业的智能定制工厂,聚禾供应链打造快消品行业跨境电商柔性智造中央工厂,依托自研的在线设计平台及ERP、MES系统,为跨境电商从业者提供鞋服箱包等3000款个性化定制产品的选品、设计、生产、支付和物流服务,目前已实现日产30万件的生产交付能力。
恒而达的生产车间 赵鹏 摄
莆田鞋业的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的支撑,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也成为鞋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莆田鞋企广泛运用的重型模切工具以及智能柔性裁切机器人便出自当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恒而达。这家装备制造企业从生产金属切削工具开始,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壁垒,逐步实现中高端功能部件的“国产替代”。在恒而达厂区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便是“研发”和“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的进步就是靠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恒而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俊锋说道。公司自主研发的重型模切工具以及智能柔性裁切机器人,以其加工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裁切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助力莆田鞋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谈及未来发展,方俊锋表示,将以数字化带动智能化,助力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转型升级。
施晨峰称,“数字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答题,大到全社会,小到每个人,制造业企业更是如此。”作为莆田市经济的“压舱石”,制造业占莆田GDP比重近40%。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莆田市日前出台了《莆田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企业迈上数字化转型快车道。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勾勒出的未来,“莆田货”“莆田鞋”或许将被赋予全新意义。
泉州:用数字文旅打开世遗古城
记者一行抵达泉州时正值傍晚,一场大雨将闽南的闷热带走几分。虽然天公不作美,但西街上熙熙攘攘的游人似乎并未被大雨影响。红墙古厝前,头戴簪花的“蟳埔女”正在留下自己独属于泉州的影像;声名显赫的开元寺门前,些许游人因错过闭门时间遗憾不已;扛着相机的摄影师在古民居中寻找一处令人惊艳的角度;结伴而来的大学生们在老字号面线店前一边排队,一边讨论下一日的行程……申遗成功后,这个一度低调的小城一跃成为诸多博主口中的宝藏目的地,社交媒体平台上,一篇篇关于泉州的旅行攻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行至于此。
泉州洛阳桥桥头 赵鹏 摄
一名当地的旅游从业者告诉记者,“几年前来泉州旅游的游客多是从厦门顺道过来的,一般来玩大半天,也不会留下过夜,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来泉州旅游了。今年‘城市漫步’(City Walk)大火,泉州是个非常适合城市漫步的城市,因此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数据也能印证泉州旅游的“火”。据了解,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泉州共接待旅游人数548.88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8%。
接待潮涌而至的游人,不仅需要丰富多样的旅游供给,更需要合理有序的组织安排。数字化应用便在这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游客登录泉州市智慧旅游云平台,便可通过这一端口直接预约景区参观,不仅让预约更便捷、高效,也方便景区和管理机构对客流高峰作出预判,更好地应对。据了解,目前该平台已完成预约入园、特色餐饮、住宿信息、讲解服务、文艺展演信息、旅游厕所查找、咨询投诉等基础功能设置,同时还会同步推广各类古城文艺活动展演信息,并与多家旅游平台实现对接,形成资源及产品互通。游客还可通过网站、手机、线下多媒体终端等服务渠道,登录泉州文化云平台,该平台实现了泉州文旅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游客可一站式获取文化资源,感受世遗文化。
数字化对于文旅产业的赋能并不局限于管理服务,在沉浸式体验当道的当下,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洛阳桥、宝盖山等景区,裸眼3D、5G+VR全景等文旅应用的落地,让古城为游客呈现全新的智慧体验。打开神旅App,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穿越千年,沉浸式体验真武庙、洛阳桥等世遗景点。如今,除了线下实地体验,云旅游的形式也越来越常见。目前,泉州22个世遗景点均已通过VR技术展示在神旅App上,让游客能实现对泉州世遗景点的线上游览。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海丝文化、世遗文化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从搭建数字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文旅服务,到构建数字文旅的发展框架、打造数字文旅全产业链模式,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日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的专题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提升数字文旅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清新福建 数智文旅”品牌。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数字给文旅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作为一个新兴业态,目前数字文旅在体验场景的打造方面还不算成熟,不过有理由期待,下次再游泉州,或许将揭开新的体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