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古建筑遗址
周明堂遗址 周明堂遗址位于岱顶东北大津口乡明家滩村,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和诸侯朝见 的地方。《史记.封禅书》载:“泰山东北址有古明堂处,齐有泰山之明堂也。”《泰山小史》称:“周明堂在岳之东北,山峪连属四里,今遗址尚存。”1921年, 李家泉村民韩富甲兄弟在明家滩整修地堰时,挖出周明堂遗物玉器盘、碗、鼎等11件,被济南茹古斋购去变卖,后流散国外。今村西首山崖下有清泉,摩刻“明堂泉” 。
登封台遗址 登封台遗址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前。《汉官仪》载:“秦篆刻石东北百余步, 得始皇封所,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清金《泰山志》称:“山上置圆台,径五丈,高九尺,四壁上饰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BE3E,广一丈,围以青绳三周。燎坛在其东南角,高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门,方六尺。 ”清光绪年间《泰安县志》载:“古登封台在岳极巅,为七十二君封台,台右有碣, 题此四字。”今极顶玉皇庙内有《古登封台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立。
社首山遗址 社首山遗址位于泰城西南隅,与蒿里山相连。清顾炎武《考古录》称:“社首 山有社首坛,古帝降禅多于此,有宋王钦若坛颂碑。”历代帝王封泰山禅社首或蒿 里山的,有周成王、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宋史》记载:“太平 兴国中(976~984),有得唐玄宗禅社首玉册、苍璧,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令瘗 于旧所。”明查志隆《岱史》载:“明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十六, 有司献于朝,验其刻,乃宋真宗祀后土文也。”1931年春,泰安驻军马鸿逵部在蒿里山顶修烈士祠,掘出唐玄宗和宋真宗禅地玉册。1950年,马鸿逵将其存入美国洛杉矶某银行。1977年其夫人携玉册到台湾,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1951年,社首山因凿石被毁。蒿里山降禅遗址今存烈士祠基址及《光明正大碑》 。
烽火台遗址 烽火台遗址位于泰山西北麓长清万德镇万德南村104国道东侧。土层长31米、 宽16米、高20米,燃火点基高4米、长11米、宽8米。周围数十米内有散存地面的灰陶、黑陶器碎片,属春秋战国时遗物。
汉明堂遗址 汉明堂遗址位于泰山主峰东南麓西城村东,东有明堂河,西有明堂泉。遗址东 西长180米,南北宽80米,高17.6米,文化层堆积厚达1~3米,东北侧是石壁,其余三面剖面上均能看到红烧土、灰坑等痕迹。曾出土周及汉代遗物,传为汉明堂故址。 一说汉明堂故址在今泰安郊区故县村旁临汶水处;一说当在故县南石碑村石汶河侧, 故址已被河水冲没。
竹林寺遗址 竹林寺遗址在泰山西溪长寿桥北,创建年代无考,自唐以来屡兴屡废。元代元 祯初年高僧法海重修,明宣德三年(1428年)高丽僧满空禅师又加拓建。元李谦《重 修竹林宝峰寺记》称其:“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 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可惜后遭火灾而毁。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吴维城在《重修竹林寺碑记》中载:“其时绿竹千杆,银杏双挺,今荡然也。”现遗址有无极庙,为兖州镇守使张培荣于1925年建。
泰山书院遗址 泰山书院遗址亦称泰山上书院,北宋初孙复创建。初在岱庙东南隅,名信道堂。 后移泰山凌汉峰下,名泰山书院。庆历二年(1042年),孙复赴京任校书郎、国子监 直讲,书院停办。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泰安知州许应元拓修泰山书院,延请名 师讲学。同时,佥事卢问之于其地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胡瑗,称三贤祠。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安知县徐宗干再次重修,并奉明御史宋焘、清大学士赵国麟入三贤祠,遂改称五贤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泰安知县朱钟琪就其地创办仰德书院。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泰安知府姚立德在泰城上河桥西创办泰山下书院,请 唐仲冕前来讲学,从者甚众,盛况空前。
徂徕书院遗址 徂徕书院遗址位于徂徕山北,今其地称作书坊。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 年(1040年),石介在家服丧期间,创建徂徕书院,聚徒讲学,人称“徂徕先生”。 庆历二年(1042年),石介服除,召为国子监直讲,徂徕书院停办。
青岩书院遗址 青岩书院遗址位于泰城灵芝街南首。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赵国麟借宋焘 青岩旧址建讲堂、书室数间,讲学其中,名青岩义社。乾隆五年(1740年),泰安知 府王一夔拓建,书院复兴。其遗址今为灵芝街小学。
岱麓书院遗址 岱麓书院遗址位于泰城资福寺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泰安知府徐大榕在 冥福寺故址创建岱麓书院,“规模宏大,堂舍轩敞”,久盛不衰,至清末改为山东 省立第三中学。今为泰安第六中学。
孔子庙遗址 孔子庙遗址位于岱顶望吴峰下,望吴峰俗称孔子岩。传为孔子望吴城门外白马 处。明建过化亭,后亭毁,建孔子庙。嘉靖、万历年间修葺,设颜子等4配。清康 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易石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赐额“因高喻大”。前有石坊,额“望吴圣迹”。庙南北宽15.45米,东西长25.65米,仅存庙门垣墙及殿基。
隐仙观遗址 隐仙观遗址位于徂徕山礤石峪溪东岸,坐北朝南,依山势叠筑而成。有玉皇殿 1间,分上下两层,上为木结构,下有石砌门,额刻“金阙云宫”。后有三清殿3间, 西侧前有吕祖殿3间,后有六逸堂,原祀竹溪六逸,额“筱洞天”。原有灵官庙、 山神庙、六逸亭、迎仙桥等,后均毁。
谷山玉泉寺 谷山玉泉寺遗址位于岱阴群峰之中,又名佛爷寺。北魏僧意创建,金代僧善宁 重建,元代僧普谨在东北侧创建七佛阁,屡兴屡废。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4次重修。明清盛时有僧侣百余名。今院内银杏参天,石台高筑,碑碣遍布。台上原有大雄宝殿3间,中祀释迦牟 尼,侧立十八罗汉,四周有壁画。正殿前有献殿3间,祀唐魏征等。殿西侧为禅房。 “文革”中均毁。
神通寺遗址 神通寺遗址位于泰山北麓柳埠镇东北昆瑞山谷中,古称朗公寺,隋开皇三年( 583年)易名神通寺。谷东为青龙山,西为白虎山,北为通天峪,南临锦阳川支流。东晋前秦皇始元年(351年),高僧朗公西游东返,隐居于此,创建朗公寺。当时有 上下诸院十余所,长廊广袤千余间。隋唐时更加兴盛,僧侣达500余人,大建佛塔,广造佛像,遂成佛教盛地。原寺以门楼、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禅堂、法堂为中轴线,左右以伽蓝、达摩两配殿及斋廊为翼,至清代荒废。今谷中讲经堂、天王殿遗址尚存。讲经堂传为朗公讲经处,现存完整青石柱4根,残柱4根:有的仅存半截,有的仅存柱础。1964年,在其后发现唐代殿堂遗址,基台呈长方形须弥座,东西长12.65米,南北宽10.77米,高0.75米,束腰0.3米。束腰处雕有各种形态的歌舞伎人物。1980年复原基台,建长廊保护。青龙山上,自南而北有四门塔、小宋塔、小唐塔、小龙虎塔。白虎山西崖为千 佛崖石窟造像,前有墓塔林。
涌 泉 庵 涌泉庵遗址位于白虎山之西凤凰山南麓山腰,面积638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 历城县志》载:“明段雄《重修记》:‘稽其所自,乃于大隋开皇时重修。庵之创建当在齐、梁之间。’”今存后殿,面阔3间,进深2间,砖木石结构,为清代重修建筑。存《重修涌泉庵记》、《重修涌泉桥记》等明、清碑碣数块。殿西有吕祖祠遗址。
青崖寨遗址 青崖寨遗址位于五峰山东南青崖寨山上。金、元时东平路行万户严实于此屯兵镇守。明崇祯年间,以孙化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此安营扎寨,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现存半穴式古建筑群残迹260间,断续寨墙高1.5米至3米、长300米。寨东北2公里的黄山顶、聚仙峰顶有残存建筑约160间,碑基1座。青崖寨门面向西北,高3米,宽2米,长4.5米。山上有沿寨曲径马道2条,哨位4处。寨内有石对臼7个,直 径0.6米;饮马池1个,直径10米,深1.5米;石瓮2个,直径1.5米,深0.8米;水槽 1个,长2米,宽1.2米;方水槽2个。山寨下西北有校场、讲台及大量宋元时期陶瓷片。
唐王寨遗址 唐王寨遗址位于崮山镇大崮山村东北,南北长300米,宽80米,面积2.4万平方米。寨内有高3.5米、宽4米,连环成套的石屋112间,有寨墙、寨门、蓄水池等残迹,为古代驻兵和避难的场所。传唐王李世民遇隋兵围追,即登山筑寨避兵,故名。
黄崖寨遗址 黄崖寨遗址位于长清县孝里镇东南黄崖山上。呈“丫”字形,清咸丰年间建, 叠涩式全石结构、石木房屋约1200间,分布在东南至西北6公里之间,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现尚存残破的一二寨门、吴家宅子及断墙残壁。此寨因江苏仪征人张积中居山讲学而建。张积中避祸来山东传授大成教,深得人心,远近弟子和进山避乱者近千户,约5000余人。后被清政府视为企图惑众作乱,调兵围寨剿杀,2000多人遇难。
(来源:泰山景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