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重庆特产传说(479) | 这锭墨发源于清朝咸丰年间 曾是文人眼中奢侈品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墨,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文房四宝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制墨的工艺,也延续至今,如今在重庆也能见识到其风采。

在铜梁,何氏墨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早年人们书信都用墨,何氏制出的墨是西部地区的墨中精品,川墨的代表之一,也是贡品之一。晚清至民国时期,何氏墨达到鼎盛,是当时文人们送礼的“奢侈品”。

何氏制墨技艺代代相传,在没有任何资料、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言传身教,现如今已传至第七代。2016年,“何氏制墨技艺”入选重庆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对墨文化的传承、保护和认可。而对于坚守制墨160年的何氏家族来说,更是盼望已久,终迎曙光。

作为第五代传人的何文凯,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伯父学习制墨技术。1964年,产权下放,各个制墨厂也应运而生,何文凯的父辈被邀请进厂担任技术指导,他也跟着进厂学习实践。通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何文凯学会了整套祖传制墨模具的设计、雕刻、制作技艺,同时也掌握了整套的制墨技术。何文凯说,制墨行业的人员,或能制墨,或能制墨模,但能二者兼具的极少,而何氏家族的传人则能一人兼成两项技艺。

“川墨选材很考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因此墨色很亮,千年流香,万年不变色。”何文凯展示起他刚刚收集的2两多重的初品。在制墨的厂房内,有一根巨大的铝合金管道,一头是燃烧的桐油,一头冒着有香气的青烟,一块板子挡住管子的大半,何文凯说:“初品就是从这儿刮取下来,就可以用来制墨了。”

在另外一间小屋子里,可以看到一堆更加稀奇的“玩意”:一根长铁杆上,有几个挂钩,每个挂钩上有一个尖头圆底像帽子的锅盖,锅盖下面每个方位有一个碗。有的碗下面还垫了一块砖头。何文凯介绍,这是他改良的何氏制墨的第二代制墨工具,他的师傅们用的工具则是楠竹,这样的工艺虽然出来的都是精品,但是太慢了,因此当时何氏制出的川墨一块难求。如今在铜梁区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他重新启动了何氏制墨,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制作设备进一步改良,如今效率大大提高了。

据了解,何氏制墨技艺共分配、叠、搓、印、烤、洗、刷、填、写、包等10个大步骤,40余项小工序。当墨制成后,用时就需要磨墨了。“磨墨不是随便在砚台里搅几下,磨墨不仅能够静心,在磨墨的时候还能构思、练手锋,这个‘三合一’的墨文化,是墨汁无法取代的。”何文凯说。

来源:铜梁区新闻中心、网信铜梁微信公众号、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铜梁发布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