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当我们开始用性别标签去定义男孩女孩时,其实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可能性

 

我常常会给女儿买粉色的衣服和粉色的玩具。

以前,女儿都会欣然接受,但最近她明确地跟我说不要再买粉色的东西了。她跟我说:“有女孩喜欢粉色;但也有女孩不喜欢粉色,我有权利不要粉色的衣服和包包。”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民主的家长,没想过把女儿养成小公主,也没有想过把女儿养得娇滴滴的,然后等待白马王子踏着七彩祥云来娶她。

让女儿自主、自强、能按照自己的期望过好一生,一直是我这个当妈的心愿。

但是,当我看见女儿抵制粉色时,心里是诧异的。因为,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 “我的女儿竟然不喜欢粉色。”

可是,转念一想,有谁规定过女孩必须喜欢粉色?当我觉得女孩一定喜欢粉色时,恰好说明了自己对性别的还存在着刻板印象。

性别的偏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

性别刻板印象有多常见?看过这个BBC的短片你就知道了。

这个名叫《性别差异: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的小短片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 性别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从小对待男孩女孩的方式造成的?

片中做了一个实验,让几个男婴女婴互换衣服和名字,在婴儿前面摆上各种类别的玩具,让志愿者替婴儿们挑选玩具并与其互动。

第一名志愿者给了“Sophie”(实际上为男孩Edward)娃娃,又陆续拿给“她”毛绒摇铃、河马和小猫。

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细节,当“Sophie”自己拿起机器人玩具时,志愿者仍选择用毛绒摇铃吸引“她”的注意,并换走了小机器人。

整个过程中,她都没给“Sophie”任何可以锻炼空间认知或肢体运动的玩具。陪玩结束后她告诉实验人员:“我觉得她特别喜欢那个粉色娃娃呢!”

当实验人员告诉她“Sophie”其实是“Edward”时,志愿者十分惊讶。她承认当时的心态是:“我可能想着她是个小女孩,我得给她女孩子玩的东西。”

第二名志愿者是男性,但他的表现与之前的人一样,毛绒玩具还是他陪女孩玩耍时的最重要道具。

第三位志愿者陪玩的对象是“Oliver”(实际上是被打扮成男孩的小女孩Marinie)。志愿者给了Oliver机器人玩具、绕珠(空间认知玩具)以及用来认识形状的积木。

实验人员问志愿者:“你选择的那些可以说是‘男孩玩具’吧?”

志愿者:“我只是顺手从身边把这些玩具拿起了而已,但可能我的潜意识自动做了选择。”

而当实验人员告诉她“Oliver”的真实性别时,她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性别刻板印象在作怪:“(我对孩子性别的判断)影响了我对待孩子的方式”。

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改变了志愿者对待被测婴儿的态度,当他们看见现实以后,觉得自己足够开明的志愿者们也不得不感慨“偏见”的力量。

性别的偏见是从哪里开始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被塑造成的”。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的倡导者,在她看来,女性温柔体贴等特质并非先天存在,而是被社会塑造成的。

而在数学、空间认知及肢体运动等领域占领导地位的男性,他们是真的“天生”比女孩子更擅长这些吗?

其实,关于两性差异,一直是心理学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也有很多很多。

在这个社会中,对于男女性别的后天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的多。

小孩子一出生,便被养育者们各种差别对待,从着装的颜色,选择玩具的类别到对待挫折、学习的态度等等。

英国心理学教授海恩兹曾做过一个超过100名儿童的实验,实验证实了2岁以下的孩童对颜色的偏好并不受性别影响。

肯塔基大学的副教授Christia Spears Brown也曾表示,“性别偏好是在儿童了解了自己的性别后才体现出来的,而婴儿中没有显示出这样的偏好。”

大部分的成年人,下意识地在以 “孩子应该喜欢的”替孩子做出选择,他们往往以性别定义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方式。

我的朋友涛涛,她的儿子非常喜欢音乐盒,可是孩子爸却根本不让八音盒在家里出现。因为他觉得,让男孩玩这种“娘炮”的玩具,一定会影响男性气质的养成。

可他不知道,这样的限制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男孩女孩都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男孩和女孩的先天能力差异并不大。

一般来说,男孩大脑白质较多、女孩大脑的灰质较多。但这并不能说明,男女思维和行为上有着先天的明显差异。因为已经有实验证实,IQ 分数相同的男女在解决智商测试的问题时使用白质灰质的比例不同。

女孩天生学不好数理化?男孩子天生学不会理解他人的情绪?

不存在的。

当我们谈论到男性天赋、女性天赋的时候,常常会忘掉后天培养的重要性。

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人类的大脑,在出生以后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我们从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会让大脑产生改变。

对大脑来说,接受同一经验3个月,就会发生生理性改变。玩3个月的空间玩具,孩子就会有更好的空间感;照顾3个月的洋娃娃,孩子就会发展出心细、敏感等特质。

如果,无法克制性别偏见,我们很容易以差异化的方式养育男孩女孩。而差异化的选择,会对孩子成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让男孩女孩变得更为不同。

当养育者认为男孩空间感更好,带男孩玩更多空间认知的游戏,游戏将影响男孩生理结构让他们成长为空间感好的人,这个结果会被其他人当做“男孩空间感好”更好的证据;

而女孩由于很少接触空间感的玩具和游戏,导致潜能得不到开发,长大后可能空间感差,从而强化了“女孩空间感不如男孩”的性别偏见。

最终,这些社会因素造成的性别差异成了 “男女天生不同”的证据,当七七八八的证据加在一起,让更多有天赋的女生被埋没,不能成为科学家、创业者,一世平庸。

受到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的不只是女孩,男孩同样也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克劳德M.斯蒂尔曾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及心理系主任,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聚焦刻板印象威胁。

他在所著的《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中指出:

刻板印象会让人感到压力,以及实际背负却很难觉察的隐性压力,造成多重恶果: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胡思乱想等思维反应,并很可能因此引发并积累严重的心理问题。

“你是男孩,男儿有泪不轻弹。”

“你是男孩,以后要养家糊口娶老婆,你要坚强一点。”

一个男孩在处处被要求坚强的环境中长大,他有远大的目标,但同时也缺乏表达情感的能力,不善于寻求他人的帮助、不知道如何去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让男孩难以处理情绪与人际关系,甚至会减少男孩从事业和家庭中寻获幸福的可能性。

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做自己

小学六年级时,班主任跟女生说,女生要争气,要好好读书才有出路;然后转头在家长会上说,男孩后劲大,成绩以后会比女生好。

高中时,语文老师在处理男女生的争吵时,告诉女孩 “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不要大吵大闹,不然以后没有男人娶”;然后又告诉男孩 “你要像个男子汉一样,心胸大一点,不管什么原因,你都不该和女孩计较。”

在性格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我感觉,长辈们对男性、女性的认识是矛盾的。

一方面希望女孩能独立自强、不依附于男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认为嫁人才是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

一方面希望男孩能够坚强、勇敢、具有绅士风度,做出一番成绩;但在另一方面却为他们没有做好事情找借口、人为地堵住了他们情绪宣泄的出口,降低他们获得成功幸福的可能性。

今天,我们中有很多人,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依然沿用长辈们的眼光和教育方式。

当我们开始用性别标签去定义男孩女孩时,其实就是扼杀孩子的可能性。活泼or安静、擅长或者不擅长学习、是否可以表达情绪怎么能用性别来做决定?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除了生理器官上的不同以外,其实男女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男孩可以玩洋娃娃;而女孩也可以玩刀玩枪。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鼓励男孩去玩洋娃娃,女孩去玩刀枪,但如果这是孩子的选择,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男孩主动选择玩洋娃娃不是坏事,家长可以从语言启蒙、培养情商等方面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而当女孩舞刀弄剑玩得不亦乐乎,她发展出来的勇气与不服输的精神,对一生来说都有益处。

孩子们对世界怀抱着巨大的好奇,他们有权利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作为家长,我们又怎么可以拿着性别作为水枪,浇灭他们自由探索的热情呢?

当我们不再以刻板的眼光看待性别,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与自由时,也许,我们的孩子会有更加宽广、有趣、幸福的未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HeyMom养育研究所”,作者M姐,原标题《不只是女孩,男孩也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受害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3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