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欧洲人要开始穿秋裤了
文/品论社
10月份以来,海外一项商品销售数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保暖内衣、秋衣秋裤在欧洲的销售额环比增长246%,其中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等多个国家均有3倍以上的环比增长,此外英国也环比上涨了将近2倍。
除了秋衣秋裤,被称为中国“过冬八件套”的保暖用品也正被欧洲人“卖爆”,“八件套”包括秋衣秋裤、保暖内衣、法兰绒睡衣、光腿神器、热水袋、暖手宝、羽绒服和电热毯。
在过去,中文网络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声称秋衣秋裤是中国的特产,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穿。
有好事者将之解释为中国人体质较差,不像欧美人种那样能抵御寒冷,所以冬天时只能通过秋衣秋裤来御寒,而“强壮”的欧美人则不需要。
这个说法显然有些无稽,且不说中国和欧洲气候存在巨大差异,单就保暖内衣这个商品而言,也不见得欧洲人就完全不穿,而且除了秋衣秋裤外的其他保暖衣物,例如羽绒服、冲锋衣、羊绒衫之类的,欧洲的销量和人均使用量并不低于中国。
那为什么中国人更偏爱穿秋衣秋裤呢?这里面除了文化因素(老一辈人往往认为贴身衣物更能保暖)、价格因素(秋衣秋裤显然要比羊毛衫冲锋衣便宜)以外,还有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冬天的室内温度。
众所周知,冬季取暖,有“加热环境”和“加热自己”两种方式。
“加热”环境,即是让周围环境暖起来,方式包括地暖、暖气、壁炉、火炕等等。
“加热”自己,即是让自己身体暖起来,通俗来讲就是穿多点、厚点衣服。
很显然,就个人取暖而言,“加热”环境的舒适性远高于“加热”自己,但受限于客观条件,长期以来,在过去社会发展落后的时代,中国人更多地使用的是“加热”自己的方式。
过去,在能源价廉量大的条件下,欧洲通过“加热环境”来获得更舒适的生活条件。而一穷二白的中国,能满足最基本的衣物御寒需求已经很好了。
毕竟穿多几件衣服、盖多几床被子总比地暖、暖气之类的要省钱,所以才会有了“中国人更喜欢秋衣秋裤”的说法。
但现在,时代变了。
随着欧俄关系恶化,欧洲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曾经价廉量大的能源供应一夕之间被截断,供需关系发生转变,能源价格出现暴涨。
虽然在此前,有消息称今年冬天欧洲大陆气候暖和,不会出现恶劣寒冷天气,而且早前欧洲天然气储备处于历史高位,所以今年冬天欧洲不会出现天然气短缺和价格暴涨的情形。
然而天气不如预期,随着12月份的到来,欧洲进入深冬,降温幅度大增,从伦敦到阿姆斯特丹到柏林到奥斯陆,欧洲北部地区气温迅速跌破零度,远低于往年平均气温,取暖需求大幅增长,天然气价格连续数日上涨。
取暖费上涨,叠加居高不下的通胀和持续的经济衰退,这个冬天对于欧洲老百姓来说,比往年要难过许多。
开源节流,既然“加热”环境变得不那么经济实惠了,那就“加热”自己吧。
于是欧洲人在室内也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和围巾,而秋衣秋裤,既便宜又环保,同时舒适得体,自然就成了欧洲人过冬御寒的法宝。
过去,欧洲从中国获得廉价的商品,从俄罗斯获得廉价的能源,从美国获得廉价的国防,三者共同合力之下,左右逢源的欧洲在混战了几千年以后,总算进入平稳高速的发展阶段,过上了几十年好日子。
然而和平与发展并不是必然的,在人类发展并不均衡的地球世界,竞争和冲突才是主流,这不,才过上几天好日子的欧洲人开始折腾起来了。
俄乌战争爆发以后,欧洲迅速与俄罗斯划清界限,并且大肆发动对俄制裁。将俄罗斯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能源大国推到对立面,对欧洲而言,无疑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愚蠢做法。
在民粹思潮裹挟之下,欧洲的所作所为都无比的“政治正确”,却不“正确”,也许要等到钝刀子真的切到肉的时候,傲慢的人们才会醒悟过来吧。
冬天总会过去的,春天总会到来的,然而寒冬里冻死了的人,在温暖的春天也不会再醒过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