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杭州这些街头的几平方米里将罕有人的故事
报亭的feel无可替代
马小跳是浙一医院的护士,见惯生死,每每心情欠佳的时候,便去医院后面——马市街和清吟街交叉路口的报刊亭——买本杂志。
招呼马小跳的,通常是老张,偶尔是替班的是老张的老婆。两口子脾气都很好,跟他们聊两句闲话,心情便好了一大半;不管自己要不要看,马小跳每每带回的杂志,都是受患者欢迎的。
和所有喜欢在老张这里买份报纸、杂志的人一样,马小跳也并不知道,老张守着的这座报刊亭,是杭州最老的一座报刊亭,而很多更早的报刊亭已经停止了运营。
细数起来老张经营报亭不过10年,而杭州的报刊亭已整整20年了!
-概况-
曾经是城市文化的风景线
1997年,杭州第一批报刊亭建成,仅有25座,开启了一个时代。
20年前,报刊亭的意义在于街头卖书报刊有了固定和整齐的标准场所;另外,还安置了部分社会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人员以及部分残疾人。当年报刊亭的第一批经营户,都要求通过社区组织的考试,才能上岗。
2002年,建设报刊亭又被列为杭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项目之一……报刊亭就这样密密地扎进了杭州人民的生活。
不管天冷天热,从清晨开始,报刊亭附近便人来人往,打招呼的,喊买报纸的……各种声音汇着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开始了一座城市一天的故事。
曾经西湖边报刊亭尚未拆除的时候,地图卖得很好,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卖了5000张地图;在浙工大门口附近的报刊亭,设计类的杂志卖得特别好……一座座报刊亭不经意就默默记录下了杭州的大数据。
▲报刊亭鼎盛时期的分布图
在杭州邮政公司报刊发行局局长、报刊零售公司经理巫丹云的办公室里,墙面上有一张旧旧的地图。那是报刊亭鼎盛时期的分布图,386座。
最初的十几年,是报刊亭最好的时代。
直到有一天,PAD出现了。巫丹云把这个年份记得很清楚:“2010年年底,报刊亭的杂志报纸销量发生了断崖式下滑。”
▲报纸在售的种类和数量都大不如从前
▲这应该是离我们并不远的记忆,你的IPAD上曾经都下了什么杂志呢
之后,报刊亭便渐渐地在减少,一是很多当年被安置的4050人员到年龄退休了,便不做了;二是PAD出现之后,报刊亭生意不如从前,有些人也退出去了;现在继续经营报刊亭的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
邮局现在对报亭使用申请者的审核是必须卖书报刊,不能卖吃的,否则收回报亭。然则邮局也并非不近人情,主动为报刊亭接进话费充值、水电煤缴费、长途汽车票销售等便民服务。然而,“杭州的报刊亭仍在减少,现在只有240多个了。”
-样本-
自在街头 看车水马龙
每天7点,老张准点开亭,晚上等对面的超市灯熄了,便收摊。
“开摊确实没有以前早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人会一早来买报纸。”老张笑着说,“以前有客人等着买报纸的时候,我都会打电话催,报纸怎么还没送来啊!”
▲老张和他的报刊亭
老张是安徽人,和老婆及两个孩子住在艮山西路,离报亭也不远。以前曾在西湖大道做了三四年报刊亭,后来才搬到马市街和清吟街交叉口这里,在这里一晃也七八年了。孩子都快要小学毕业了。
老张是个实在人,他说做报刊亭还是很自在的,租金又便宜,早期最贵的时候也就8800元一年,后来降了2000多元,加上还有广告接进来,广告费也有一些补贴。现在虽说广告没了,但总体还是非常便宜的,“杭州不管上哪租四五个平方的店面不得要几万块啊。”
老张说的是自在是指接送女儿上下课,一般他骑小电驴去,他不在的时候,老婆就替他看会儿亭子。女儿下课了,很多时候,就直接到亭子这里,他照看生意,女儿就趴在亭子里写作业。女儿小学四年级了,聪明伶俐,老张手机上弄不明白的功能,都是女儿帮他搞定。
在目前尚存的报刊亭里,老张的亭子算是杂志报纸比较齐全的。而周边因为有医院和学校,所以生意还算可以。
▲下课了来买漫画书的小姑娘
但即使算生意比较好的报刊亭,经营状况也大不如从前了——“以前昕薇、米娜一天卖十多本,现在一天能有个两三本算好的了。”他说以前时尚类杂志卖得好,现在《青年文摘》、《读者》这类纯文字的杂志卖得好。还有一类大概跟附近是医院有关系,《今古传奇》和《章回小说》也销得很好。
▲看来纯文字类比图片类杂志生命力更强
以前,老张每天去市场进杂志,后来慢慢地,改成了一周两次,现在是一周才去一次。现在快报一天100份,都能卖光,当然跟好的时候不能比,最好的时间,一天能卖几百份。提及其他报纸,老张摇头,“那还是快报卖得好一点。”
老张的老婆姓李,做家政工作。一笑两眼弯弯,站在旁边不怎么说话,问她老张赚得多还她赚得多,她笑:“以前他多,现在,呵呵,差不多。”差不多三个字听起来有点意味深长,似是在给自家男人留面子。事实上,在十多年前,很多报刊亭的月利润有四五千元,收入还是很不错的;而现在的收入,老张不太愿意说。
如果有一天都智能化报亭了,怎么办?“没事,做别的去啊。”老张乐天地笑笑。
和老张一样,小颖也是觉得自在才一直在做报刊亭,她觉得开报亭方便接送儿子上下学。
▲小颖管亭子,儿子下课了就在旁边看书
小颖和老公、儿子一起住在欧尚超市附近的小区。她守的报刊亭便在上塘路欧尚超市门口附近,人流量还挺大,生意也还好。
她之前和姐姐合作,经营报刊亭有14年了,现在正式接手这个报亭才两年。在她的心里,报刊亭最辉煌的年份是2004年,“那时杂志、报纸什么都卖得很快”。在她的记忆里,也是时尚类和体育类的杂志比较好卖,像瑞丽、昕薇等,她比较熟悉。
-未来-
智能亭会完全取代传统报刊亭吗
2016年,杭州第一批智能报刊亭出现,仅有2座,更新了一个时代。
目前杭州有智能报刊亭4个,最大的一个在武林广场、还有一个在长生路,还有两个在建国路加油站边上和对面。据杭州邮政公司报刊发行局局长、报刊零售公司经理巫丹云介绍,计划未来全杭州将会有200座全智能报刊亭,一般会选择人流量大,已有传统报刊亭的地方设智能亭。
▲第一座智慧报刊亭出现在武林广场东南侧,不仅可以扫码购买报纸杂志、展示报刊、销售预包装食品、饮料外,还增加了WiFi、手机充电、公益、社区活动、发布政府信息等功能。同时支持实物货币和手机支付。
随着报刊业的下滑,受到直接冲击的报刊亭在日益减少;每个城市都在焦灼地探讨:一座城市要不要撤销报刊亭?
我们常常会发问,一个报亭,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一个装满杂志、报纸的小房子吗?一个报亭里的人,又意味着什么,他们和城市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有人曾说,街头没故事,城市也就没什么故事;街头没文化,城市也就没什么文化;街头没有时尚,城市也不会时尚到哪里去。
▲希望报刊亭是城市永远的风景线
我们庆幸的是杭州没有这种焦虑,报刊亭与时俱进地被保留下来,然而另一种焦虑淡淡出来:如果一座城市的街头只有智能,没有了报刊亭后面鲜活的面孔,会不会觉得一座城市过于冰冷 ?
如果整个城市的街头都是智能化设备,却没有一张与你相对的笑脸,我们大概会更加觉得现代文明给予我们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吧。
更加幸运的是,杭州将在全面铺设智能报刊亭的同时,但在综合考虑地段、用户习惯等因素后,杭州部分传统报刊亭将保留。
智能亭承载社会
需求的便捷,比如手机支付购书报刊、支付代缴费等功能;而人工书报刊亭则延续一座城市的人情味:迷路了,可以放心地上前询问,缺零钱,可以去换硬币……
如果说报刊亭代表着一座城市对于文化的态度;那么保留传统报刊亭代表着我们对于温情的理解。
✎ 文丨小路
❀ 图丨小路、野野野
悦杭州原创文章
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