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80后小伙斥资4000万返乡创业 欲振南珠品牌

 

在雷州市覃斗镇流沙村,一位名叫何德边的年轻人的创业故事正广为流传。他在南珠走向衰落之时,毅然选择迎难而上返乡创业,斥资4000万元创建流沙珍珠孵化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基地,欲重振流沙南珠品牌。21日,记者走进基地,走近何德边,细细聆听他与南珠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他内心那割舍不了的“南珠情怀”。

何德边察看女工插珠。记者 李忠 摄

人声鼎沸处 开贝采珠忙

连日来,在位于覃斗镇流沙港旁的流沙珍珠孵化养殖加工一体化基地一片繁忙景象,200多名珠农们一字排开,或蹲或坐在堆积如山的珍珠贝前,娴熟地操作着手中的开贝刀,麻利地撬开贝壳,很快地把含有珍珠的螺肉从中分离出来,再倒进备好的收集桶里。

另一边,负责分珠的员工把满桶的螺肉倒进肉珠分离机,经过机器的高速搅拌,珍珠从螺肉中分离出来。再经清水冲洗后,珍珠就呈现出了晶莹剔透的真面目。

创办这间基地的湛江尊鼎珍珠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德边也忙得不可开交,这位“80后”的新一代“南珠人”脚上穿着防水长靴,来回巡视着采珠现场,期间不时有人来找他处理问题。手中的电话还频繁地响起,他又要忙着接听电话。

“这段时间正逢开贝采珠,要下订单的电话很多,实在是太忙,让你们久等了。”何德边略带歉意地解释道,但更多的是丰收的喜悦。“这次是基地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采珠,持续时间10天左右,预计可收获珍珠1300多斤,产值1000多万元。”据了解,这批珍珠贝养在流沙港的珍珠贝休养区和养珠区,经过14个月的精心培育,于3月9日正式开采。

由于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对海湾进行了清理整治,珍珠贝的养殖环境大为改善,再加上基地通过不断科研创新,改进传统养殖办法,珍珠贝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今年珍珠贝的含珠率和品质都有显著提高,收成还是非常不错的,预计产量可以达到5000斤左右。”何德边说,按照目前市场的珍珠价格10000元左右一斤计算,今年的产值可望达到5000万元。

孤身闯商海 千里卖珍珠

今年33岁的何德边出生在覃斗镇流沙村,在上世纪60年代,该村就有人搞珍珠养殖。改革开放后,更多村民投身到珍珠行业中来,该村80%村民从事珍珠养殖、加工、销售等工作,何德边的父母也不例外。

在娘胎里就接受“珍珠胎教”的何德边,自小就与珍珠结下不解之缘。他8岁就能在珍珠场帮忙干活,15岁时就掌握了珍珠养殖的所有工序,成为“行家里手”。18岁时,他怀揣“把家乡的珍珠卖到全世界”的梦想,离开家乡和亲人,背起行囊,开启了自己的珍珠创业人生。

2003年夏天,年轻的何德边肩背着靠借钱收购来的家乡珍珠,信心满怀走进广西北海,但推销过程却让他吃尽苦头。经过几番周折,这批珍珠终于脱手,仅赚2000元。钱虽不多,却是他外出创业的“第一桶金”,足可给他信心。

从那时起,备受鼓舞的何德边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把家乡的南珠卖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后来,他拥有了自己的珍珠贸易公司,从“提包客”变成公司老总,但2008年的金融风暴,不仅让他亏了多年的积蓄,还负债160多万元,公司被迫停业,一切又要从头再来。

在何德边困顿潦倒之时,尹团、尹南中等老一辈流沙“南珠人”竭尽所能,多次帮他走出人生的困境。十几年在外打拼的经历,让何德边对珍珠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对于老一辈“南珠人”的暖心关照,他更是心存感激,受益终生,迈出去的脚步也更加坚定有力。

初心不敢忘 谨怀“南珠情”

谈及返乡创业、投身珍珠养殖的初衷时,何德边坦言:“为了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南珠情怀’,赚钱倒是其次。小小的珍珠倾注着老一辈‘南珠人’几十年来的心血,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这种情怀也许与生俱来,不是想割舍就能割舍的。”

2017年春,何德边斥资4000万元创建的流沙珍珠孵化养殖加工一体化基地全面投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管理+技术+工种”全面参股的创新模式,由基地统一采购贝苗,免费发放给珠农,养殖成熟后再由公司统一收购处理,珠农不再担心亏本。目前,已有300多农户及贫困户以技术、管理、工种等方式入股,全员参股,既有工资,又有利润分红,在家门口就业脱贫奔上致富之路。

“南珠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现正逐渐走出低谷。在政府及老一辈‘南珠人’的大力支持下,也许再坚持3至5年,重振流沙南珠品牌的梦想就能够实现。”何德边满怀信心地说。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