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几十亩稻田的神秘鸟类,却成为稻农的宝贝?
黄河三角洲,是一片面积达5400多平方公里的年轻土地,北纬37度线由此穿过。黄河奔腾了5000多公里后,在这里融入蔚蓝大海的怀抱,黄河的淡水团与渤海的咸水团相遇,形成冲击力十足的“水色锋”奇观。
已在这里耕种多年的王准夫妇是江苏人,他们一直在等待稻米成熟,好在冬天来临前回到南方。
但他们发现,自己辛苦种植的数十亩稻田竟然被吃得一干二净,遗留在“案发现场”的几根鸟毛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线索。
究竟是什么鸟吃掉了稻米?
黄河三角洲拥有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目前监测发现,有野生动物1600多种,植物近700种,每年南来北往的鸟达几百万只。
无论是短暂停留还是安家过冬,长途跋涉之后,它们都要先饱餐一顿。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张树岩,一直在追踪一群神秘的鸟。它们数量巨大、昼伏夜出,很可能就是它们专门在晚上去吃王准种的稻米。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研监测人员 张树岩
前天也是傍晚,有三群,从黄河南往黄河北飞,我们估计是3万到4万只。
东营市公安局保护区分局
生态警员 张栓
我知道它不是大雁,因为大雁它会叫,它这个不叫,而且它的飞行姿态感觉是绸缎一样,在空中飘。
在黄河边搜寻了一个月后,张树岩终于找到了那群鸟儿的踪迹。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研监测人员 张树岩
震撼,身临其境才有这个震撼的感觉。数量有4万多只,里面主要是花脸鸭,有少量的绿头鸭和针尾鸭。
花脸鸭是东亚特有的一种鸟类,公鸭的脸像京剧花脸脸谱。中国曾是花脸鸭全球第一越冬地,如今,全球超过95%的花脸鸭选择在朝鲜半岛越冬。
2015年1月,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中,只记录到5只花脸鸭的存在。
2021年2月,花脸鸭从与野猪、麻雀同级的“三有物种”,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研监测人员 张树岩
这么大的种群数量在我们保护区是第一次发现,是个历史性的发现,它对我们研究花脸鸭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越冬地和习性分布,都有重要的价值。
如今的黄河三角洲,除了野外调查,还有生态监控,人们在随时关注着这些湿地精灵的动态。在这里生活多年的王准夫妇也加入到了保护珍稀鸟类的行动中。
王准夫妇种植的稻地成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多年的“鸟类补食区”。鸟类可以随时享用这里种植的粮食。
在收割时他们还要留下一部分,帮它们度过寒冬。
稻子终于收割,王准夫妇即将回到南方。在这停歇了两个多月的鸟儿,也即将开启南迁的旅程,它们必须要找到更多的食物储备体力。
人类留在田地中的谷粒,对天寒地冻、觅食越来越困难的它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同样在黄河三角洲流连的还有传说中的仙鹤,1987年,人们发现7只野生丹顶鹤在这里过冬。在全球,野生丹顶鹤仅剩两三千只。
追随着丹顶鹤迁徙的脚步,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生于秋阳和孙娇从东北来到了这里,她们非常好奇,主要以螃蟹为食的丹顶鹤在这里如何进食?它们能否获得足够的能量?
《大河之洲》是首部全景式展现黄河入海口风貌的大型纪录片,制作团队在黄河三角洲静静蹲守一年多的时间,用镜头捕捉广阔天地间四季轮转的极致景色,记录这片土地上万物生灵的动人故事。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生灵》讲述生活在黄河三角洲珍稀鸟类的生存故事,走进它们“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第二集《家园》记录讲述当地人民为守护人与天地生灵共同栖息的家园所做的努力与牺牲;第三集《和合》主要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讲述黄河三角洲的人民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下,不断开拓创新,探索人与自然和合共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这是一条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大河,一方成长在祖国版图上的息壤,一群翱翔在天涯海角间的生灵,一部书写在世代人心里的历史。
1月28日起 每周六22:00
《大河之洲》
三集连播,敬请观看
编辑:王鼎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