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看病安啦,安啦!90后女孩设计“安拉小象”雾化器,治愈生病孩子无措的心!

 

看病安啦!安啦!

它叫安拉小象!

远看是一个卡通玩具,近看是一个治疗儿科呼吸道疾病的雾化器!

雾化器的面罩穿上了大象外套,让孩子们很新奇;象鼻子软管,可以折叠拉伸;喷雾治疗时,在一边陪伴的爸爸妈妈可以握着小象鼻子,挤压小象身体的两侧,发出声音,转移孩子注意力。

有没有想过陪孩子做一次雾化治疗,也会变得很有趣?

治愈生病的身体,也治愈医院里小孩无措的心。

这是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系,94年女生姚齐喆设计的一个特别的雾化器。

10月30日起,连续一周,“安拉小象”和其他13件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毕业生医疗设计作品出现在儿童医学中心心脏大楼四楼,共同进行一次特别的设计展览。

大半年前,大四女生姚齐喆接到一个毕业任务,到儿科专科医院跨界设计,一同参与到儿童医学中心的“无哭声计划”,让恐惧看病的孩子开心地治疗疾病。

如何让看病的孩子不哭?

要设计出什么样的东西?

对于还未走出校园,又非医疗专业的姚齐喆来说,是个大挑战!很久没到儿童专科医院看病的姚齐喆决定先去“泡”医院。

于是,从今年2月开始,姚齐喆就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蹲点。每周两三天,跟着医生护士们穿梭在拥挤的门诊大厅、病房、输液室,目睹焦虑的陪伴孩子的父母,还有更多的一看到针头就哇哇大哭的孩子们。

“从3岁开始,我就有哮喘,每年都会到医院来很多次。”对于医院,姚齐喆并不陌生,甚至一直是常客。成年后,第一次以设计师的身份来到儿童专科医院,姚齐喆也有了不同的感受,“刚开始来的前半个月,觉得医院里很多地方都可以改变,光线不够明亮,医院里的空气不够好……”

不过,姚齐喆还是特别留意了下小时候常来的雾化室,“虽然这是一项不扎肉、不见血的项目,雾化室依然是儿童医院哭声最集中的诊室之一。这里,家长和患儿处于一种纠结状态,为了让不停挣扎的孩子完成治疗,家长会采用强硬的身体姿态控制住孩子。一次雾化治疗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孩子和父母都身心俱疲。”而在雾化室里,姚齐喆发现,0-3岁的孩子哭声最多,对于这个被父母强摁在脸上又喷出雾气的治疗特别恐惧。由于其不停哭闹、无法平静吸入药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设计一款让孩子喜欢的雾化器!

在泡了大半个月后,姚齐喆有了小目标!姚齐喆告诉记者,工业设计理念是要有系统整合思维,需要考虑设计作品的各方面情况。既要满足家长“戴得牢”的要求,又要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自由”,这需要让雾化器更贴近面部、重量更轻、重心更稳。

于是,姚齐喆开始给雾化器变身!

“首先要让孩子们觉得雾化器是个玩具。”姚齐喆将雾化器的面罩和软管“cosplay”成为小象。

于是她给雾化器穿上了外衣——大象配件,分离雾化器和面罩,由一根可自由伸缩的软管连接,身成为大象的鼻子。还给雾化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安拉小象”,谐音安啦,又是牙牙学语的孩子们口中Elephant的叫法。

&nbsp>

细心的姚齐喆还在位于小象头顶的上小下大形孔洞,用来平衡内外气压,保证即使套上小象后,出雾量也不会受到影响。姚齐喆给安拉选用了柔和的低饱和色彩,而不是玩具常用的明艳颜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安抚效果,材料则选取了柔软的橡胶,触感温润亲切。

两个月后,姚齐喆带着亲手设计制作的第一个“安拉小象”又回到医院。她的设计作品第一个尝鲜的小病人3岁,当他戴上“安拉小象”后,小男孩笑了,坐雾化治疗时候,全程注视着小象。

今天,“安拉小象”在医院里的特别展中亮相,吸引了很多医生和小病人父母的眼光。

90后的设计师希望这次跨界,能够开启更多为医疗体验而设计的作品在医院中使用,一起打造有温度的医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