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巨匠王寅春的艺术人生<六>烽火岁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紫砂巨匠王寅春的艺术人生<六>烽火岁月
国难当头,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到上海。 7月底,京、津沦陷。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日本人的飞机把闸北的民居炸成一片废墟。
王石耕手绘上袁村方位示意图
在这种形势下,壶是不可能做了。王寅春带上一整套制壶的工具和模具,逃遁一般回到上袁村。 逃难一般的旅途,不可能带很多行李。王寅春宁愿舍弃了日常生活用品和铺盖,坚持把和制壶有关的书籍、资料,连同用顺了手的工具、模具,一同带回家乡。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沿途到处都是逃难的人,无论是车是船,都和往常不一样,挤满了难民。故乡也随着上海的沦陷而被侵略军占领,日本军队占领了京杭国道,驻扎川埠镇的转山头作为防线,封锁了交通,钳制住进出张渚、安徽广德的公路和京杭公路的三角地带。只要有人不经哨卡进出,山头上的日本兵不管青红皂白,居高临下就是一枪,一枪就杀害一个无辜百姓。
铁画轩制方印 20世纪初
惊闻日本兵打来的上袁村民,惊慌失措地逃进山中石龙庵避难,搭起了临时茅棚,随身带出来的粮食几天就吃光了,最先断粮的村民吴万三老夫妇俩潜回家去拿粮食。从山里回上袁村,必须穿过京杭国道,两人被日寇哨兵发现,一枪一个打死在公路上。村里人只好趁夜色浓重时将两位老人的尸体偷偷运回上袁村,放在场上,把他家的楼板撬下来,做成薄皮棺材埋掉。 消息风一般传遍四方,人心惶惶。鉴于这一血的教训,村民们只能绕道在偏僻的小道,避开哨兵的视线,趁夜深人静时潜回上袁村,转到它处避难。
铁画轩制圆印 20世纪初
王寅春一家老小和陈三大家共同租用了偏僻的圩田里农户的牛圈,打扫干净,下面铺上厚厚一层稻草住下来,上袁村家里,只留老母亲一个人看家。 怕日本人抓俘虏,找花姑娘,上袁村家家户户,除了老年人之外,全都逃进交通不发达的圩田里避难,勉强度日。 逃难生活真的是苦得不可想象,天天提心吊胆,怕日本人扫荡,怕粮食吃光,每粒饭都拌合着野菜一起吃。 圩田里的冬天冷啊,一家人常常冻得浑身打颤。好不容易熬到来年春天,随着春回地暖,播种季节的到来,潜回村中垦荒播种、插秧,也可以补助一点粮食填饱肚皮。
清末出口泰国的独钮抛光壶
一天午后,听说日本兵又蹿到村里来抓鸡、抓花姑娘,全村人都门户紧闭,躲在家中。王寅春在家里等了好一阵子,听听没动静,就打开后门出来探个究竟。不料,河对岸两个日本兵一见他,大吼一声,王寅春失魂落魄地往家里逃。哪晓得日本兵从河北过东桥沿河边一直冲到王寅春后门,蹬脚踢开后门就朝家里冲。王寅春没有防备,不知他会过来,连忙躲进大门口靠壁的粮仓里,身体吓得直打颤,心想这下完了。幸好两个鬼头鬼脑的日本兵没有搜素,从后门进来,又从前门破门而出。王寅春长长地吁了口气,总算逃过一劫。上袁村,丁蜀镇所有的窑场都停工熄火了,国难当头,商业凋零,哪个还有心思做壶啊!没人来收购茶壶,陶工们谁也不再做壶,驳运码头更是一片冷清。 无事可做的窑工们只能在窑场上哼着:吃的黄泥饭,干的牛马活。鸡叫起床沿,太阳落山歇。风吹一半,雨落全无,哎唷唷,现在连这样的日子也过不下去,叫我怎么活?
19世纪末宜兴紫砂泰国王室贡品抛光壶
一眼望出去,昔日的鱼米之乡,一片荒凉景象,最难受的是饿肚子。 更可怕的是霍乱流行,上吐下泻,持续了一个多月。村庄里,发生了抵抗不住瘟疫而死人的情形。 真是人心惶惶。 这样非人的逃难生活约摸过了两年,风声不那么紧了,日本侵略军需要农民种出粮食和蔬菜,给他们吃啊。 水陆交通要道上仍设有关卡和岗哨,但农民们总算可以回答村庄里过日子了。
19世纪末宜兴紫砂泰国王室贡品抛光壶印章
窑场也开始复苏。为了生计,把这一份人世间的日子过下去,王寅春和家人一起因地制宜地制作了一些日用必需品,像紫砂碗、调羹、茶盅,小学生用的砚台、水盂,写字用的石板、石笔等,烧出来后挑着到陶瓷集散地下滩去叫卖,换回一点麦子、蚕豆、绿豆等充饥。 1940年,上海、南京的商铺开始了一点工商活动,随之,沪宁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店铺也陆续开张,进出口的紫砂生意也逐步开展起来。
满汉全席餐具之一——鸭煲 王寅春
王寅春先为蜀山的窑户蒋洪汝制作(泰国)独钮壶坯件,有36杯和40杯两种,数量大,王寅春请兄弟王伯生一起来帮忙,一家四口人,王寅春、王伯生两兄弟。王石耕和王根大两个儿子,每天要做出30多把壶,蒋洪汝每天都派人来挑。有了活干就有饭吃,一家人的劲头很大,天天一大早天没亮就起床干上了,要做两个钟头才洗脸吃早饭,吃过早饭又坐下去做,一直要干到日落西山才休息。
19世纪末宜兴紫砂泰国王室贡品抛光壶
这一批活干了足足半年,上海铁画轩又来定制一套八件的粉红泥刻心经茶器,包括茶器一件,糖罐一件,奶杯一件,单杯五只,八件都要刻心经一卷。这一套特别定制的心经壶由王寅春和儿子王石耕合作完成坯件,心经刻字由蒋永西和邵顺奎两位师傅承担,刻好字要用白泥浆嵌白,再用细布把浮在面上的白粉揩掉,白泥嵌在字内,形成红底白字,清晰美观,显得颇有新意,既雅致又有灵动之感。
六瓤石瓢壶 王寅春
1941年,上海的张甫林和唐明香专程到上袁村,定制专门出口美国的满釉咖啡具,有蓝、黄、白几种色彩。这批货一直做了两年多,因故停止,留下好多没上釉的产品,积压在家中卖不出去。 那个年头,时局动乱,生意自然也时多时少。大家也会作一些传统的工艺壶拿到宜兴城里蜀山北厂陶器店中销售,有时送到丁山老混堂弄口的市兴会销售。
六瓤筋纹周盘壶 王寅春
有一次,丁蜀陶业老板华荫堂一眼看中了王寅春做出的两把茶壶,收去之后,让他店里做大缸最好的师傅王吉成送来四袋面粉。华荫堂对王寅春的评价是“王寅春真是个实在人。” 这时节,正是王寅春家青黄不接之际,两只壶换来四袋面粉,犹如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王寅春一家老小始终铭记在心。而华家的做缸客师王吉成,经华荫堂先生做媒,后来娶了王寅春的女儿王龙大。
六方井栏 王寅春
华荫堂先生慧眼识珠,非常器重王寅春,以五石米为代价向王寅春定制满汉全席餐具。整套工艺过程全手工操作,由王寅春和王石耕合作完成。王寅春在制作时,总要做三四套,以备工序中有损耗,可以及时补上。只是可惜,文革期间,破四旧被毁一套,另一套有的送客,有的摔破,留下了寥寥无几,着实可惜了。至此,在王寅春的中年时代,既到上海仿制过传统古壶,又接受过欧美、日本等客商订货做过洋壶,现在又精心制作过满汉全席餐具。可谓积累了丰富的多方面的经验,为他以后做出一件又一件名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铺砂石瓢壶 王寅春
抗战八年,全国人民都在苦难挣扎中过着艰苦磨难的生活,王寅春也是有客商来订货,就根据客商要求做壶;没订货空闲下来,为求生存,他就带着一家老小,做农用寿星壶过日子。8月,1945年。 小鬼子在上袁村烧杀抢掠,做垂死挣扎。 8月15日,一个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心的日子,一个举国欢腾的日子,日本无条件投降了。
矮蛋包壶 王寅春 蒋国兴藏
只是,青龙山上的小鬼子不愿向前来招降的新四军投降。 23日,8月。新四军攻克丁山,日伪军乖乖投降。丁蜀地区一度解放,100多名陶工参加了区大队和新四军。未完待续。。。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