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凳,风华绝代的闺秀之坐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坐具类家具甚是繁多。在众多古代家具中。有一种唤作“鼓凳”的坐具尤为突出,可谓是中国家具史的一朵奇葩。
鼓凳,是中国传统家具之一。按字面理解,即为"像鼓一样的凳子"。又称绣墩,因为在鼓凳四周用丝绣一样的图画做装饰。一般家里的家具都是方形,就会感觉缺少变化。有一个圆形的家具,就会给居室里增添变化,视觉非常舒服。
作为古典家具大家族中的“闺秀”之作,不同于大多数象征尊严、权利、地位的“男权”坐具,绣墩别出心裁地以女性化的圆润、婀娜、秀美展现出了古典坐具的别样风华。
绣墩的美,首先在于其形制的独树一帜,国人向来崇尚平衡、方正的肃穆美,古典坐具秉承这一理念,通常表现为四平八稳,以“方”为其形。而绣墩却“背道而驰”,以一种独特的圆润形象出现,外形秀气、体型小巧,比起方方正正的座椅多了几分女性化的秀美。
因为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的熏陶教育下,儒雅、成了人们推崇的精神品质。使得人们在平时的为人处事方面便讲究和谐之道,家具深受其影响,鼓凳则是这圆滑和谐之道的完美诠释。
绣墩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随之变为高型,绣墩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也由此而产生了。唐代,受佛教莲台影响,鼓凳多做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
到了明代,绣墩的体型相对于前朝开始变小,显得更加秀气,绣墩的材质也更加多样化:此时期名贵木材成为制作绣墩的主要材料之一,当时的木质绣墩重视木材自然的纹理和色泽,结构科学,榫卯精绝,追求线条的流动美。
清代是绣墩制作工艺的另一个高潮,清代的绣墩相较明代而言要更小一些,显得更为清瘦秀雅。鼓凳的凳面多为平面,造型瘦而秀雅,创作手段集雕、嵌、绘、漆等技艺,艺术价值非常高。
绣墩这一充满女性美感的坐具,用圆润和秀美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风华,不仅可以作为厅堂坐具,亦可以放在室外,随性享受户外情致。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不仅可休憩小坐、骋思怀古,亦可作为一件美观、雅致的工艺品,映照古典,书写风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