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刻 铜 墨 盒 记(一)

 

刻铜墨盒是流行于中国近代的一种文房用品。它集工艺、书画、诗文、篆刻和装饰花纹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在方寸之间镌刻人间万象,成为世界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铜墨盒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一则美丽的传说:乾隆年间,有一秀才参加乡试,娘子担心考场上研墨耗费时间,想出一妙计!用棉粉扑饱蘸墨汁,再装进粉盒之中,让相公带到考场使用,聪明的娘子还在墨汁之中混入麝香、冰片粉末,给相公醒脑提神。考场里,墨汁暗香涌动,秀才文思如泉涌,诗成泣鬼神,最后是鳌头独占。此事传开后,应试举子争相仿效,作为一种文具的墨盒诞生了。

同治年间墨汁鼻祖一得阁创始人谢崧岱在《论墨绝句》中说:“古用墨,无所谓盒,墨盒者,因砚而变通者也。然求始于何时,创自何人,终无确据。”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一得阁液体墨汁问世,铜墨盒取代替砚台成为文人书案上的必备之物,给以阴刻、阳刻和双钩线刻为表现手段的刻铜艺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载体。刻铜艺人以刀为笔、视铜如纸,在铜墨盒上镌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诗词歌赋等多种图案文字,使它完成从文具到艺术品的飞跃。

刻铜艺术大师陈寅生、张樾丞和姚茫父

晚清至民国时期,刻铜艺术以陈寅生、张樾臣和姚茫父最为著名,世称刻铜三大家。

陈寅生(1830—1908年?)、名麟炳。顺天府(今北京市)人、同治年间秀才。是开创素面铜墨盒上镌刻书画之先河的刻铜第一人。

寅生博学多才,书法、绘画和篆刻造诣极高。尤其是刻铜技艺,虽刻如写,刻人物惟妙惟肖;刻山水气韵生动;被誉为一代刻铜宗师。

记叙寅生刻铜技艺的文献,始见于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前后著名钱币学家鲍康(1810—1881年)所著的《续丛稿》之中:“陈寅生麟炳。工篆刻。所镌铜墨盒足与曼生壶并传。都人士争购之。厂肆颇有袭其名者。”

寅生刻铜的最高成就是以字为胜,所刻之字铁划银钩,字字珠玑,既有飘逸隽永之美,又有方正婉约之风,浓郁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其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和《出师表》等名篇。作品落“寅生刻”之款。公认的“寅生刻”铜墨盒真品目前仅见数十方。

文献记载:寅生“同治初年于京师琉璃厂设万丰斋墨盒店,专业刻铜,其所刻铜墨盒,闻名远近。士夫学子莫不以案头有陈刻为重”。

作为晚清刻铜艺术的代表人物,寅生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完美融合的统一体,成为清代刻铜艺术的珍品。

张樾丞(1883—1961年)、名福荫。河北新河县人。十四岁到京城琉璃厂“益源斋”刻字铺拜师学艺,练就一手高超的治印技艺,人称“天下第一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由张樾丞于1949年手篆而成。

民国初年,樾丞创设“同古堂”墨盒铺,以制作、销售刻铜墨盒为主业,兼营治印。

樾丞首创将竹刻技法“阳刻”和治印技法“双钩线刻”移植到刻铜之中,丰富和发展了刻铜艺术的表现力,成为民国时期成就最高的刻铜艺术家。

民国初期和中期,源于对刻铜艺术的热爱和发扬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责任感,一批书画大师和文人雅士积极地参与到刻铜艺术实践之中,铜墨盒的艺术价值被迅速提升。著名书画大师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陈半丁、王梦白、吴镜汀、江寒汀和王雪涛等常常雅集“同古堂”,与樾丞一起研习刻铜之法,并直接在素面铜墨盒上题绘画稿,世称为“画铜”。樾丞则亲手引刀镌刻,用刻铜艺术语言完整地体现大师原作的风格,使之羽化成蝶,演变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刻铜艺术品!书画与镌刻珠联璧合,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工匠的精湛技艺交相辉映,被人们称为“双绝”。

姚茫父(1876--1930年)、名华、字重光、号茫父、别署莲花龛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

茫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教育家,为京城“画坛领袖”之一。其多才多艺,一生作品甚丰,被誉为“京都一代通人”。是书画大师参与刻铜墨盒创作的代表人物。人称“铁笔姚”,奏刀刻铜名扬一时。

茫父刻铜题材丰富,作品多篆印章文,以梅兰竹菊最为著名。刀法流畅清晰,风格灵动秀美,人物多取材于古代传说故事;山水多取意于诗词歌赋;花鸟多自题诗词于其上。书法则是正草隶篆各体互为渗透,金石书画熔为一炉,文人气息和金石味厚重,透露着一种强烈的绘画美。 

据说:茫父自己书画并镌刻的铜墨盒,落款姚华。由茫父书画,樾臣等刻铜名家镌刻的铜墨盒,则落款茫父。

在一批大师级文化名人和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之下,刻铜艺术迎来继晚清之后的又一个鼎盛之期,并孕育成熟民国时期刻铜墨盒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待续)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