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知识必学:五味子
诗人王维一次偶染小疾,便自去买药,来到一家药店门口时,见到柜台内坐着一位端庄秀丽的少女,心中不禁暗暗欣喜。于是故意走上前问道:“姑娘,今日上街忘带药方,望姑娘方便一二,不知可否?” 姑娘见来人举止文雅,连忙站起身来,彬彬有礼地答道:“方便顾客治病救人,乃医家本分,客官但说无妨。”
王维接着说道:“一买宴罢客何为。”
姑娘莞尔一笑,从容答道:“酒阑宴罢客当归。”
二买黑夜不迷途,夜不迷途因熟地。
三买艳阳牡丹妹,牡丹花妹芍药红。
四买出征在万里,万里戍疆有远志。
卖药女对答如流,王维非常佩服,然有心于高其一智,遂继续问道:”五买百年美貂裘。”“百年貂裘好陈皮。”“六买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七买难见熟人面。”“难见熟人是生地。”“八买酸甜苦辣咸。”“世人都称五味子。”“九买蝴蝶穿花飞。”“香附彩蝶双双归。”“十买青藤缠古树。”“青藤缠树是寄生。”
王维连声称妙,暗自思忖这姑娘才学惊人可谓内外双绝,从此发奋苦读终中榜及第,但他心中始终忘不了那女子,便特意到药铺去向姑娘求婚,二人喜结良缘传为千古佳话。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晴圆,自古是才子佳人。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一味中药—五味子。
五味子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五味子虽小然五味俱全,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可慰五脏,五味子以其五味而能补五脏气养五脏。宋朝名医苏颂这样形容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所以五味子由此得名。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苦多,然俱带咸味,大约五味咸具之中,酸为胜,苦次之。故有五味子之名。
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莲花状。七月成实,丛生茎端,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入药生曝不去子。今有数种,大抵相近。雷言:小颗皮皱泡者,有白扑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皆全者,茎赤、花黄、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
秋天的五味子,那一条条青藤缠满了架杆,藤上挂满了五味子果,这些大大小小的果子像是一串一串的玛瑙挂在枝上,晶莹剔透,粒粒如宝石夺目。一抹夕阳,斜斜阳光,绿叶留斑驳,嘴馋的必忍不住摘一串,新鲜的五味子不仅仅是颜色诱人,口感更美。入口酸、甜,有经霜后秋天的清爽和凉意。切记吃鲜五味子不能吐核,吐核的都是外行。核有一点辛和一点苦但是越嚼越香,核是植物的精华所在,吐核便是只吃三味,差了两味。星云大师说人生有五味:童年是美味,青年是甘味,中年是苦味,老年是涩味,修行是禅味。解读人生五味子,甜酸苦辣中有咸。想来星云大师喜爱五味子,以至于如此通达。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晒干。生用或经醋、蜜拌蒸晒干用。北五味子在7月下旬果实会进入着色期,果实中糖色素含量随果实成熟度增加而增加,但是后期则呈递减趋势,果皮薄不耐积压,果粒易脱落,所以8月末至9月中旬为果实最佳采收期,此时的果实中各种成份不但高而且稳定,这样就会保持住药材的道地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植物亦然。药分南北,多有南药北用北药南用之说,五味子有南五味和北五味之分,如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分。南五味色鲜红、个头小、果粒小、肉轻薄,偏于敛肺止咳,治风寒咳嗽有奇效。北五味紫黑色、个头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补心肾最益,治虚损劳伤最妙。即是: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虚损劳伤劳嗽北五味最妙;风寒在肺宜用南者。但是南方人常说南五味道地,北方人则说北五味地道。我们这里盖以北五味子为标准,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言: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
北五味子又叫面藤、山花椒,属木兰科植物,缠绕性红褐色藤本,茎长可达10米,卵圆形单叶互生,叶柄常带红色,聚合浆果圆珠形,红色,成串着生于伸长的花柄轴上。花期5~6月,果熟期8~9月。生于阳坡杂木林中,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上。五味子一般第3年开始开花,但花数不多且很少结果,生长4~5年后,可以采收果实,后产量逐年增长。
南五味子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当地药农习称“冷饭团、紫金锤”,根叫“红木香”,树杆的皮剥下来称“紫荆皮”(紫荆皮一种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另一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的根皮。临床应用应注意甄别。)南五味子的果、根、皮都是中药材。
葛洪《抱朴子》有载:“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淮南公羡门子服之十六年,面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这些记载使得五味子有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古籍中又载有五味子治黄昏嗽。黄昏嗽是指人在日暮黄昏时咳嗽。《丹溪心法》解释为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寒凉之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药王孙思邈有言: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从中可见古人对于五味子之喜爱。
饮食佳法如下:
五味子茶:取五味子9克,冰糖适量,开水焖15分钟后作茶饮,味道酸甜口感上佳。可明显降压,并有防治冠心病之功效。
五味子膏:取半斤以上五味子,洗净,煎两次后汤汁合并,再煎取浓汁至稀流膏样,再加入适量的蜂蜜,加热至黏稠液状即可。食用时一日两次,每次2汤匙,以温开水送服。此法服用可养肝益肾,生津涩精。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述了慈禧服用五味子膏案,“光绪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少加蜂蜜收膏。”其为西太后此方制于六月,为补益和安神而专用。《本草衍义》载:“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医学入门》用治梦遗虚脱,熬膏方法相同,服用方法为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本于先天之水,化生后天之木,则五脏相生,精气充足,故治劳伤羸瘦,补不足。核形象肾,入口生津,故主强阴。女子不足于血,男子不足于精,故益男子精。每次食用1~2小勺具有滋阴涩精之功,用于肾阴不足型早泄有特效。
五味子酒:取五味子1斤,白酒10斤。将五味子洗净后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摇1次,浸泡15天后即可取用。日饮适量,有镇静、强壮、安神之功效,可治神经衰弱、头晕、心悸、健忘、失眠、烦躁等症状。
五味子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历史上很多名医都认识到了五味子可以养五脏之气,唐名医孙真人认为“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五味子咸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医学家李士财对五味子的养五脏之功效的阐述更为细致,他还把五味子誉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
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五味子所治之证《伤寒》仅言咳逆,《金匮要略》则兼言上气,如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小青龙加石膏汤之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也。夫伤寒有伤寒之关键,无论其为太阳、少阳、少阴,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干姜;杂证自有杂证之体裁,即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一语,已通概全书大旨,试观《金匮要略》中有脉沉而用五味子者否?盖五味子原只能收阳中之阴气,余则皆非所宜。
《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而五味子最为显著的功效就是止咳。张锡纯曾说“五味子敛收之力甚大,若咳逆上气挟有外感者,须与辛散之药合用,方能服后不致留邪。”咳嗽中有一种叫做“黄昏嗽”,是肺虚气逆,兼挟虚火之症,名医张山雷、朱丹溪、黄宫绣等皆用五味子来治疗此病。盖因五味子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伤寒论》凡遇咳者必加五味子、干姜,义甚深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故咳虽肺病,而其源实主于脾,惟脾家所散上归之精不清,则肺家通调水道之令不肃,后人治咳但知润肺消痰,不知润肺则肺愈不清,消痰则转能伤脾,而痰之瘤于肺者究莫消也。干姜温脾肺,是治咳之来路,来路清则咳之源绝矣;五味使肺气下归于肾,是治咳之去路,去路清则气肃降矣。合两药而言,则为一开一阖,当开而阖是为关门逐盗;当阖而开则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龙汤及小柴胡汤、真武汤、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里无别也。
本品虽五味俱全然以酸为主,善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等同用。另其甘温而涩,可入肾经,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亦可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可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如五味子散;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
五味子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饮。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天花粉、黄芪等同用,如玉液汤。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 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生地、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
盖之:佐半夏治痰;佐阿胶定喘;佐干姜治冬月寒嗽;佐参耆治夏季困乏;佐蔓荆子洗烂弦风眼;佐麦冬五倍治黄昏咳嗽。合吴茱萸治肾泄。入醋糊为丸治胁背穿痛。
现代研究发现五味子含有五味子素、枸橼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并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所以,五味子及五味子膏可用于养心安神,健脑益智,保肝护肝。
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五味子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及幅度增加,并有增加胃酸及降压作用。不宜过量使用,口服生药20g以上可有打嗝、反酸、胃烧灼感、肠呜、困倦等,偶有过敏反应。
痨嗽宜用北者,风寒宜用南者。滋补药用熟。治虚火用生。敛肺少用。滋阴多用。止泻槌碎。益肾勿研。润肺滋水蜜可拌蒸。
本人笔记中由四则验方如下:
小儿遗尿:五味子、五倍子、菟丝子等分研末,用水调成糊状,敷脐,次日清晨除去。
神经衰弱:五味子90克,炒熟研末,用白酒500毫升浸泡72小时。每次服10毫升,每日两次。
体虚多汗:五味子、麦冬各9克,牡蛎12克。水煎服日一剂。
慢性支气管炎:五味子3克,苦杏仁3克,甘草3克,麻黄3克。水煎服日一剂。
五味子分北五味和南五味,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近年畅销,药材价格逐渐升高,以前不法商贩将南五味掺入销售,现今北南五味价格相差不多,他们又把山葡萄籽种掺进去,鉴别要点如下。
北五味:又称辽五味,为不规则圆球形,直径5-8毫米,表面紫红色,陈货颜色发暗呈褐色,有时可见白霜,果肉皱缩柔润而有明显光泽,尝之有较浓酸味,内有黄色肾形种子2粒,极个别含种子1粒,种皮颜色光亮,捏碎有香味,味辛苦。
南五味:又称西五味,山五味,为不规则圆球形,直径3-5毫米小于北五味,干品多呈棕红色(陈货为暗棕色),干瘪皱缩,较辽五味果肉薄,常紧贴在种子上,内含肾形种子1-2粒(成熟的北五味子一般都是2个种子),种背部有疣状突起,味微酸,辛苦。
山葡萄外形与南五味极为相似,果实轻泡外皮易捏碎,几无皱缩,内含圆形种子若干粒,种子切开后种芯呈黑褐色,而正品五味种子肾形,切开后种芯肉呈白色,这是辨别五味子同山葡萄的最明显区别,另外,五味子果肉与种子不易剥离,用手轻捻显韧性。而山葡萄果皮较薄而干燥,用手轻捻则皮碎子出。
以色红,粒大,肉厚,油性大者佳紫黑者最良。青岛地区一般习用北五味子,南五味子色红而枯多不用。
另有四川习用翼梗五味子,云南习用红花五味子等自产自销方式,不再赘述。
后记
目前五味子最大的问题是提前疯狂掠青采摘,掠青即是指林区农民、无业人员等采摘大军进行未成熟采摘,五味子的采摘期最甚者整整提前了一个月,就这样珍贵的野生资源被无情浪费了,提前采摘的五味子重量只有成熟的一半左右,没有成熟的五味子药效未知。
五味子是我国珍贵的野生药材资源,国家三级保护物种,其药用价值极高。五味子地道药材原产地成熟期大多在8月上中旬,也就是农历二伏之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采收,随熟随采,野生的五味子果红,外观饱满且质地坚硬时为最佳采摘期,每年9月是我国法定采摘五味子的日期,然而如今药农在未成熟时即拉网式采摘,当地人采摘早在7月中旬就开始了。那时五味子果实还刚刚由白泛青,远未成熟,可满山遍野已尽是采摘青果的药农了,采摘者采摘五味子的方式十分野蛮粗暴,遇到不便下手的就用耙子将五味子连秧带果一同拽下,高处钩耙不及的地方就用镰刀割断五味子藤取其果实,最甚者索性将支撑五味子藤的树干砍断。山林中随树干倒地的五味子藤枝匍匐在地乱作一团,泛绿的五味子果实被一拨接一拨的采摘者肆意践踏。杀鸡取卵式的采摘以及保护不力,使得五味子野生药材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不止是五味子,其他野生珍贵药材如龙胆等已到灭绝边缘,何其痛哉!!!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