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为证,追本溯源,16种常见藻类处理方法
在草缸成长过程中,藻是最难控制的,这也是我们最不喜欢看到的生物。草缸的成长过程就是不停的与各种藻类相遇,并逐个与之战斗、相博,并战胜的过程。所以,了解各种藻类的形成原因、生长时间段、生长特点以及战胜的对策成为我们每一个玩草缸的必修课。
下面是收集的一些藻类信息,产生原因和相对应的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
1褐藻
生长时间:褐藻主要出现在开始建缸阶段。一般在新建缸的前三个月出现,并且这个阶段经常会出现鱼虾无故死亡的现象,导致很多新手不知所措。
经常出现的位置:缸壁以及沉木、石头、生长慢的水草叶等的表面。
产生原因:个人感觉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体的硝化系统没有建立完善,另外加上换水不够规律或不换水或少换水。
经过各位大神无数次开缸后的观察,一旦水体硝化系统建立完善后,这种藻类会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
处理办法 :
加快硝化系统的建立,开缸阶段可以选购优质硝化细菌按照说明添加到草缸,或者更省时的方法是向熟识的草友要一块使用很长时间的滤棉,拿回来后不要清洗,尽快放入自己的过滤系统中,当然定期清理缸壁、换水也是必须的功课。
另外,有规律的换水(最好为暴过气的水),给水体中加入新水,会有效的稀释水体中的养份,一方面为水草提供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保持水质的清新,加快硝化菌的建立与生长。
硝化菌的建立一般与底砂有关系。在不用粉状或液态硝化菌的情况下,有两种情况。
泥:有调水作用,可降低PH值,但太低的PH值,不利于硝化菌的建立,硝化菌一般在45天左右基本建立。
中性砂:不具备调水功能,经过正常有效的管理,硝化菌一般在30天左右基本建立。在此期间,尽量不要清洗过滤系统的滤材,即使清洗,也只洗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1、用牙刷或信用卡手动去除
2、放养小精灵、青苔鼠等鱼类;
3、放养螺类;
4、如果底砂是矽砂,可以将水质改为偏酸性,或者使用软水做水源;
5、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6、褐藻在开缸初期容易出现,勤换水,待硝化系统建立后,会慢慢消失。
2绿水
绿水一般有经验的老手在开缸后不会遇到,但没有经验的新手,就会常常遇到,其实,很多草友可能有过这个经历:本来清澈透明的水体,突然感觉雾蒙蒙的看不透亮,并逐渐变成雾蒙蒙的绿色,这就是出现了绿水。
产生原因:
光照强度和时间过强、过长,阳光直射,过滤强度不足,换水不勤。
处理办法:
1、使用紫外线杀菌灯,杀灭造成绿水的孢子,但要注意紫外线不要外泄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2、暂时减光,停止添加二氧化碳,勤换水,不施肥,不喂鱼;
3、加强过滤系统;
4、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3绿斑藻
偏爱较强的照明,通常附着于光线较强的水族缸玻璃面或者成长缓慢的水草上面。当水族缸的CO2或者磷酸(PO4)浓度偏低时,绿斑藻便出现了。绿斑藻质地很坚硬,常见的食藻鱼对于清除绿斑藻的功效实在有限。
绿斑藻是很多草友需要经常面对的,即使高手也不敢说没有遇到过绿斑藻。这个问题经常出现的位置:缸壁、阔叶阴性水草叶片表面如大榕、小榕等。
产生原因:光照强度过高;光线反射效果不好。
处理办法:
1、使用青苔鼠、螺等生物治理。目前来说唯一能有效刮除绿斑藻的生物,就非斑马螺(也有人称彩蛋螺)莫属了。
2、改善灯罩的反光效果。
3、定期擦洗缸壁,可用刮藻刀等工具刮除。
4、将长绿斑的老叶片剪掉,并适当调整水草布局,将容易长绿斑的水草淘汰。
5、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4绿尘藻
绿尘藻事实上是游动孢子,通常发生于缸体的玻璃表面上。绿尘藻形成一层灰尘状的绿色黏膜,在严重的情况下会整个覆盖住水族缸的玻璃。
绿尘藻偏爱强光,将玻璃面的绿尘藻刮干净并无助于绿尘藻的再发。因为绿尘藻就在水里面,况且能够在水中漂浮 30-90 分钟后,再度依附至玻璃面上。
因为某种原因:这些游动孢子避开了水草和沉木,总是挑选玻璃表面来附着。限制营养的作法无法击退绿尘藻,况且只会让水草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也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尤其是其他品种的藻类之暴发。
产生原因:钙镁比例失调,钙质太多;硝酸盐磷酸盐比失调,磷酸盐太多,硝酸盐太少。
好发部位:缸壁上及石头表面、细化器的陶瓷片表面。
处理方法:
1、投放小精灵、大帆、胡子等工具鱼均有一定效果。
2、也可不必理会绿尘藻并且任其成长,在 10-20 天的日子里都不必去刮玻璃,过了这段时期以后,绿尘藻开始形成一大块厚度不一的薄膜,而且开始由水族缸的玻璃面上自己剥落。当整片绿尘藻开始自然剥离时,正是整片将绿尘藻移除的好机会。
3、使用刮藻刀,牙刷或信用卡刮除,并配合紫外线杀菌灯;
4、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5、大剂量戊二醛近距离点射也有效。
6、减光并加入硝酸钾后等待三周,绿尘藻大多都会死亡。硝酸钾参考用量是每天每升水加1毫克,无效可加倍。
5丝藻
丝藻的形态特征:丝藻是黑孢藻属的藻类,因为形态相似,非常容易与水棉属的发藻相互混淆。丝藻通常长在叶片的边缘,长度可达30厘米,多为细丝状。丝藻与发藻也经常一起出现并纠缠在一起。丝藻比发藻坚韧一些,长度也要长得多。
一般在褐藻之后,即建缸二个月后左右,有时也在其它藻生长之后,如黑毛藻、褐藻刚刚消失,大家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很多时候丝藻就会不知不觉的在MOSS、底砂、生长缓慢等水草上生根发芽。
产生原因:
水中NH4含量过高;照明过强、照明时间过长和水草过少;肥料加入过量;鱼过多和喂食过量。
好发位置:叶子边缘及生长缓慢的丛生水草上。
处理方法:
1、适当降低照明强度和时间
2、适量减少肥料加入量
3、长得过长的丝藻用废弃的牙刷卷起扔掉
4、大和藻虾和一眉道人有效。
5、大量放入草虾,草虾是治理丝藻的最佳手段,但要靠大军团作战。
6、控制鱼的数量,并投喂适量的饲料。
7、戊二醛有效,预防剂量:每天每20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治疗剂量:每天每4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
6绿毛藻
绒毛藻形态特征:绒毛藻是鞘藻属的丝状绿藻,经常附着于水草叶片或茎节上,但也有可能自由漂浮,绒毛藻的长度在5-8毫米左右。
产生原因:水草缺少必须的元素造成叶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可能是造成绒毛藻附着成长的原因,另外水体富营养化,氨氮含量过高也是重要诱因。
好发位置:水草的老叶及缸壁上
处理方法:
1、提供水草丰富的营养,能有效预防绒毛藻的发生,尤其是 CO2。
2、放养大和藻虾,大和藻虾清理绒毛藻的功效卓著,是最受欢迎的藻类清理生物,此外黑壳虾、黑线飞狐、小精灵、大胡子异形、黑玛丽鱼对于绒毛藻的清理也很有帮助。
3、戊二醛有效,预防剂量:每天每20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治疗剂量:每天每4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
4、夏天水温若升高至30度,可趁机加强物力过滤,滤去浮游藻体;
5、使用除藻剂,可搭配减光、停肥缩短疗程。
7鹿角藻
产生原因:水中氨氮偏高(养鱼虾过多或搅动底床所致)是暴鹿角藻的主要诱因,另外二氧化碳缺乏或水质偏硬也有可能诱发。
好发部位:水草叶面及沉木上。
处理方法:
1、减少对鱼虾的喂食量,必要的时候减少鱼虾数量
2、改善水质,如对水体进行软化,增加CO2加入量
3、用手直接清理水草叶片,这是一个非常细致也是很枯燥的工作,必要时将长有鹿角藻的叶片摘除。
4、有资料显示:白玉飞狐会啃食鹿角藻,对于清理鹿角藻颇有帮助。此方法我没有用过,只做为参考。
5、戊二醛有特效,预防剂量:每天每20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治疗剂量:每天每4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
8钢毛藻
钢毛藻形态特征:钢毛藻是丝状、绿色的分支状藻类,集结生长时看起来很象是个墨丝球。
产生原因:光照和二氧化碳之间的不平衡,光太强或二氧化碳缺乏是最大的诱因。
好发部位:底床、沉木或丛生水草上。
处理方法:
1、因为刚毛藻比较坚韧,所以手动摘除也比较方便有效。
2、减少水中氮、磷肥浓度。
3、如果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供应最好减弱照明。
4、戊二醛有效,但需要较高浓度。治疗剂量:每天每4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无效可适当加量。
9发藻
发藻形态特征:发藻其实就是水绵属的植物,常常附着于成长慢速的水草、底床或沉木上,发藻多呈现灰绿色,摸起来滑滑黏黏的感觉,其长度通常不超过4厘米。
产生原因:照明强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水中营养元素过剩均是其暴发的重要原因。
好发位置:底床及水草上
处理方法:
1、光靠控制营养无法有效抑制发藻的成长。预防的措施比较重要,任何新加入水族缸的水草或鱼虾,都要先做好消毒防范的工作,例如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稀释的双氧水或者漂白水来消毒。
一旦看见发藻的踪迹,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手动清理的方式包括使用筷子或牙刷将发藻卷除,不要指望发藻会自动消失。
2、其实会啃食发藻的鱼类也不少,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黑线及小猴飞狐以外,樱桃灯与一眉道人对于清理发藻的功效,都受到肯定,尤其是一眉道人,由于体型较大的关系,对于清除发藻的功效更是惊人。黑壳虾与大和沼虾效果也不错。
3、戊二醛有效,预防剂量:每天每20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治疗剂量:每天每40升水加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
4、减少水中磷肥的浓度,建议将磷酸盐浓度控制在0.5ppm以下。
10黑毛藻
我认为这是各种藻类中最难以对付的,一旦黑毛藻泛滥,会非常有碍观瞻,应尽快予以根除。
形态特征:黑毛藻属于红藻的一种,常常一簇一簇出现在水草叶子边缘及叶尖上,每一簇均呈放射状,无分叉,颜色为黑色或蓝黑色。
产生原因:水体的PH和硬度过高;进入水体的残饵过多;鱼类过多;加入草缸的液肥组成不合理,导致元素失衡;使用劣质基肥 ;长时间不换水,导致养分积累;过滤能力不足。
好发部位:底床的砂石上,沉木、过滤器出入水口、底砂、水草叶片等。
处理方法:1、动手摘除藻体,或是将有藻体附生的叶片直接剪下;
2、生物治理,买黑线飞狐入缸,以每1条/200-300mm缸体为单位,比如你的缸子长度是400mm,放入1-2条,以身体滚圆、体型优美、个头较小的为好品相,过大的黑线不喜欢干活。
黑线飞狐会吃刚长出来的黑毛藻,对预防其复发十分有效。但是已经长大的黑毛藻十分坚硬,一般鱼虾很少会去吃。
3、减光,停肥,改善水质,加强过滤,加强规律换水。黑毛比较容易发生在PH和硬度较高的水体中,以提高CO2溶解效率、软化水来降低PH和GH是必须,一般认为PH在6.5左右,GH在8左右较好。
4、使用戊二醛,这个方法属于化学治理方法,不少人都在用,用法用量都不同,以下是两种用法用量,大家酌情慎用。
第一种,比例为——水:戊二醛(100%浓度)400000:1,以此比例,持续10天,药到病除,生物伤亡极小。
第二种,用2%戊二醛治疗,10~15毫升/天/100升水,连续一周(买回的药液不要加配送的添加剂。下药时,从小剂量往上加,以防死鱼)。
(备注:戊二醛对无根植物生长可能造成影响,有鹿角苔等植物的水草缸慎用:为了避免鱼儿缺氧,白天下药为好,如下药剂量较大,应在草缸打气增氧。)
11蓝藻
形态特征:蓝藻在大量繁殖时,会形成蓝绿色的薄膜,并且于很短的时间内便会覆盖所有的东西。如果放任不处理的话,蓝藻将占据整个水族缸,并且会害死水草与鱼类。
产生原因:水体富营养化,氨氮含量过高,磷酸盐过多或硝酸盐不足等都是诱因。
好发部位:底床,尤其是底砂与玻璃的结合处。
处理方法:
1、会吃蓝藻的生物不多,笠螺是其中的佼佼者。笠螺甚至会顺着玻璃面钻入底泥刮食蓝藻,虽然底床中的蓝藻并不会直接危害水族缸。
2、红霉素有特效,双氧水、遮光及加入硝酸钾均有效。
3、蓝藻也可以用物理的方式来处理和移除,但如果水质没有配合改善的话,很快的又会死灰复燃。
4、蓝藻属于细菌所以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杀死,最常用的抗生素是红霉素。红霉素用来治疗鱼病时,建议剂量是连续五日以每 38 公升使用 200 mg 来投药;
但如果要杀死蓝绿藻,建议只连续四日使用 2.5 ppm 的剂量即可。通常可以把红霉素粉末直接撒在有蓝藻的地方。
5、暂停施肥和喂食,断绝营养,特别要降低磷肥浓度;
6、生长于底床的蓝绿藻,可以使用针筒注射,对于特定区域施予合理除藻剂量。
13水绵
水棉,别名水青苔、水衣。
形态特征:水绵是水绵属绿藻的总称,通常呈现绿色或黄绿色,长度最长可达数厘米。在相对清洁的富营养化水体中非常普遍,在水中呈片或团状,摸起来手感黏滑。前面提到的发藻是水绵属中的一种,水绵也可以看成是成团的发藻。
产生原因:水中氨氮含量过高,硝酸盐磷酸盐含量过高,光线过强均可诱发。
处理方法:
1、可用牙刷卷走大部分水绵,再放入大量黑壳虾。
2、某些原生鱼如鳑鲏、麦穗也会吃水绵。
3、戊二醛有效,需要连续高浓度应用。
14墨渍藻
墨渍藻,过去在国外称为“红藻五型”。形态特征:墨渍藻多生长在榕类水草的老叶上,与短黑毛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一定厚度(一般不超过一毫米),而墨渍藻就像紧贴在叶子表面并渗透到叶子里面一样,很难擦除。
产生原因:磷酸盐和硝酸盐之间的不平衡,磷酸盐含量过高,同时缺乏二氧化碳是主要诱因。
好发部位:生长缓慢的水草叶子上。
处理方法:添加硝酸钾及二氧化碳有效,同时要停止添加磷酸盐。硝酸钾参考用量是每天每升水加1毫克,无效可以加倍。或者把水草拿出来,用稀释10-20倍的漂白水来擦拭叶子表面,也有一定效果。
15褐毛藻
褐毛藻形态特征:褐毛藻属于短毛藻科褐毛藻属的藻类,多见于工业污染的河道中。颜色多呈黄褐色或棕褐色,长度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质地柔软但密集程度较高。
产生原因:水中硫元素含量过多是最主要的诱因。
好发部位:底床及沉木石头表面。
处理方法:停止添加硫酸盐肥料并加入硝酸钾有效,石头及沉木上的褐毛藻可以拿出来用刷子刷掉。
16短黑毛藻
短黑毛藻过去在国外称为“红藻二型”。形态特征:短黑毛藻也属于红藻的一种,多出现在水草叶子表面及边缘上,颜色为黑色,由众多的微小颗粒聚集而成,厚度一般不超过一毫米。
产生原因:水体硬度过高,钙镁比失调。
好发部位:水草叶子表面。
处理方法:近距离喷射戊二醛有特效,每天每40升水用5毫升2%浓度的戊二醛,装在注射器里近距离喷射长藻的叶子,连用几天即可见效。另外也可用双氧水近距离点射,每天每100升水用量为10毫升。
作者:诗乐先生
更多水草知识
长按下载
- 完 -
草缸液肥里面的大学问
再现亚马逊水下森林!
丰收的苹果园造景教程
10种造景师最喜欢使用的前景草
不伤水草,抓鱼小技巧
十个人让惊掉下巴的神仙造景
蓝天白云中式造景!
商务合作:ye201198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