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在世界屋脊上建起医学实验室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启动于2015年,是我国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大转折和全新起点。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的推动下,西藏自治区“1﹢7﹢13”家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1”家地市级及以上医院先后被确定为受援医院;2022年,又开始对158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它让雪域高原有了更多好“门巴”,让茫茫戈壁告别缺医少药的窘境,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医疗惠民的温暖。

几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医疗活动本身,不仅改善了民生,更凝聚了民心,在巩固民族团结、推进边疆发展、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难以忘记,2018年11月7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里一片欢腾的场景。那一天,医院检验科通过ISO15189评审。前后历经3年,我们建起了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大家鼓掌、欢呼,开心地快要忘乎所以。

很多年过去了,我心中许多难忘的片段仍与那片雪域高原相关。自2015年8月第一次踏上拉萨的土地,这里就犹如烙印一般刻在了我的生命里。

北京协和医院首批援藏医疗队员在西藏那曲老乡家。前排(左三)为邱玲。

尽全力,静待花开


2015年7月底,中组部首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号角吹响,北京协和医院承担援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任务。接到消息后,我心中有个声音默默地说:“这个事儿我得去。”在一系列援助工作的起始阶段,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好调研和整体规划工作。不到两周,任命下来了,我将在2015年8月—2016年9月期间,牵头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援助工作。

其实,我是带着很多牵挂去拉萨的。医院里,我负责医疗和质控工作,带教5名研究生,科研任务比较重。家庭中,6岁的女儿马上要上一年级,76岁的母亲正在接受肺癌治疗。可是,高原需要我,我就得尽最大的努力。我的行囊里有对同事、学生和家人的不舍,也装满了对藏区的憧憬和向往。

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后,我抓紧时间对当地病种、患者情况及检验科服务能力进行调研。我了解到,随着国家对西藏自治区政策、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医院基因扩增检测实验室增添了不少先进检测设备。但实验室管理及技术水平仍相对落后,检测结果准确性尚不理想。西藏同事常说:“我们不止缺人才,还缺人。”如何用好仪器,让更多当地同事快速掌握技术,高质量完成检验工作,是我需首先解决的问题。

若不是亲身生活、工作在西藏,我可能不会对这里特殊的民族文化、艰苦的环境特征有这么深入的体会。也正因如此,我更希望能设身处地体会当地同事的难处,努力寻找解决当地问题的最佳途径。援藏医疗队的同事们仔细设计综合培训体系,把人员培训的重点放在基本功上,通过现场教学、授课,规范当地同事们的每一项操作,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面对藏族同事,我们会放慢语速,反复讲解。发现问题和短板,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慢慢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讨论,也在当地同事中蔚然成风。

援藏工作中,我们有重点地培养技术人才,支持有技术专长的人员牵头科室专项工作。刘治娟是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我们从写好一份程序文件、一份报告、一份标书、一份总结开始,手把手、全方位地帮助她,她很快成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学分会等多个学术团体委员。此外,我们激励科室同事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2名藏族同事获聘副主任技师。我们还多渠道选派科室人员外出学习,参加短期培训、专项学习和长期进修,越来越多的同事获得不同的上岗证,熟练掌握一技之长。

其实,一切努力的目的都是要从细节入手,加强质量管理。在提升人员技术水平基础上,我们梳理出20余条关系医疗安全的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需求,以技术手段保障检验质量和安全。仅用1年时间,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近30个项目的室内质控标准从无到有,新增近20个项目的室间质评标准,质控不合格结果分析处理流程也得到推进。2016年6月,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顺利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临检中心“基因扩增实验室”现场验收。

7次返藏,种子终发芽


ISO15189是国际通行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的有效手段,但以西藏自治区现有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要通过评审难度非常大。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批“不走”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专家,倾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希望申请成功。为此,援藏队员们经常相互鼓励,要尽全力,但不能急功近利。援藏时间有限,在我们离开时,这项事业不一定开花结果,但我们坚信,埋下的种子总会发芽。

为此,我三次牵头组织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对自治区600余名检验人员开展培训,其中147人获得国家认可的ISO15189内审员证。据了解,这是自治区临床检验学科第一次开展这么大规模的国家级培训。2016年援藏期满后,我又先后7次回到这片土地上,组织参加各类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入藏授课,为提升西藏临床检验水平继续努力。

通过系列培训,在西藏,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理念逐渐普及,检验员们发自内心地渴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建设自己的实验室。经过3年多的努力,在援藏团队和检验科领导、员工的精心准备下,大家构建了涵盖453份受控文件和248种受控记录表格的完整质量体系,体系运行良好。

2018年11月7日,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里一片欢腾,科室终于通过了ISO15189评审。直到现在,每当回忆起这个瞬间,我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是专家,更是姐妹


援藏期间,上级机构支持我们成立了自治区临检中心,为监控全区检验质量奠定了基础。在大家的努力下,装满室间质评样本的“小蓝箱”,一次次被送到全区74个县的100多家实验室,样品检测结果通过临检中心网络平台传回拉萨。2016年,时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洛桑江村站在医院检验科,指着一只“小蓝箱”深情地说:“这只是我的家乡察雅县的,你们的标本也能送到那里啦!”

在西藏,我们常常被高原人民的淳朴打动。我是个眼窝极浅的人,也曾在这里几度红过眼眶,有时是为项目推进速度慢而着急,有时是为高原的医疗水平而担忧,更多时候是被这里的人们所温暖。还记得,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电工师傅邀请我参加他的婚礼,医院宣传处同事带我去家里做客,并热情地把我介绍给自己的母亲……此后,我每一次返藏,都能得到当地同事们温暖的拥抱。

在高原的岁月里,我是个雷厉风行的援藏医生,其实我心底也和当地的藏族同胞一样,爱生活、爱唱歌。面对失眠、高血压造成的“小困扰”,深夜不能入眠时,我就索性把头埋在被子里唱歌,唱着那些藏族同事们喜欢的《卓玛》《爱情海》《爱在思金拉措》……唱高兴了,第二天早上,我又能干劲十足地投入工作。

离藏前一月,受到一名双胎妊娠孕妇在医院分娩大出血的触动,我和同宿舍的援友孙红老师走上献血车。我们即将离开,但或许可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将我们的眷恋和热爱留给这片土地。

时至今日,我离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近7年,却丝毫没有忘记高原上的情谊。微信、电话是我和西藏同事们最常沟通的方式,我也会一如既往联系各个学会、协会,为西藏学员创造更多学习、进修机会,推荐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同事们参与到多中心课题合作中。在我的心中,援藏之路没有终点。

文: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邱玲

图:作者提供

编辑:魏婉笛 杨真宇

校对: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