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杀螨剂——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三种途径
又要开新章了亲爱的们,本章标题:杀虫杀螨剂!
经实践,我发现一篇文章干货满满对大家来说并不一定好,太多的干货就像手里的沙子,看着多,其实抓不住。
再者说,要想真正把农药及防治研究透彻,还真不能急,心得沉下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努力吧!从本章开始……
今天就只聊上图标红的二级小标题——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杀虫剂施用后必须进入昆虫体内到达作用部位才能发挥毒效。比如,一款胃毒的杀虫剂想要杀死害虫你得让它进到肚子里吧,如果是神经毒剂,那就到达相应的神经部位,这样杀虫剂才能起到杀虫的作用对吧?!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打的农药都是怎么进入到昆虫体内的呢?有三种途径:从昆虫的口腔、体壁及气门进入昆虫体内。
杀虫剂进入虫体的三种途径
从口腔进入
杀虫剂从口腔进入虫体的关键是必须通过害虫取食活动,也就是吃吃喝喝,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吃叶子,那就吃进肚子里;刺吸式口器昆虫吸食汁液,那就喝进肚子里。
这也就决定了害虫必须对含有杀虫剂的食物不产生忌避和拒食作用。比如,你想毒老鼠,结果老鼠一闻就不想吃,那你这能把它毒死吗?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和为害状
在众多农药中,无机杀虫剂大多数是很难挥发的化合物,因此拒食作用较弱。有机合成杀虫剂品种多,性能差别大。例如杀虫脒对鳞翅目幼虫有明显的拒食作用;而灭幼脲黏虫取食时几乎毫无拒食作用。
昆虫口器部位的感化器(可以不准确地理解为昆虫的舌头),对含有药剂的液体及固体食物均有一定的反应,药剂在食物中的含量过高时,害虫即产生拒食作用,使药剂的防治效果降低,所以说打药的量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
呕吐现象人有,昆虫也会有。一些夜蛾类幼虫取食含酸性砷酸铅、氟化钠等有无机杀虫剂的食物时产生呕吐现象,并且呕吐以后拒绝再食。
有机合成杀虫剂引起害虫呕吐反应更是明显,如害虫口器接触到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立即出现呕吐症状。像一类作用快的神经毒剂,即使在处理表皮时也会产生呕吐反应。
蝉的刺吸式口器和吸食汁液图
有内吸性能的杀虫剂,如克百威、乐果等,施用以后被植物吸收,随植物汁液在植物体内运转。当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等吸取植物汁液时,药剂也进入口腔、消化道,穿透肠壁到达血液,随血液循环而达到作用部位神经系统。
从体壁进入
体壁是触杀作用为主的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主要屏障。昆虫的体壁的最外层是上表皮,绝大多数昆虫的上表皮所含的蜡质及类脂与水无亲和性,而不能被水浸润。因此,任何药剂由体壁进入虫体时,必须首先在昆虫体壁湿润展布。当药液喷洒到虫体时,如果液滴不能湿润展布,就会积集呈球状从昆虫体表滚落而流失。有些昆虫如蚜虫、介壳虫由于表皮覆盖了较厚的蜡质,不易被药液湿润,对很多药剂表现了高度的耐药性。
球坚蚧的表皮十分坚硬
在各种剂型中乳油的湿润性能比较好。因为乳油中的溶剂可以溶解上表皮的蜡质,使药剂更容易进入表皮层。并且由于上表皮的亲脂性,杀虫剂中脂溶性强的非极性化合物易溶解于蜡质而被上表皮吸收,所以这类杀虫剂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杀虫剂中水溶性强的极性化合物,由于难溶于上表皮的蜡质,不易被上表皮吸收,所以触杀作用很弱。
虽然昆虫整个体躯被硬化的表皮所包围,但是,表皮上还有一些的未经骨化的膜状组织,这些部位药剂容易侵入。例如,家蝇的跗节(苍蝇腿踩着地面的部分)有大量的感化器,第一个感化器是一个特化的空心刚毛,并且有部分极薄的表皮层,脂溶性杀虫剂极易从此部分表皮穿透而到达感觉神经细胞。就整个昆虫体躯而言,药剂从体壁侵入的部位愈靠近脑和体神经节时,愈容易使昆虫中毒。
从气门进入
绝大多数陆栖昆虫的呼吸系统是由气门和气管系统组成。气门是昆虫进行呼吸时空气及二氧化碳的进出口。
昆虫靠气门呼吸
起熏蒸作用的气体药剂如氯化苦、溴甲烷等可以在昆虫呼吸时随空气进入气门,沿着昆虫的气管系统最后到达微气管而产生毒效。敌敌畏挥发的气体由气门进入虫体的气管系统,由微气管而进入血液,到达神经系统产生毒效。昆虫的气门大都有开闭的结构,二氧化碳有助于刺激气门肌的活动,使气门开启。因此,在使用重蒸剂防治储粮害虫时,常在熏蒸气体中混入二氧化碳,使气体药剂更容易进入虫体。
一般以喷雾起触杀作用的杀虫剂,靠湿润展布能力进入气门,与从表皮进入情况相似。矿物油乳剂由于有较强的穿透性能,由气门进入虫体较一般乳剂更为容易,并且进入气管后产生堵塞作用,阻碍气体的交换,使害虫窒息而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