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苯酚当药品使用,这几条原则需要遵守
几乎每个人都和苯酚相遇过:还记得老文具店里那种矮胖玻璃罐子里装的浆糊吗?打开盖儿,熟悉的浆糊味儿扑面而来,这味就是苯酚等防腐剂的气味。同样,苯酚也会被添加到市售的墨汁中, 有的“墨香味”,其实就是苯酚的气味。
现如今的文具店里,已鲜见苯酚的身影。胶水和墨汁的气味变得清淡,也更为安全环保,毕竟苯酚的气味不是那么让人愉快,更何况苯酚本身是具有毒性的。
苯酚有毒,是一种毒物,那还会当做药物来使用吗?
将苯酚做成制剂外用,会不会有安全隐患?有人拿微量苯酚进行穴位注射,是属于医学创新还是草菅人命?
苯酚在此,诸“菌”退下!
1834年,苯酚被德国化学家隆格从煤焦油中分离了出来。由于有很弱的酸性,又被称为石碳酸。1943年,同样是在德国,化学家A.W.霍夫曼“破解”了苯酚的化学结构:一个苯环,连上一个羟基。
这是一个挺简单的结构,也是最简单的酚类物质。有很多药物都属于酚类,例如水杨酸,又例如别名为生育酚的维生素E。
但是苯酚,是有毒性的。
这种毒性源自于其对蛋白质具备强烈的破坏作用,破坏力是如此的刚烈,以至于对苯酚的常规描述中还有这么一句:腐蚀性。
对蛋白质的破坏力,决定了苯酚具有很优秀的消毒、防腐功能。0.2%浓度的苯酚就具有抑菌作用,1%的浓度可以杀灭各种细菌,1.3%可以杀灭真菌。
外科学进入现代外科学的标志之一:消毒灭菌,就离不开苯酚的贡献。那是在1867年,英国的外科医生利斯特用苯酚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苯酚溶液浸泡过的纱布覆盖伤口,将他的截肢手术的死亡率从40%降到了15%。苯酚稀溶液,作为最早实际应用的外科消毒剂,在人类的医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直到现在的教科书中,苯酚仍旧位列消毒防腐剂之中。可用来消毒含有病毒、细菌等致病性微生物的分泌物、粪便医疗器械等。不过在实际应用中,苯酚早已经让位于各种各样效率高、使用安全的消毒剂。
苯酚是不是药品?
在《中国药典》中,苯酚被归类为“消毒防腐药”的类别。能够入药典的“法眼”,是药品无疑了。
但是在药店里,很少遇见含有苯酚的药品。不相信的话可以去药店里去询问一下驻店药师:贵店有没有苯酚制剂啊?估计大部分药师都会一脸问号地想上好一阵,毕竟苯酚这种物质,给人更多的印象是一种化工原料,而非药品。
不过,仔细找一找,苯酚也许就隐藏在药架的某一个角落里。
在皮肤外用药的领域里,苯酚一直存在。
例如某些“鸡眼膏”,通用名是水杨酸苯酚贴膏,很显然,这种贴膏的药物成分是水杨酸和苯酚。
这种鸡眼膏中在使用前,先用热水泡脚,泡十分钟,把鸡眼表层的角质层泡软了,然后擦干脚,把贴膏贴在鸡眼上。水杨酸有抗真菌、止痒和溶解角质的作用,是“进攻”鸡眼的主力。一天一宿之后,有的鸡眼表面开始软化发白,除去白的的软化层,此时,鸡眼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创面,换药,等待愈合,鸡眼也就治好了。
创面,会疼,弄不好还会继发感染。
苯酚,有表面麻醉的作用,可以止疼;杀菌更是苯酚的看家本领,可以用来预防创面感染的发生。苯酚与水杨酸的配合,完成了对鸡眼的绞杀。
炉甘石薄荷脑洗剂,一种外用洗剂,静置后会分层,下层是淡红色的炉甘石粉的沉淀,上层是澄清的液体,使用之前需要摇一摇,打开盖子,薄荷香气扑面而来。这个制剂里面,除了炉甘石和薄荷脑,还含有苯酚。
炉甘石薄荷脑洗剂有收敛的作用,同时还有止痒、保护皮肤、杀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某些类型的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夏天用得会比较多,一来是夏天本就是湿疹、皮炎的高发期,二来蚊虫叮咬也可以用这个药物来止痒,三来夏天人们都是短打扮,不惧怕粉色的炉甘石粉染花了衣服。
炉甘石薄荷脑洗剂为什么能止痒?为什么能抑菌、杀菌?这里都有苯酚的功劳。
皮肤科还有其他一些外用药的成分表里,有苯酚的身影。有意思的是,包括炉甘石薄荷脑洗剂在内,含有苯酚的外用药物,绝少能在社会药店中见到,只有在医院里的药房里才能买得到。
很多医院会有自己的制剂室,这是历史遗留的产物:想当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缺医少药,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医院药剂科自力更生去解决。这种市场上没有供应但是又是临床需要的药物,由医院自己的制剂室生产出来,并且只能在医院内部开具处方、使用的药物,被称为医疗机构制剂,又称为医院制剂。这其中,就包括了众多皮肤科用药。
医院制剂只能在医院内部使用,不能进入到市场上进行流通。因此,众多含有苯酚的制剂,虽然效果不错价格也便宜,但是只能在部分有资质的医院内才能买得到。
除了皮肤科用药,仰仗苯酚优秀的止疼和灭菌作用,苯酚还有其他制剂在使用,包括耳鼻喉科使用的苯酚滴耳液,口腔科使用的樟脑苯酚溶液,漱口用的复方硼砂溶液等。
随着市场上各类药品的愈加丰富,医院制剂的份额被不断挤压,但是包括含苯酚制剂在内的各种医院制剂,依靠性价比和长期积累的群众基础,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甚至有些制剂还成为了明星产品,那就是另外的一些故事了。
苯酚是一种有毒性的物质,使用有讲究
苯酚属于原浆毒性物质。所谓的原浆毒,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毒性,就像是棍子拍在了屁股上,不论是拍谁的屁股都会疼得嗷嗷叫。苯酚对细胞的毒性也是类似的效果,不分自己人还是坏人统统都会有伤害。
因此,苯酚当做药物使用,浓度有讲究:0.5%至1.%浓度有止痒的作用,水溶液用于体表,浓度最高不超过2%。
此外,所有含苯酚的药物,不论是抹在蚊子包上、滴在耳朵里、塞进了牙缝里、或是用来漱口,均禁止口服!皮肤和粘膜如果有破损时不宜使用;新生儿禁止使用,儿童需遵医嘱使用;不论是大人和孩子,都不推荐长期使用含有苯酚的药物。
在很多化工企业或实验室中,也会接触到苯酚。这个时候,更应当注意的是生产安全,谨防烧伤。
高浓度的苯酚在接触到皮肤之后,很快就会将皮肤灼伤,呈现出苍白色。可恨的是,由于苯酚同时还具有局部麻醉的效果,出现伤害的同时疼痛并不明显,被灼伤的人常常没有意识到被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灼伤会进一步加深。苯酚溶液还可以通过皮肤、胃肠道、呼吸道粘膜等吸收,造成全身性的毒性伤害。
皮肤一旦被高浓度的苯酚沾染,应当尽快除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甘油或聚乙二醇与酒精的混合液擦洗局部,阻止伤害的进一步加深。必要时及时就医。
穴位注射苯酚?这算是中医还是西医?
在新冠疫情期间,曾经有一种疗法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某李医生,宣称用微量苯酚进行穴位注射,可以用来治疗冠状病毒感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穴位注射,作为中医的一种创新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再次强调,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疗法。
把微量苯酚注射到穴位中去,暂且把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和安全风险放一边,单就说说苯酚这个物质,这是一纯粹的化学物质,妥妥的“西药”,和中医理论一点瓜葛都没有。那这算是中医疗法呢,还是西医疗法?
将一个化学药物注射到穴位中去,要是说这是中医的行为吧,李医生解释原理了,说是因为“苯环与嘧啶环结构非常相似……出现竞争抑制,使病毒复制无法顺利进行”,这句话和中医八竿子打不着。
那用西医,或是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这句话?“苯环和嘧啶环结构相似”,哎呀,这话他还真敢说,全世界无数科学家、各大药厂苦苦追寻抗病毒药物上百年,怎么都想不到这结构如此简单的苯酚可以用来抗病毒,偏偏让他给捡了个漏呢?
因为苯酚压根就不具备体内抗病毒的能力!他敢如此解释原理,真是侮辱了全人类的智商。
中医理论行不通,西医理论的解释更是胡扯。更可气的是,让部分不明真相的民众相信他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民间高手”。中医最害怕的,就是这样的伪中医。伪中医的存在,给中医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质疑,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就像是高浓度苯酚对皮肤的腐蚀,一边麻醉一边造成可怕的伤害,极具迷惑性,不得不防,不得不除!
#青云计划#
参考文献:
[1]赵慧,陈志刚,崔岩峥,曾蔚欣,吴彬.北京地区医院含苯酚制剂的风险控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9):838-841.
[2] 田野,周苏萍.军队医疗机构制剂中含苯酚制剂的品种及安全性探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8,34(04):364-366.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6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