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杯子不带把儿?
有好奇宝宝在后台问我们:你说我们古代的杯子为什么都是没有把儿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能要干点讨人厌的事情,Diss下这位粗心的宝宝。
谁说中国古代杯子没有把儿的?
早在龙山文化时期,杯子就已经有把儿了,还是标准的现代简约风马克杯式。
黑陶单把杯,新石器时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商周时饮酒的酒器,有一些也是带把手的。
兽面纹斝,商早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的漆耳杯有耳,也相当于把的功能。
彩绘漆鱼纹耳杯,西汉
另一种铁定有把手的杯子,叫卮,是一种产生于战国末期的酒器。
汉代 青铜镂空缠枝花卉纹带盖卮杯
据记载,卮,最早是青铜器,之后有玳瑁卮、漆卮等各种材质,流行于汉代。
西汉 玳瑁卮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种卮不但有把手,还有盖儿。从考古发掘及传世的卮器参看,战国、西汉时期的卮都有盖,盖缘多有凤鸟形纽(以三个较为常见)。
汉代 玉夔凤纹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卮的把儿都很有特点,特别像只小蝌蚪,圆扣儿后边永远跟着条小尾巴。
西汉 铜镶玉卮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金扣象牙卮(象牙部分为修复)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金扣漆卮(漆器部分为修复)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汉代 铜鎏金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这种小型把儿的卮杯之后越来越少见,后来被少数民族地区的老百姓改成了这种↓
元代 缠枝牡丹纹鋬耳金杯 内蒙古博物馆藏
辽代 鎏金“高士图”錾花银把杯 内蒙古考古文物研究所藏
金代 定窑白釉板沿单柄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此可见,从战国到元,甚至是后来的明清,我国的杯子都曾出现过把手,只不过,不是主流,容易被世人忽视。
白瓷圈柄杯 唐代
这就让人有点纳闷儿了,有把手的杯子,饮水、喝酒都比较便捷,且早有这种形制,为何老祖宗就是弃而不用呢?
两个原因: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
我们先说客观原因。
中国的茶杯源于碗
在中国古代,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茶叶作为蔬菜,与饭菜相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
因此,最初的“茶具”就是碗。
而之后中国生产茶具深深受到了“碗”的影响,多数不带“把”。
越窑海棠式杯,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再来说说主观原因——中国人不接受带把儿的杯子。
这主要来源于古人的一种内心的信仰——对于礼与雅的追求。
礼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代更是有着分明的等级制度,衣食住行都注重于礼制。
一直以来,中国人认为单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酒礼作为封建礼制社会重要礼仪之一,饮酒应双手执杯,以表示庄重与尊敬。
如今的酒席上,我们仍然惯用双手持杯与人敬酒,其举措就是古代酒礼的一个礼仪传承。
此外,中国人的杯具,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用途和位置,相互制约而互不干扰,体现了“律”的文化内涵。既然是 “律”了,繁复的设计自然就不需要了。
大多数的茶都是需要用沸水冲泡的,如果是带手柄的杯子,饮用时手会感受不到茶水的温度,不免会烫伤唇舌,喝像也会非常狰狞,面目可憎的样子与礼相悖;
而没有手柄的杯子,人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茶杯,进而判断是否可以饮用。
斗彩高士图杯,明
雅
古人喝酒极为讲究,不仅讲究酒德和酒礼,还要追求雅。
“饮酒,非饮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为了提高饮酒兴致,这样的诗情画意是基本。
所以作为饮酒之杯,自然不能是单手拿着把儿的酒杯。
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如果李白拿的是一个大马克杯,看着就像街边的人喝啤酒,这画面未免不太符合当时文人追究的雅致意境吧。
如今我们能见到的杯子带把儿,主要概念来源于西方人。
清中期时,马克杯传入中国,清代晚期和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杯子便越来越多。
那么,在没有杯子把手的年代,古人是如何做到喝茶防烫手的呢?
唉~我们有托儿啊!
宋朝的《演繁露》里是这样记载的:
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金胎画珐琅杯盘,清乾隆
所以,不是中国人不怕烫——我们老祖宗用的盖碗(托盏)的底托是可以防止烫手的。
观复·三多盖碗套装
但英式茶杯也有托儿啊,为何还是要把手呢?
这主要受到他们本土文化的影响:
欧洲的茶杯,源于金属酒杯,一般是银或者锡的。这种金属材质的茶杯导热性较好,饮用茶水时会烫手,所以大多有“把”,有的茶杯甚至是双“把”。
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还是会透露出其最初的文化底蕴。
观复猫下午茶三件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