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开“天窗”,稻田“给鸟吃”在这里,人与鸟共享“四季水田”
无边的金黄稻田,一群群白鹭、野鸭在细雨中飞翔。11月17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探访人与鸟共享的“四季水田”。
“鸭连连又来了!水稻养熟了,这几片稻田是留给鸟吃的。”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宁,悄悄站在马场水塘边,观测着野鸭飞来的踪迹。“留给鸟吃”,是天福湿地的惯例,每年的收割季节,都要保留封存二三十亩农田,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天福湿地种地很特别,农田要开“天窗”,种地部分撂荒,让稻田中的生物保留栖息与躲藏地。
垃圾填埋场入选“生物多样性全球典型”
在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由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申报的《太湖流域700亩农田停留全中国10%的鸟种》(天福国家湿地修复项目)荣获“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在公布的案例中江苏省共6个案例入选,苏州仅此一个。
天福湿地与上海相邻,原为水稻田、鱼塘及河流,修建沪宁高速等道路,该区域成为取土区,原有水系、生态景观发生改变,遍地深坑和垃圾填埋场。2006年,天福湿地开展了生态修复工程,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在现代化城市群、生态环境碎片化的长三角区域内,打造了一片弥足珍贵的生态保留地、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承展示区。
“天福湿地是最珍贵的一块水稻田和候鸟歇脚地了”,刘宁介绍,天福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这条迁徙路线沿着我国东南沿海,涉及候鸟500多种,水鸟300种左右,候鸟近千万只。湿地野生鸟类多样性的观测数据是国际公认的评估湿地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2016年度天福湿地仅观察到76种鸟类,多年不间断监测显示,鸟类种群和数量持续增长。截至目前,鸟类212种,昆虫325种,植物549种,底栖类15种,鱼类35种,两栖爬行类16种,哺乳类9种。其中,鸟类较创建初增加了156种,植物类较创建初提升了314种。据统计,天福湿地拥有苏州市50.58%的鸟类种类资源,2018年以来连续5年发现并拍摄到国家I级保护动物黄胸鹀,天福湿地已经成为黄胸鹀这一濒危物种的迁徙“中转站”。
为解决湖泊湿地缺乏鸟类觅食和栖息的浅滩问题,天福湿地用水生植物编制生态浮岛,为越冬雁鸭类营造栖息地,再通过植被管理,保障候鸟栖息环境。2020年,天福湿地与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及台湾官渡自然公园开展了湿地修复,对原先的生境进行了优化,扩大水鸟栖息面积。“通过设计大小、深浅不一的水塘,搭配水位调节,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在夏季营造10至20厘米深度不同的水塘,吸引鸻鹬类、鹭类栖息;到了冬季,冬候鸟要更深的水位栖息,各塘水位控制在20至40厘米。”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告诉记者。
“四季水田”让湿地公园更美更生态
“收割结束的稻田,今天晚上开始蓄水了。”指着眼前的稻田,刘宁对记者说,这就是天福湿地的“四季水田”。刘宁解释说,所谓“四季水田”,就是冬季农田休耕蓄水,对部分已休耕的区域进行蓄水,增加水面面积,扩大鸟类栖息地的面积,打造湿地多功能管理区,形成人与鸟类共享稻田的模式。
天福湿地是一个以生态稻田湿地为特色的湿地公园,农业用地7000亩,其中永久性水稻田面积约为4000亩,占66.3%。作为全国少数几家以永久性水稻田作为湿地的公园,“四季水田”模式让湿地公园更美,生态更好了。监测表明,鸟类在冬季水田的停留,抑制了杂草及越冬昆虫生长,鸟类排泄物增加土壤肥力,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提升了稻米的质量和安全,使得农业与湿地更加和谐。
农业生产会带来一定的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四季水田”促进了水质净化,在冬季,公园通过将河道水反哺给稻田,经过近半年的沉淀和对有机质的分解,稻田水质得到净化。同时,稻田的渗透性也使得部分水源进入地下,补充了地下水;另一部分得到初次净化后的水源通过构建的田—渠—沟—滩—河水系网络、生态池塘等,进行再次的沉淀及净化,最终将过滤过的稻田退水排入河道,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提升水质。“四季水田”还能为部分水生生物,如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底栖类生物等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彼此间相生相克,形成一定规模的生物链,展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蓄水后对部分在稻田越冬的昆虫进行抑制,减少来年水稻种植期间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间接提升水质。
天福湿地设有61个生态监测点,监测项目包括水质、气象、空气质量、土壤和动植物资源等。根据连续数据监测,天福湿地整体空气质量逐渐提高,PM2.5呈逐月下降趋势、负氧离子呈逐月上升趋势;在水环境质量方面,流出公园的水体均优于流入公园的水体。
展现苏南水乡农耕湿地景观
“晚上到‘四季水田’,水稻田上水了,作为冬季候鸟栖息地,别的地方是‘听取蛙声一片’,这里全部是鸭叫,雁鸭类的都会飞来,晚上在稻田里觅食。”听声音,刘宁很远就能分辨出是哪里飞来的候鸟。天福湿地人与鸟类共享稻田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国901家国家湿地公园,有一半以上在这里学习培训。
天福湿地水系蜿蜒曲折,生物种群丰富,近年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水鸟栖息地恢复”“冬季稻田休耕蓄水”等生态工程成为苏州湿地公园栖息地修复的典范。天福湿地地处太湖流域吴淞江水系,属于以永久性水稻田为主体的自然湿地、人工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园区湿地类型丰富,包括人工恢复的小型湖泊湿地、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河流湿地、充满野趣的沼泽湿地和以永久性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展示了苏南水乡典型的农耕湿地景观、资源及文化,是目前太湖流域重建人工湿地中单位面积承载量最大的示范地。
在上海、昆山现代化高楼群落之间,天福湿地展现出一幅苏南水乡农耕湿地景观:水稻田3400亩,果蔬种植630亩,万顷良田加上葡萄、甜柿子的采摘游,还有粮食和蔬菜、水果的农事体验及生产创收。值得一提的是,天福湿地创办了昆山市首家“田间学校”,培养了一批农业“田博士”“土专家”,目前,已完成15名员工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