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有害生物治理的基础知识(害虫篇)

 

全球约有600种昆虫、1800种杂草和数不清的真菌、细菌、线虫及病毒能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一、农业害虫

分类上属于戒指动物门六足总纲的昆虫纲,基本特征是身体分节,成虫具有2对翅、3对足,整个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农业上常称呼的红蜘蛛为螨类,非昆虫)。

昆虫结构图

1.1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有三条:经口进入、经体壁进入、经气门进入。

1.1.1体壁与杀虫剂的关系

坚硬的体壁对虫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使昆虫可以免受外来微生物和其它物质的侵入,并且保持体内的水分不外散和外部的水分不进入。柔软的体壁更有利于杀虫剂的进入,这也是强调在低龄期甚至是卵孵化盛期施药的原因。昆虫的体壁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体壁在某些部位是膜质的,杀虫剂容易从这些膜质的部位进入虫体,如足的基部、翅的基部、触角的基部、体节与体节间的节间膜部位等,是触杀性杀虫剂进入虫体内的重要部位。

1.1.2昆虫的口器

昆虫的取食器称为口器,常见的类型有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强大的上颚,能取食固体的食物,咬碎植物叶片、果实、茎秆、根部等,植物被害处呈现孔洞、缺刻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具有像针一样的口器,口针可以刺入叶片、果实、茎秆、根部等部位,通过口针里面的管道将植物组织中的汁液吸入到体内。

1.1.3昆虫的气门

昆虫通过位于体躯两侧的气门从外界获取氧气,同时排出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1.2昆虫的虫期、虫龄级幼虫习性与杀虫剂的防效

昆虫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幼虫期对杀虫剂最敏感,其次是成虫期,而卵和蛹期对杀虫剂的抗性很强,目前具有杀卵作用的杀虫剂并不多。不同昆虫的幼虫,生活习性变化多端,这些习性对杀虫剂的使用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了解昆虫的活动、危害习性,在适宜的时间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式,对提高杀虫剂的使用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害虫虫态

1.3常见的害虫类群

常见的农业害虫分类上属于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等。

1.3.1鳞翅目害虫

鳞翅目的成虫是蛾类、蝶类,幼虫是毛毛虫。成虫的翅膀和躯体上覆盖有鳞片,所以称为鳞翅目。如棉铃虫、黏虫、甜菜夜蛾、菜青虫和各种螟虫等。

斜纹夜蛾

1.3.2半翅目害虫

半翅目害虫包括蚜虫、粉虱、介壳虫和蝽等,口器是刺吸式口器。内吸性杀虫剂是防治半翅目害虫最为有效的药剂。

白粉虱

蚜虫

1.3.3鞘翅目害虫

完全变态昆虫,主要是幼虫期造成危害,有些种类成虫期也能造成一定危害。成虫和幼虫的口器都是咀嚼式口器。成虫体壁坚硬,前翅是鞘质翅,后翅是膜质翅。包括金龟甲、天牛、瓢虫和叩头甲等。

黄曲条跳甲

1.3.4双翅目害虫

这类害虫只有两个翅,其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我们非常熟悉的蚊类、蝇类。双翅目幼虫没有足。如葱蝇,韭蛆和潜叶蝇等。

瓜实蝇

1.3.5缨翅目害虫

缨翅目昆虫统称为蓟马,个体微小,口器是锉吸式口器,锉吸植物汁液可危害叶片、花、果实等。

1.3.6直翅目害虫

常见的地下害虫中的蝼蛄是直翅目的,非上述常见的农业害虫的目。

蝼蛄

二、农业螨类

螨类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农业上的个体微小(小1于mm),体型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没有翅,具有4对足,口器为刺吸式口器。

2.1叶螨

是农业上最常见的危害作物的螨类,常见的有山楂叶螨、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等。

朱砂叶螨

2.2锈螨(瘿螨)

因常在植物上作瘿而得名。只有2对足,所以又称四足螨,农业上常见的有柑橘锈壁虱、荔枝瘿螨等。

2.3跗线螨

跗线螨体型微小,肉眼难以观察,生产上常根据危害状判断,重建的有侧多食跗线螨、乱跗线螨等。

侧多食跗线螨(茶黄螨)

螨类发生时,往往卵、幼螨、若螨和成螨各虫态同时存在,化学防治时赢选择对各虫态都有效的杀螨剂,如哒螨灵、三唑锡等。有些杀螨剂只有杀卵作用,有的只对成螨有效,在生产上可将这些杀螨剂合理使用,以有效防治各虫态。杀螨剂混用时要注意杀螨剂间的交互抗性,如噻螨酮和四螨嗪,不能混合使用。

三、农业有害软体动物

农业有害软体动物包括植食性蜗牛、蛞蝓等。生产上对于这类有害软体动物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剂型主要是毒饵剂,触杀性的剂型无效。市场上杀软体动物剂(杀螺剂)只要有四聚乙醛、甲硫威、甲萘威等。

薄球蜗牛

蛞蝓

今天就分享有害生物治理的基础知识(害虫篇),下次分享的内容应该是有害生物治理的基础知识-(病害篇),不过具体什么时候发就清楚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