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河南洛宁李虎山纪实散文——捞桶

 

老家大门外有一口老井,到底有多老,至今没人说得清。小时候,趁着没大人阻拦的当儿,我曾偷偷地扶着辘轳轴儿向里面张望:井壁已剥落得十分宽阔,宽阔得我们家的面簸箩就可以平平地放下去。

井旁有一棵古槐树,树根围着井口盘根错节地长着,井口砌的几层石头就正好坐落在那树根上。若是往下看去,只看到黑洞洞的下面有镜子大小的一小点光亮,那大约就是水面,其余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据老辈人传说,这井打在了旺水眼儿上,天气越旱井水越旺,再加上水质清澈甘甜,因此,大老远的人家都跑到这里打水吃。

吃水的人多了,那牛皮井绳也就换得勤快了。水是一代接一代地吃,井绳也一根接一根地换,及至我们,就连最下面系桶的铁窟曲都磨得锃明发亮,直至纤细……于是乎,我常常为此担忧,发杞人忧天之想:不定哪一天,哪个铁窟曲断了……我不敢继续想下去。然而,铁窟曲虽不至于断,但桶掉进井里的事确是常常发生的。但那多半因为是新手不会正确使用扣桶的“闷葫芦”;或者是木桶(那时打水都只有木桶)太重,及到井口时把持不住,放了“野辘轳”。

通常,大家发现家里能用的水桶少了,而井里积攒的水桶也必定多起来。这时,人们便纷纷张罗起捞桶的事宜来。

捞桶的人选是现成的,而且打我记事起就从没变过。那就是非我的父亲莫属。

父亲中等身材,虽不魁梧,但由于一生辛勤劳作,却也落得一副筋强骨健的好身板。他幼年略识一点文字,但由于我奶奶离世早,便很早就开始操持家务,最后只落得一手公正、刚劲的正楷毛笔字。他平时言语不多却常蕴含着智慧和胆识,在日常枯燥的农活操持中处处彰显着他的灵巧与矫健。

接下来就是物资的准备。需要准备两副井绳,一副系人;一副系桶。系桶的井绳下面还要绑上一根长竹竿,竹竿的头上固定着“杀房”吊肉的铁钩子。然后,再取两把长长的梯子,把它们绑连在一起,固定在系人井绳的最下端。父亲告诉我说,由于吃水时间长了,井底水面越塌越大,就像一个大泼池,井壁下端被水刷出一圈深深的“倒沿”。一把梯子下头够不到水底,上头也靠不到“倒沿”上面的井膀……

一切准备就绪,父亲就开始登场了。只见他,身着单衣,头上不戴、也没有任何防护装备,一双布满青筋的手握住井绳,熟练地坐到井绳绑着的那个棒槌上,然后两腿盘交在一起。就在他腾空的一刹,他的整个身子便随着井绳急速打起旋转儿来。接着,这“旋转”的身影就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外了。

墁里闲散的人们坐在石头上,这会儿一个个把旱烟袋锅子点起来,就着绕来缭去香喷喷的烟味,喷云吐雾地拉起了呱儿。似乎,捞桶的事、井下的人与他们并无干系。一袋烟、两袋烟……一会儿,父亲在井下传上话来。上面的人立马行动起来,赶紧换上另一副辘轳,把钓住的水桶迅速往上绞……这场景使我感到既新鲜又有趣,只可惜两次捞桶的时间间隔太长了,往往需好长时间才能得见一次。于是乎,我心里曾暗暗诅咒水桶能掉得快些、再快些。我们虽不能直接参与其中,却也能经常分享那成功的喜悦。

这活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也很复杂哩。不说那捞桶时,一大晌时间双腿站在梯子撑上,赤脚浸在冰凉的井水中如何难耐,也不说井底下四周围黑咕隆咚什么也看不清的孤独和寂寞……但只是井底儿缺不缺氧?井壁上有没有毒蛇一类的害虫?就需要有十二分的胆量和细心。最要命的还在于,井壁会不时地自然脱落一些土块等,一不留神,就会正正地砸到身上。

水桶掉下去的方式多种多样,沉入水底的姿势也就各不相同:有横卧着的,有斜插着的,还有倒扣着的……因此,铁钩子常常“嘭嘭”地触到了,却很难牢牢地勾住它。往往需要搬出经验、使出耐心,有时候,还需要借助镜子把阳光折射到井里才能将它慢慢地“钓”出来。而这照镜子的活儿大抵只有稍大点的孩子才有资格。

这样,一大晌时间过去,辘轳一次又一次“吱咛吱咛”地拖着井绳上上下下,捞出的水桶就在井旁站了一大片。这些水桶大多数是完好的,但也有个别的是桶梁坏了、桶板少了、桶底掉了的……

刚捞上来的水桶,桶底和桶膀上往往还挂着些淤泥,它们浑身的颜色显得有些阴暗,表面好似蒙了一层灰褐色的薄薄的纱……毕竟它们在水下度过了一段暗无天日的光景。每捞上一个,我们就叽叽喳喳地挤到近前看看,我们关心的只是那桶的水里能不能发现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米。而“桶”们则只默默地站在那里,仿佛是一群做错了什么事、走失了多日的孩子,各自心里都藏了一大把难以启齿的委屈,急切地等着家人来把它们领回家里。

村里人吃饭的时间就要到了。捞桶的大戏也就渐渐接近尾声。最后,蹲在井边的人把父亲从井里慢慢地升到井外。父亲站起身来,简单地拍打一下身上的泥土,身子显得格外的轻松。紧接着,他就指着那一片水桶说:看看是谁家的,都快拿回去吧。于是,张家的媳妇,李家的大娘……一个个走到桶前,纷纷认了自家的桶儿,也并不必说半句谢意的话,提溜起来,就径直地走了。

父亲站在那里,直等着最后一只认领完了,才搓搓手,嘴角显露出一丝极不易被人发觉的笑意:而这,就正是他每次劳动后所能得到的全部的、惟一的精神和物质的最高奖赏!

作者简介:山子,1950年生,洛宁县人,大专学历,曾有军旅生涯,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转业后,曾担任副乡长、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喜爱文学,1996年开始在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33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