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教会与中国移民华人教会区别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发展的?
前言
新加坡的华人移民可分为海峡华人与中国移民华人两种。海峡华人祖辈大多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第一代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后裔吸收马来语言和生活习惯。
随着英国人东来,他们又接受英文教育,从而大多倾向于西方文化和英殖民政府。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以马六甲漳泉商人为主的海峡华人开始南下新加坡。
新加坡海峡华人教会发展简史
1824年,新加坡3317个华人中有海峡华人妇女361人1848年,4万新加坡人中已有1千人为海峡华人;1881年,海峡华人人数为9527人,占华人总人口的9.5%;1901年海峡华人人数增至15498人,仍占华人总人口的9.5%。
新加坡最早归依基督教的应是海峡华人。纪魄礼创建的布连拾街马来教堂(磐石堂),本是为了向马来人传福音,然而最终却吸引了新加坡的海峡华人。宋佛俭是最早归依基督教的海峡华人。
他生于1830年,11岁就读于英华书院,后追随理雅各至苏格兰,并于1847年受洗入教。1849年他回到新加坡后,受纪魄礼的影响很快成为马来教堂的中坚分子,并能用英语和马来语讲道。许多海峡华人因他而改信基督教。
如他的女婿陈光伟和陈文进等。1875年纪魄礼去世后,海峡华人教会陷入低谷。1885年,马来教堂会友人数减至16人。
1889年,海峡华人基督徒组建了中华基督徒协会,旨在“照顾基督徒的灵命需要,同时接触所有渴望得到宗教和道德开导,以及追求知识的海峡侨生’”宋旺相担任会长。
宋旺相,又名宋鸿祥,乃宋佛俭之子,1874年出生于新加坡。他生长于基督教与海峡华人文化中,先于圣约瑟书院读书,1878年转入莱佛士书院,1887年获英女皇奖学金188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1893年获法律学位,并获律师资格,随即返回新加坡。返新之后,宋旺相成为海峡华人社会中的知名人士,同时也成为磐石堂长老会的中坚。
他于1895年任执事,1900年升任长老。然而,在宋旺相的领导下,中华基督徒协会并未将工作重点致于向海峡华人传福音。正如宋旺相自己所说:基督徒协会的性质是帮助“教友成为更好的公民—乐意服务和有效率的社会份子:同时训练他们选择更高尚的基督教人生和服务观”。
因此,到了1902年,磐石堂的海峡华人基督徒人数仅为38人,1927年,人数增加到90人。相比之下,这时海峡华人教会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中国移民华人教会。
从20世纪20年代起,新加坡海峡华人教会开始慢慢走出低谷发展起来。最突出的事例要属吴福庆与甘榜加卜卫理公会。吴福庆是新加坡第一个海峡华人牧师。他从小就读于卫理公会的英华学校,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达20年之除带领父亲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信教之外,他还在密驼路卫理公会帮助差传事工。这个教会先是在贝苏菲家中聚会,后搬到基督徒学院。
1894年时只有6个会友和16个海峡华人慕道友。1915年,吴福庆被按立为执事,1919年,被按立为长老。1927年,成为新加坡第一位全职海峡华人牧师。在他任牧师期间,主要专注于向海峡华人传福音。密驼路卫理公会,后改名为甘榜加卜卫理公会,其海峡华人差传事工也因而得到长足发展。
在《传福音,我们最迫切的任务》一文中,他提到:“如果我们心自问,我们一定非常遗憾的承认过去错过了许多传福音的良机。本应尽责任把人带到主跟前,我们却忙这忙那,没有及时拯救许多灵魂,而让他们沉沦。
想想有数以千计的年轻人,离开我们的学校,却没有踏进基督教会一步。人最大的需要不是改革而是重生;不是进入人生另一阶段,而是从内心发出新生命;不是外表装,而是新的力量:不是文化而基督。”1935年,密驼路卫理公会会友人数增加到300个另外有450个儿童和年轻人参加主日学,是卫理公会中规模最大的。1952年,甘榜加卜卫理公会已是新加坡第二大英语卫理教会,有超过1000个会友。
卫理公会教育宜教的方式还影响到其他教会,如弟兄会。弟兄会的周便雅悯曾经回忆道:“我们弟兄会有许多年轻人是来自卫理学校。我的外祖父陈光庆,在希伦街有一间屋子,后来成为第一间卫理公会马六甲女校。
他的五个女儿,后来都成为基督徒。有三个女儿嫁给新加坡英华学校早期的学生。长婿是周成荣,次婿吴福庆牧师,三婿吴莲英。”到20世纪30年代,毕大福音堂已有170个会友。
海峡华人教会与中国移民华人教会的区别
由上可知,1949年以前的新加坡海峡华人教会的发展,甚至比中国移民华人教会还艰难。海峡华人与来自中国的移民都是海外华人,但两者在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海峡华人教会与中国移民华人教会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与中国移民华人教会不同,新加坡海峡华人教会信徒的增长几乎与移民基督徒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从1821年到1830年间,新加坡华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来自马六甲的海峡华人。然而,在此之后,从中国南来的华人移民迅速取代了海峡华人的这一位置。早期来到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华人中,确有一部分是基督徒,但人数非常之少。
“随着1842年后教会工作重心北移中国,从马六甲来新加坡的海峡华人基督徒人数更是微乎其微。因而,新加坡海峡华人教会的增长,只能依靠传统的宣教方式获得信徒。这也是1949年以前,海峡华人教会发展速度不如中国移民华人教会的重要原因。
海峡华人社会。新加坡的海峡华人社会与中国南来的华人移民社会有许多不同。其中之一就体现在男女比例上。与中国移民社会中男女人数悬殊不同,海峡华人男女人数相差不大,女性人数甚至较男性为多。
例如1881年,新加坡海峡华人的男女人数分别是4513和5014。1897年1月《马来西亚信息》刊载了一篇题为“为何海峡华人无法成为基督徒?”的文章,列举了阻碍海华人成为基徒的七大原因。文章认为妇女是基督教在海峡华人中传播的首要障碍。在新加坡的20000“海峡华人中,有超过一半是女性。缺乏教育,使他们非常无知。
因而一旦她们的丈夫或儿子要改信宗教,她们就会极力反对。事实上,新加坡海峡华人教会的发展确实与教育相关,卫理公会致力于教会办学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此之外,与大部分中国移民生活艰辛不同,大部分的海峡华人的生活安逸他们通晓马来文和英文,比中国移民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然而安逸的生活环境却助长了抽鸦片、赌博和嫖娼的恶习。
虽然大部分海峡华人男性都结婚,“但没有一种人像咨咨那么好嫖。他们在乡下俱乐部的房子,大部分是作为聚赌和淫乱之用的”这也成为阻碍海峡华人成为基督徒的一大原因。
海峡华人文化。就文化而言,海峡华人与中国移民华人有很大区别。海峡华人文化是是华、巫、英三种文化的融合体。海峡华人保有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遵守孝道,留辫子、中式打扮,信奉佛教,但其语言又是咨咨马来语,后来受英国文化影响,又能操流利的英语,时而西装革履在国家认同方面,他们视英国为祖国。
然而在文化认同上,却必然产生危机感。虽然他们已经完全不懂得华文,但代代相传的华人传统中却使他们保有最后一点“中国味”,“基督教鼓吹妇女教育,反对纳妾制度,鼓励人们弃绝偶像和精灵崇拜。海峡侨生《华人》认为基督的表现太令人震惊,他们所存有的最后一点“中国味竞被基督教如此抨击,难怪他们对基督教信仰裹足不前”。
可见,海峡华人的文化认同危机甚于来自中国的移民华人。这或许正是以林文庆为代表的新加坡海峡华人引发新加坡历时长达10余年的耶论战的原因所在。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8390.html