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汉字探源:范是什么草及与笵和範的关系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范、笵和範,上世纪五十年代汉字简化时,三个字合而为一,统一为范,这使得字形和字义无法相合。或者说,范、笵和範原本是三个不同的字,强行合并虽然减少了现用汉字的数量,但也让汉字字形和字义造成分离,无法从字形上解释清楚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中所说的范草及范与笵和範的关系加以探究。

  一、范

  范,形声字,由草(艹)、水(氵)和㔾构成,其核心部件是㔾。

  《说文解字》认为,“范,艸也”。许慎说,范是一种草,但没有说是什么草。说明许慎是根据草字头猜的,并没有搞清楚范的真正本义。范字本义是浮萍。

  远古人经过观察,发现一种漂浮在水面的植物,其叶状体对称,表面绿色,近圆形,根白色,果实无翅,近陀螺状。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植物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㔾(注意,㔾不是卩)。这种植物就是浮萍。

  战国时期的“上{上屮下㔾}厨鼎”中把范字写作{上屮下㔾},非常接近浮萍的形状。上部的屮表示这是一种草,下部的㔾字是浮萍结果的样子。这说明远古人对浮萍这种个体不起眼但整体成片的漂浮植物有着非常仔细的观察和精准的描绘。

  㔾,是范字的初文,甲骨文字形尚未发现。战国时期,有{上屮下㔾}字,也就是没有三点水的范字。在合适的温度下,浮萍繁殖生长得非常快,会在很短时间里长满水面,泛滥成灾,造成水中的鱼缺氧而死。对于这种情况,人们用符号氾字表示,本义水面满是浮萍,还是指这种漂浮植物。

  氾字仍然无法准确表达这种漂浮植物,因此,人们就给氾字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范。这就是范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另外,战国时期的陶文和玺汇字形中,范字中的氵(水)改为車,与蓮(莲)字相似,或许当时的人把浮萍和睡莲之类的水生植物相混淆所致,但此字形并没有传承下来,又或此字形与莲字合一,但不再指浮萍(范)。这种艹+車+㔾,或与範字有某种联系。

范字演变

  顺便说一句,氾字后来写作泛字,乏是正字的反写,义为不正。正常情况下,河水在河道里流,但当洪水来临,水量极大,河道被冲垮,也就是河流不正常(乏),称为泛。泛是会意字,更强调河水不正常。而氾则是指浮萍大量出现,覆盖了河道,也不正常。从这个意义上讲,氾可通泛。

浮萍(网络图片)

  范字实际就两个意思,一个是水草浮萍,一个是以浮萍为氏族族徽,后来成为姓氏。河南范县,当是范字的发源地。远古时期,居住此地的人发现了河水里的浮萍,了解了浮萍的形状和习性,于是,他们创造了范字,并且以范为族徽,后来发展为河名(范水)、姓氏和地名(范县)。当然,有浮萍的地方不止范县一地,因此不排除其他有浮萍的地方也以范为族徽和姓氏。

  另外,工具书《辞源》认为,范字本义是蜂,例证是《礼记·檀弓下》:“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古诗文网》将此句译成白话是这样的:“蚕儿会吐丝,而螃蟹有筐子;蜂儿有帽子,而蝉儿有冠带子。”蜜蜂是没有帽子的,这个白话译文是错误的。浮萍仅有一片叶子,就如同帽子那样顶在头上。因此,这句话正确的白话文应当是:“蚕能吐丝,蟹壳如筐,浮萍戴着圆绿帽,秋蝉的嘴巴像冠带。”

  二、笵

  笵字,竹子头加氾。笵字本义用竹子做的用于制作泥土坯的外框。或许,远古人曾用竹子加固河堤,防止河水氾滥,让河水重回河道。引申为管控。

  远古人的工具简陋,用竹子加工最为方便,因此人们最初的笵用竹子制作,所以写作笵。制作土坯或泥坯的外框笵,与加固河堤有相似之处,也有管控土坯、泥坯成型的作用。有了“笵”制作土坯或者泥坯,又称脱坯。这种防止泥土流出这个竹质外框,同时还可以控制泥土坯大小形状的作用,便于操作。用这个方法还可大量复制,就像夏天河里氾滥的浮萍。

脱坯(网络图片)

  《说文解字》:笵,法也。非本义,实为引申义,是在管控的引申义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管控的条文,即法。

  笵字只用于管控及其引申义。因此,带有管控意思的词语,都应写作笵。如,防笵、规笵、模笵,笵式,等等。

  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用陶泥制作模范,内为模,外为范,模范之间有空隙,注入青铜汁,待青铜汁凝固变凉之后,就打破模范,一件青铜器就制作完毕。当然,这只是制作青铜器的最早和最常见的方法,称为笵铸法,其他还有失蜡法、翻沙法等。

  三、範

  範字,是由笵+車构成,本义车子模型。

  範軷之軷,当为車+拔(省),会意车陷入坑里需要拖(拔)出来。

  範軷,古时出行前祭路神的仪式。先焚烧车模向路神报告,祈求一路平安,然后大车轮子碾过表示山的土堆,祈望大车可以驶过山路,不要陷入泥坑之中。

  远古时,修路工具简陋,材料无非是黄土和石头,道路如经雨季则会冲得坑坑洼洼,加之车轮为木质,行走起来颠簸不止,如大车遇上大坑必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即使今天,道路发生塌陷也时有发生,车辆经过会陷入,甚至没入其中,非常危险。

  《说文解字》:範,範軷也。从車,笵省聲。《周礼注》(郑玄)认为,行山曰軷,即大车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行走。成语“跋山涉水”之跋是指人徒步走山路,因此軷则是车走山路。山路难行,高高低低,坑坑洼洼,车行在山路上,有陷入坑中出不来的危险。所以,需要在出行前祭祀路神,祈祷平安,如同现在人们对出行之人说一声“一路平安”的道理一样。

一辆面包车落入路上塌陷的坑里(网络图片)

  《周礼·夏官·大驭》: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犯軷,遂驱之(大驭负责驾驭王的玉辇前往祭祀。到祭路神时,王在车左控驭着车马不使行进,大驭下车向路神祝告,之后登车,从王手中接过缰绳,驾车碾过祭路神的土山后驱车前进)。

  軷是把陷入坑中的大车拔出来,引申为从内部拉出来。《诗经·大雅·生民》: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羊肉在羊皮之中,把羊皮完整地剥下来,就像把羊肉从坑(羊皮)里拔出来那样。

  后来,範与笵相混,以範代笵,笵字则不常用。陶范的范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笵。

  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字把笵、範和范合三为一写作范,使得字义与字形失和,不再能夠完全匹配,造成无法根据字形解释字理,给学习汉字带来困难。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

  13.《新华字典》(网络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3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