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还记得黑白电视机上的彩色贴膜?回顾一些八九十年代生活用品
本文回顾一些八九十年代家庭和生活中常见的“老物件”,有些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黑白电视机
我记忆中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就是黑白的,很小,12寸或更小,那时的电视机肯定不会有遥控器这么先进的配套,而且选台也是转动按钮,不过好在那时电视台数量也就是个位数,否则从1台到30台,起不是要转30下。
电视彩膜
电视彩膜又名“三色塑料片”,不仅在7、80年代风靡全国,而且还是上过报纸的“大明星”,简单来说,就是给黑白电视屏幕上贴一张彩色贴膜,使其改装为“彩色电视”。不过实际效果很一般。
贴上就是这种效果
缝纫机
当年也是家里的大件,据说那时要结婚,缝纫机也是彰显家庭财力的物件之一,我小时候很喜欢钻进缝纫机下面,用手扶着一侧的转轮,假装开车。
磁带
如果是歌曲磁带通常一盘有8-12首歌,分AB两面,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歌手的专辑,一种是混合金曲的类型。当然磁带不仅仅是歌曲,听故事的、学英语的都有。
随身听
90年代年轻人都喜欢这个,有个叫爱华的牌子当年很火。
手工推子
那时理发店用这个的比较少了,一般都是电动推子,不过有些家里人会理发的,会在家里备一支,我记得我叔叔给我用手工推子理过一次发,还剪到了我的耳朵,痛苦的回忆。
顶针
金闪闪的特别好看,喜欢当戒指戴,后来才明白这个其实是在缝针顶衣料的时候,用来保护手指的。
手风琴
一般家里有这个的少,幼儿园或小学的音乐老师一般都有,我现在都不知道那一个一个的小圆按钮是干嘛用的。
塑胶热水袋
冬天灌上热水,睡觉前把它放进被窝脚的位置,等上床睡觉的时候就开心了。
木质洗漱架子
旧式木质洗脸架。上面搭毛巾,下面可以放盆,早上洗脸刷牙全在这里搞定。
搪瓷盆
那时基本家家都有一个。
搪瓷杯子
这杯子最大的好处是摔不碎。
搪瓷痰盂
最近这个造型都被做成杯子了。
军用水壶
一般80后小学时候去春游运动会的都用过这个,多数是父母那时流传下来的。
BP机
又称传呼,手机出现之前的过渡产品,最早的只能显示数字,后来的还可以“汉显”,我一个发小的姐姐还做过传呼台的接线员。
搓衣板
那个时候的搓衣板真的是用来洗衣服的,现在动不动就说跪搓衣板,但是很多家庭已经没有这个东西了。
铝饭盒
以前读书的时候,寄宿在学校就在学校用家里带来的米在食堂蒸饭,现在孩子天天强调营养,那时候只要能吃饱就好
算盘
小时候单位会计必备工具,那时候学校还有“珠算”这门课,不过我最喜欢把它反过来当车推来推去。
油吊子
粮油店打油的计量工具还有右边的油漏斗,90年代后,各种东西都瓶装的,不用这个了!
大块肥皂
小时候洗衣服专用。
洗澡木盆
那时家里住带厕所的房子的都是土豪,多数都是公用的,所以洗澡冬天去澡堂子,夏天就在家里用木盆搞定。
挂历
年底父母带回来各种挂历,就喜欢都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题材,留下最喜欢的挂在自己屋里。
铁皮暖水壶
绿色和红色的最普及。
花棉被
那时的审美都喜欢红红火火的颜色,一般家里都有这种红色调带花的棉被。
花枕巾
同上,那时的枕巾也是花花红红的,现在枕巾也用的少了。
绿色胶鞋
仿军队的胶鞋样式和颜色。
白胶鞋
在运动鞋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上体育课都穿白胶鞋。
塑料凉鞋
那时上学不让穿拖鞋,夏天除了上体育课需要穿胶鞋,平时都是穿塑料凉鞋,刚买的时候及其磨脚。
拉线开关(灯)
那时家里点灯开关不是现在这种按钮的,一般都是一根线,拉一下开,再拉一下关。
编制篮子
那时家里大人出门买菜都拎个这样的篮子。
网兜
同上,也是出门装东西用的。
黑色提包
那时成年男人,特别是经常需要外出工作的都喜欢拿这么个黑色提包,现在搜搜赵本山早期的春晚小品,还有很多拿这种包的画面。
压水井
过去即使在城市里,也不是家家都有自来水,有的巷子里还是有压水井。
水缸
如果家里没有自来水,那也需要准备一只水缸。
收音机/录音机
即使在电视比较普及了,毕竟电视台和有趣的节目有限,用收音机听广播还是主要娱乐之一,尤其是评书。
黑白相机
早期的一种家用相机,只能拍出黑白照片。
录像机/录像带
那时电影院放的电影数量很有限,大部分都要租录像带看,街头巷尾还有录像厅。
大哥大
最早的一种手机,土豪标配。
大辫子电车
那时很多公交车都是这种带“大辫子”的电动汽车,现在部分城市也还有在运营的。
小公共/小巴
当年配合公交车的一种私人巴士,我们那边叫小公共,小公共的线路一般比公交车要长,可以不用导车直接到达目的地,因为这种车不让人站在上面,所以过交警岗亭的时候,售票员还会让站着的乘客蹲下,黄渤还有一部电影就是讲这个的。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3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