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文房四宝|(一)笔

 

在人类早期文明中,或许已经掌握了使用毛发制作图画工具的方法;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殷商器物上的墨痕、先秦时代的侯马盟书、郭店楚简上的文字,都应该是使用毛笔绘画与书写而成的。

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长沙的左家公山墓以及湖北云梦县虎睡地的秦墓中有出土早期毛笔的实物。

秦汉以后,毛笔一直作为我们书写与绘画工具发展与演变至今,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与艺术史的各个时期。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关于先秦时期书写工具的称谓有着各种版本:秦谓之“笔”;楚称之为“聿”;吴称之为“不律”;燕称之为“弗”。

而今我们依旧沿用秦人的命名,但随着书写习惯的改变,毛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失落的文房器具,它的制作技艺成为了各地的非遗文化。

图一【郭店楚简】

在这其中产于浙江湖州的毛笔,有着“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盛誉,被我们称为“湖笔”,列为“文房四宝”之一。

据传湖笔最早起源于秦代,湖州的善琏镇是毛笔的发源地之一。西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述毛笔是经由秦代名将蒙恬改良所制,所以现在的毛笔即为秦笔。蒙恬“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以善琏镇古时又称为“蒙溪”。又据《归安杂录》中所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贤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笔,书于帛,仕尉皆颂其才。”蒙恬遇难后,卜夫人携子归隐故乡,在湖州西堡村教授乡民们制笔的技艺,因而卜夫人又被善琏镇民间称为“笔神娘娘 ”。

在农历的九月十六日善琏镇举办的游神笔会中,全镇的笔工在蒙公祠前院的神像前跪拜磕头,祭祀笔祖与笔神,然后他们背着笔袋,胸前挂笔,抬行神像绕镇一圈,祈求来年手艺的见长。

图二 东晋 王羲之《丧乱帖》(局部)

善琏镇的笔工们不仅重视祭祖的仪式,对制作毛笔笔毫的原材料也极为讲究;笔毫的毛料大概可以分为:狼毫,羊毫,兔毫,胎发等。

狼毫取自北方黄鼠狼尾部的毛毫加工而成,故被称为北尾狼毫。而湖州地处南方,制笔工人们因地制宜地选用兔毫与羊毫作为制作材料。

兔毫有紫毫与花白两种,紫毫取自兔子背脊与尾巴上的毫毛,相对柔软;花白则为兔子身上较为硬朗的毛,笔毫相对利挺。羊毫则要选取杭嘉湖地区所产的山羊毛。因为北方寒冷,山羊为了保暖,羊毛因而蓬松,所以质地松软没有锋毫;而天气太暖,羊毛变得稀疏粗糙,也无法制笔;只有在气候适宜的时候,在浙江上虞、江苏无锡、南通一带采集的上等山羊毛,在毫毛的前端才会有一段半通明的锋颖,笔端上的“颖”便是羊毫笔锋圆转健挺的奥秘所在。

胎发之所以可以制笔,是因为胎儿的初发毛端尖而细,但胎发笔只是在笔头的外圈披上一层胎毛,内芯是由紫毫或狼毫等硬质毛毫铺垫,其实这类由里外多种毫毛构成的笔头,我们也称之为“兼毫”,其中最为常见的品种是“大白云”,它是由外圈羊毫,内圈狼毫所构成,羊毫虽然储水量大,但笔锋相对柔软,狼毫笔锋尖挺,但储墨不多,白云笔则取两种毫毛特点集一身。

图三 唐 颜真卿《湖州帖》(局部)

制笔的步骤与工序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水盆”工艺,要先将经过脱脂的毫毛不断梳理,并不时翻折,使得长短不一的毛毫可以均匀混合;然后沾水剔除其中杂毛、绒毛、无锋毛、保证尖端都有锋颖;将这些毫毛排列成一条状的“刀头毛”,进一步在水中梳选出不圆、曲折、且没有锋颖的毫毛;最后将拍齐的毫毛卷成笔头的形态,过程中要求毫不离水,手不离盆。

在南方寒冬腊月的时节中,旧时的笔工们往往冻得满手冻疮,可以想见制笔的不易。

在这之后才能进入结扎笔头的环节,结扎完成的笔头,以天然松香为粘合剂,安装到拣选过的笔杆上,这一步叫做“蒲墩”,然后开始择笔的过程,挑摘出瑕疵的笔毛,随后把笔毫浸入到从海生植物六角菜中提炼的胶水中,最后修整定型。据说这种植物胶有防腐驱虫的功效,且不伤及笔毫,入水即化,对定型后的笔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最后在笔杆上用月牙刀刻横、撇、提,燕尾刀来刻竖、斜钩、点、捺,用白粉抹进凹痕处,查验笔画的缺损情况。然后安上挂绳,一支笔才基本完成。

图四 北宋 苏东坡《尺牍》(局部)

制作完成的笔毫,古人以“尖、齐、圆、健”的标准,作为毛笔的“四德”。

“尖”即为毛笔饱蘸水或墨以后,锋颖尖锐,下笔与收笔之后笔尖都能保持尖挺,形状如同枣核状。“齐”是指毛笔笔锋散开后,齐整而不乱,说明毛笔内外侧的毛料平整。“圆”是指笔头形态饱满,运笔可以八面出锋,线条丰腴圆健。而“健”可以泛指笔毛的弹性,笔毛不涩滞,下笔能刚柔相济。实际使用中笔锋的挺健与否,决定了运转、提按等运笔动作之后,笔锋是否能保持一定的弹力,而不至于使整个笔头塌陷无力。

制作笔杆的材料除了最常见的竹木以外,从瓷器制品到掐丝珐琅,从漆艺中的螺钿镶嵌、髹饰、雕填、彩绘等工艺表现,再到象牙、犀角、玉材的雕刻制作,囊括了各类工艺美术的技艺与媒材。一支小小的笔杆被匠人们使用各种工艺费心装饰,无技不施,是匠人精神对工艺材质的极致追求。

同时古人们用来伺候毛笔的文房用具也有很多:把笔杆末端挂绳挂起的笔架、把毛笔架起在桌案上的笔山及笔搁,这都是古人在休憩时,借以置笔的器物,防止蘸了墨的笔头污损他物;毛笔蘸墨舔舐用的笔舔,用来查验墨的浓淡,理顺笔毫所用;而用来洗笔涮墨的器具,被形象地称为笔洗;还有把一捆毛笔卷起来收纳的笔帘,或是把毛笔倒置搁放其中的笔筒……

这些器物往往形制与材料多样,工艺或简或繁,审美趣味各不相同。有以竹节制作笔搁,和田玉制作笔舔,宋代汝窑制作笔洗,无论价值的贵贱,文人们都敝帚千金,视若珍玩,它们在书案上各司其职,是既实用又能供人摩挲把玩的器物。

在我们的文化中,毛笔不仅仅只是工具,它在发挥各种功能属性的同时,也是构成我们书画艺术重要的物质载体,其背后蕴含了人文主义对工具媒材的价值关怀,从工具的特点与性质上,对我们绘画与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一同建立起我们文化中独特的笔墨美学与表现风格。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