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漆林十万亩,生漆已蜕变!竹溪脱贫之路,未来可“漆”
(全媒体记者 刘巧玉)漆树林间,身着被漆染得锃亮工作服的割漆人带着一把漆刀和漆筒,时上时下地在两三丈高的漆树上“苦干一场”,只为那有“漆好清如油,照见美人头”之美誉的竹溪生漆;漆艺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精细地雕琢、曼妙地彩绘着漆艺品,一雕一绘间,尽显漆器之美、文化之韵;聚光灯下,一件件漆器华丽而不失优雅的陈列着,有的点缀着金片银线,有的镶嵌着贝壳玉石,它的美丽令人叹为观止......
由割漆人的“百里千刀一斤漆”到漆艺人的匠心制作再到呈现给世人的一件件精美漆器,生漆存恤着长久时光造就的温润美感,传承着千年来辉煌的生漆文化,始终焕发出永不衰变的艺术魅力。
追根溯源,“漆”迹可寻。据《竹溪县志》记载,竹溪县生漆历史悠久,不仅具有发展生漆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出产的大木漆是“中国五大名漆”之一,也是全国生漆主产县。拥有“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美誉的生漆,始于殷商,兴于汉唐,盛于明清,漆树栽种、采割、加工、利用等传统技术、工艺等历久弥新,民间传承延续至今。上个世纪50年代竹溪生漆就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曾被国家授予“优质漆先进县”的称号,1976年又被授予“中国生漆之乡”称号,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90年后期以来,由于受化工合成漆成本低廉的冲击,我县生漆产业伴随着全国生漆产业一起经历了曲折、跌宕的发展历程。
作为我县传统优势产业的代表,生漆怎样才能重新焕发出新活力?漆艺如何能不落窠臼,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漆器怎样才能走进更多百姓家?
生漆,曾经的“老、旧、冷”传统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正寻求突破之机,在完成自身“蜕变”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距离县城80公里的兵营镇四条沟村,是兵营镇的“北极”。说起四条沟村,多数人都会想到“山大无树木、地薄无收入、农民挣钱难”,“九山半水半分田”更是对这里的真实写照。但高山险阻,并不能抵挡四条沟村“我要脱贫”的决心和勇气。
▲四条沟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在四条沟村漆艺扶贫车间,记者看到不少村民忙碌的身影。漆器木胎打磨、漆器上漆、器件刮灰表布、调漆推光、器件大漆表布、漆器髹涂、打磨推光......在每一项生漆工艺流程,他们都无比地认真。
“自从今年九月初这个车间建在我们村,我就一直在这儿做事儿,离家里也近便,还能挣点钱贴补家用。”李志秀今年52岁,是四条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手生,不太懂漆艺品咋加工制作。在县劳动就业局的帮扶下,对我们进行了漆艺加工培训,车间也请漆艺技术人员全程技术指导。我这上手了之后,一天能拿七八十块钱。”
▲图右为李志秀
在村两委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四条沟村很多三留守人员、残疾人、贫困户都加入了扶贫车间,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在培训贫困人口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让更多的贫困户能依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真正实现扶贫车间建村口,脱贫致富有奔头目标。
据悉,该车间主要生产漆器、漆雕两类产品,包括漆碗、漆盘、漆艺屏风等工艺品。通过“订单+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承接北上广地区的订单,由扶贫车间将订单分配到人,对口生产、精准供应。目前,由县劳动就业局牵头,已经对4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漆艺加工培训,车间聘请了一名技术总工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车间现有8名熟练工和16名初级工跟班操作,主要开展莲蓬和葫芦等简易制品的试加工,视产品大小和制作工艺按每件10至4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试加工结束后正式签订劳务合同,工人薪资按劳计酬,采取计件模式,月工资预计可达2000元至3000元。
“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漆艺上说,我们车间出去的每一件漆器都是双重保证的,打的都是‘最原始、不掺假’的招牌。这也是我的初心,要做漆,做好漆!”
漆艺扶贫车间主要负责人彭涛告诉记者,“明家梁村有个几十年的老漆厂,90年后期以来,受化工合成漆成本低廉的冲击,生漆滞销,老一代的漆农逐渐不再生产和经营生漆了。我2016年回到家乡创业,在明家梁村成立了茂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涉及漆树种植、生漆及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后来,村里的几位老漆农找到我,说原来的老漆厂山上有一千多株漆树,产出来的都是好漆。经过一番考察,我发现能直接进行割漆的漆树有七八百株,然后我就组织着村里的漆农开始割漆,想建立一个漆艺车间的想法也开始在心里发芽。今年9月份车间建起来了,每一件漆器上用的漆都是老漆厂生产的漆。在漆艺方面,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派了几位知名专家来为我们这的工人进行授课培训,教授他们如何做出精致优美的漆器,而且刚开始的订单也是他们帮忙在中间牵线搭桥。”
“为了老漆厂,为了这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漆手艺,不管有再大困难,我也会坚持把生漆做好、做大!把竹溪生漆的招牌打出去!”彭涛坚定的话语传达出了他勇往直前的精气神。
据悉,2016年茂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流转了兵营镇四条沟、明家梁、麻湾、楠柴沟、小泉河等村土地共2000余亩,用于发展生漆产业,其中建设高效生漆示范基地200亩。
生漆产业在兵营镇的落地生根是我县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延长生漆产业链条、促进漆业带动脱贫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中形成特色,充分利用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提出“振兴竹溪生漆产业”口号,振兴我县大漆产业。将生漆产业作为脱贫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扶持,通过扩大栽植规模、弘扬生漆文化、培养产业人才、培育漆业企业等举措,着力擦光擦亮“中国生漆之乡”这一块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全县现有漆林面积约10万亩,主要分布在城关、龙坝、兵营、天宝、泉溪、丰溪、桃源、向坝等8个乡镇和8个国有林场。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全县漆树除天然野生外,人工培育品种大木和中木两个类型,其中大木漆约占全县漆树面积75%,中木漆约占全县漆树面积25%。
2018年4月25日,作为亚洲第一个以生漆为主题的博物馆——竹溪生漆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馆内设有展示区和工作区,收藏漆器100多件,以我县悠久的漆文化和产漆制漆的传统为基础,更好更广的推介了我县漆艺美学,吸引各地目光齐聚竹溪,这是我县生成的又一张生漆产业“名片”。
同年7月31日,北京与竹溪县非遗精准扶贫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龙王垭养生山庄举行,竹溪县生漆产业复兴迈出了一大步。北京市有关领导、企业家和学者纷纷表示,竹溪山水秀美、人文厚重、资源丰富、印象深刻。竹溪生漆产业历史悠久,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具有辐射与引领作用,双方在振兴生漆产业方面达成共识、积极对接。打造竹溪生漆产业既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北京市将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集聚力量,结合保护非遗文化,支持竹溪生漆发展,加快推动精准扶贫。
与此同时,我县先后请进100多名生漆及相关产业专家老师授课、讲座,采用“送出去、引进来”形式,让50多名从业者接受培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县开展漆文化学术研讨活动,举办漆艺术高峰论坛,建立竹溪生漆产业的学术地位,扩大竹溪生漆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竹溪生漆品牌。
今年3月18日,县人民政府与湖北人文漆道文化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湖北人文漆道文化有限公司表示积极响应我县提出的振兴竹溪生漆产业,在竹溪着力于生漆全产业链布局,从上层竹溪大漆文化建设,中层大漆产业集群到底层的产业配套全方位打造“竹溪大漆”的城市名片,为生漆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开发生产更多精致漆产品,实行规模化生漆种植,创建生漆文化创业产业园,进一步教化引导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力争在竹溪唱响生漆品牌,做大做强共同的生漆事业。
8月8日,我县与中漆科技有限公司洽谈漆艺村建设项目。中漆科技有限公司代表讲解了《竹溪国际漆艺村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相关条款,双方并就第一阶段项目建设达成初步协议。据了解,该项目第一阶段是建设竹溪国际漆艺村核心区,初步规划在龙王垭景区内,以竹溪生漆博物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项目第二阶段是建设中国漆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一期建设的产学研示范基地集研发、孵化、展示、创意、文化交流于一体,将成为竹溪发展生漆产业的试验田和发动机。
《世界工艺美术史》一书中说,“生漆作为一种材料,无论是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还是从生漆与人类源远流长的关系考虑,都会延伸到遥远的未来,而且会比今天更重要。”
您看,走过岁月变迁,历经沧海桑田,竹溪生漆在38万竹溪人的共同期盼和努力下,正焕发新生,熠熠生辉!
竹溪,未来可“漆”!
文章来源:竹溪县融媒体中心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